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朱熹的名言-朱熹66岁写的这首说理诗,后两句千古名句里包含一个常用成语

朱熹的名言-朱熹66岁写的这首说理诗,后两句千古名句里包含一个常用成语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8 22:52:36
阅读:

【点击右上角“关注”,学习更多诗词知识】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朱熹十九岁就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的才学确实不得了。他不仅是儒家的大宗师,理学大师,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尤其是在教育史上他的弟子总结的他的朱子读书法,在历代都是影响十分巨大。


我们今天一起品读的是朱熹的《观书有感》,其实这应该是一组诗。不光是这一首《半亩方塘》: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应该是《观书有感》的第一首,还有第二首也非常棒。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两首诗很有意思,当然第一首更有名一些。这两首诗从字面上看,写的都是春天的景致。你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多么美丽的春天啊!半亩大的那种方形的池塘,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来。水面清澈明净,而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为什么说它是春天的欢喜之情,欢喜之景呢?是因为,第二首明确说到“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说昨天的夜晚啊,江边春水大涨,所以那艨艟巨舰(艨艟,是古代的战船)巨舰在水面上行驶起来,就像一根羽毛一样那样轻快。所以无论是半亩方塘的“天光云影共徘徊”,还是江边春水中的“艨艟巨舰一毛轻”,这样的景都是极为欢畅的,明快的,都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所以它是春景,春天最美的景色。其实朱熹朱夫子特别擅长写春天的景色,比如他还有一首特别著名的绝句,叫《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说,风和日丽,春光烂漫,朱夫子游走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当然尾联最有名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天吹得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处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就是人世间最美的春天。


可是这首诗有个问题,表面上看,是朱熹朱夫子在春天郊游时写的游春观感,但是一句“泗水之滨”却来了问题,泗水之滨在山东哎,当时,这些地方已经被金国占领,南宋的时候,朱熹肯定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他去都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他怎么可能到泗水边去游春呢?所以朱夫子写的不是他游春时眼中的春天,而是他学习过程中心中追求理想过程中他心中的春天。所以朱熹写的春日不是他眼中的春日而是他心中的春日。他说的“胜日寻芳泗水滨”说自己正当青春好年华的时候,不光是他自己了,天下学子都应该这样啊,要师法孔圣人。因为孔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所以泗水就暗喻孔门暗喻儒家,寻芳那就是追求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大道,所以说“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所谓春风化雨,东风其实指的就是教育教化。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化成天下”的结果当然就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了。


你看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春天的风景,他说的是教育,说理想。说道与理。朱熹是理学大师,儒家讲“文以载道”,道理道理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朱熹的这首《春日》也好,包括他的《观书有感》也好,典型的体现了宋诗的特点。宋诗大的特点是说理。唐诗言情,宋诗说理,这是后代诗学研究中一个比较公认的唐宋诗的风格划分,但宋诗说理不枯燥,不刻板,不呆板,非常生动有趣,都是从眼前景身边事说起。所以朱熹的《春日》其实说的儒学大道,春风化雨,教化之功。


而他的《观书有感》,题目就非常鲜明,虽然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虽然说,“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但是题目叫《观书有感》,其实谈的是学习之道啊!这两首诗说的什么样的学习之道呢?你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是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那种状态那种境界。是说一个人学识与智慧积累到一定境界的,那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那种状态那种境界。


当然也有人认为,半亩方塘是实指,说在福建尤溪南溪书院就有个半亩塘,因为朱熹也曾在这读过书,他的父亲朱松就曾经写过这个地方,“清晓方塘开一境。”,半亩方塘的一鉴,古代以史为鉴,以人为鉴,鉴就是作镜子解,所以从朱松到朱熹都曾提到方塘一鉴,方塘一镜,所以尤溪南溪书院就认为这个方塘、半亩方塘朱熹所说的就是这个地方。


更有名的一种说法,说的是朱熹在庆元二年也就是1196年的时候,来到江西的南城和南丰一带,说他特别关心当地的教育和教化,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社仓是当时的赈灾义举。还同时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据说朱熹离开之后,村民就将原来的这个村子蛤蟆窝村改名为源头村了。民国的时候更设了活水乡,来纪念这段事情。当时叫活水乡源头村。一则纪念,二则朱熹观书有感的文化品牌给确定了下来。所以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可能有实指,但当然,根据他的创作艺术,即使有实指,其实还是一次譬喻,是讲的治学之道。为什么治学可以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呢!他自己也问了“问渠哪得清如许?”那就是为什么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呢?“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很重要,是指源头活水,是治学之道的根本,也是读书之法的根本。所以学习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成长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而学习阅读读书是人生最美的姿态,最重要的生活习惯。你喜欢朱熹的《观书有感》吗?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欢迎评论留言。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点击右上角“关注”,学习更多诗词知识】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