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自己阐释的《背影》灵魂:生命匆匆、大去不远
韩军
天下,谁人能解透朱自清先生的 《背影》?只有朱自清自己。
拙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7期“韩军视角”专栏,原题《生命匆匆、大去不远是朱自清阐释的〈背影 〉灵魂》
韩军解读《背影》: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韩军:《背影》上课实录
韩军《背影》上课录像 温儒敏 荣维东点评
“那句话”,“此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
朱自清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从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朱自清《关于散文写作答〈文艺知识〉编者问》)
《背影》结尾写到:“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两段话,阐释了《背影》的文本灵魂。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那句话”是哪句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此处”是哪处?
“那句话”让朱自清“泪如泉涌”,“此处”让朱自清泪光晶莹。意味着,“那句话”和“此处”所指同一句话。朱自清先生,就像在清华课堂上,谆谆提示,明确不过地“广告天下”。“此处”的“那句话”就是《背影》的灵魂、主旨。
父亲信里共五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明显地,让朱自清“泪如泉涌”、泪光晶莹的,定是“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其它四句,都不至于让这位清华教授、青年男性知识分子“泪如泉涌”、泪光晶莹。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令朱自清心灵感受到了什么,才如此大泪不止?“大去之期不远”令朱自清感叹的就是“生命匆匆,刹那将逝,生与死就在眼前,生命如此脆弱、短暂”。细想,我们每个普通人,若收到父或母信,说自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们也是同样感叹。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就是一位民国的普通人,书信里,不经意间,写出的一个哲理诗句。稍有眼光的人,读此句,都会觉得是诗、哲理。在赤子和诗人朱自清读来,尤如此!
所谓“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明确不过地说明,“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生命匆匆、刹那将逝、脆弱、短暂”之思,浇铸了《背影》,此流贯于《背影》文本字里行间。 这就是《背影》灵魂!
一学生有感受地说:“不只朱父‘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你我他,我们每个人,哪个不是‘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另学生说:“不只老迈沧桑的老人,连蹒跚学步的孩童,也是‘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们也是。”我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为题让学生当堂写几句话。一学生写道:“当我们每天清晨想起‘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们没有恐惧,却更为深沉;每个夜晚,想起‘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们不觉可怕,灵魂却更为宁静。我们自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亲人‘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所以呵,我们要及时爱他们,当下相爱,即时相爱。”我点评:“每个刹那都相爱!”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个《背影》灵魂,包蕴人生哲理,深刻又朴素,给人启迪,令人警醒;富有诗意,深邃蕴藉,给人遥想空间,令人遐思无限。《背影》发表93年来,对《背影》主旨的解读文章汗牛充栋,哪个比朱自清此阐释更富哲理、更有诗意、更具张力?哪个比此阐释更蕴藉、更深刻、更令人心灵摇撼?哪个比朱自清此阐释更权威?哪个解读不比朱自清此阐释更肤浅、刻板、死滞、褊狭、乏味!
《背影》,不过是,诗人朱自清随手拣拾父亲信里的一个诗句,铺张、繁衍的一篇情感汪洋恣肆的散文。此诗句,素朴、典雅,读读想想就令人心灵震颤。
而朱自清自己阐释的此《背影》灵魂,竟被当今一些专家斥为“强制解读”、“个性解读”、“故弄玄虚”、“不老老实实”、“炫技”、“消极”、“吸引眼球”。——如此不读书,不思考,不研究,闹笑话,荒诞又荒谬,滑天下大稽,“专家们”白纸黑字的文字,已经成为中国语文教育史、中国当代文化史的笑柄!
朱自清早就用《匆匆》《刹那》阐释“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此诗句之意(“诗意”),朱自清在自己多篇诗文中早就重复阐释过。这就意味着,朱自清早就对“大去不远、生命脆弱与短暂”《背影》的灵魂,进行了无数次的阐释与解读。
“在风尘里老了,谁老了,父亲老了。在风尘里衰了,谁衰了,父亲将衰了,祖母已衰了,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几堆黑簇簇的影子!那是谁的身子,那是谁的影子。那是父亲的身子,那是祖母的影子。什么影像都泯没了,什么光芒都收敛了。”这是我教学时,对朱自清长诗《毁灭》诗句的仿拟,是《背影》的灵魂的诗意阐发。
我又用《匆匆》里的话,仿拟《背影》灵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祖母的生命,我父亲的青春,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背影》与《匆匆》可视为“姊妹篇”,表达的都是“生命匆匆,大去不远,生命脆弱与短暂”之意。《匆匆》“感受自我‘大去不远’”而“泪潸潸”,《背影》“感受父亲祖母的时光匆匆”而“泪如泉涌”。《匆匆》是朱自清在写自己的“背影”,《背影》是朱自清在写父亲、祖母的“生命匆匆”!
朱自清先生与妻儿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让人积极,抓紧分秒爱亲人
朱自清在《刹那》里说:“只有在事情正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捉它,发展它,改正它,补充它:使它健全,谐和,成为完满的一段落,一历程。”我以此话阐释《背影》——尽管父亲“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但毕竟父亲还未大去,是事情正来的时候!只有在此时,积极捉住这个时机,“发展它,改正它,补充它:使它健全,谐和,成为完满的一段落,一历程”,抓紧时间尽孝、报答、爱他,抓紧时间待父亲好,尽孝父亲,使父亲生命的最后历程,“成为完满的一段落,一历程”!
《刹那》里又说:“您若说人生如电光泡影,则刹那便是光的一闪,影的一现。这光影虽是暂时的存在,但是有不是无,是实在不是空虚;这一闪一现便是实现,也便是发展。”我用这些话解释《背影》:父亲的人生尽管如电光泡影,毕竟还未“大去”,是暂时存在,这是有不是无,是实在不是空虚,要抓住这一刹那,马上爱父、即时爱父、报答父亲,一切都还来得及。
是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就是一个“刹那主义”哲理诗句!《背影》就是一篇深沉的、积极的“刹那主义”哲理文本。
“刹那主义”,就是积极、乐观、抓住当下每刹那、积极作为之意,人生太短只刹那——也即“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那么,我们怎办?朱自清说,珍惜当下,紧紧握住今天每刹那,捉住当下每分秒,及时相爱,时时相爱,爱在当下。“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也即“刹那主义”,并不是“人生苦短,所以就放手、及时行乐”、“人生苦短,所以就一切皆放下,抓紧时间颓废享乐”之意。最亲的人,走着走着,都会“大去”的。先去,后去,不期而去,有期而去(朱父是“有期”)。儿女怎办?抓紧当下每一刹那、每一分秒,孝他们,爱他们。“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就是朱自清浇铸于《背影》里的哲理、灵魂。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父发自肺腑的真实喟叹
朱父历经坎坷。在发出“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前的八年,即1917年,朱父因纳妾而间接导致母亲亡故,自己又壮年失业,经济拮据,家庭困窘,连母亲的丧事,也是借钱办的。这是“三重悲剧”,重创其壮年豪情。
朱父一直对朱家昌盛、“老境”圆满,充满憧憬,一生勤作。“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大事”、“东奔西走”,朱父信心满怀。可是,1925年,56岁将入六旬时,“家中光景”,却“一日不如一日”,“老境如此颓唐”。这是1925年的朱家和朱父,并非1917年。1917年朱家“三重悲剧”已是“谷底”,而1925年的朱家,连那“谷底”竟“不如”!因而,朱父失望、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这些文字,穷形尽态、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朱父的心灰意冷、沉郁、颓唐,“回天乏力”的绝境之感。所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之慨,是朱父经大磨难、大跌宕后,真切的心底悲鸣、哀号,盈满人生沧桑感受。孙绍振先生竟然著文说朱父这句话“不过是说说而已”,也就是朱父说的是假话,不是真话;孙先生的根据是,因为后来朱父最终活到了75岁;换句话说,孙绍振先生认为,56岁时的朱父知道自己能活到75岁。孙先生这样的学术硬伤,太刺眼。详见《小心!孙绍振先生强词夺理和诡辩》
篇首到篇尾,冰山变火海,“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是 “核按钮”
《背影》首句,作者是一座冷硬的“冰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此“冰山”,封冻两年余,森冷峻严。
《背影》结尾,作者融化成一汪滚烫的“火海” —— “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 这盼相见、心灵相融的“火海”,是由“冰山”爆裂而成。这里发生了一场情感的“核巨爆”,“核爆”的按钮在哪里?是什么导致陡然融化?
收到父亲信预告“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此话意味着,父不久于人世了,“子欲养,而亲(将)不在”!父子一场,父却将“大去”,生命匆匆,生命苦短,生命脆弱与短暂,这正是《背影》文本的灵魂!“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生命匆匆、脆弱短暂”正是“冰山”融化为“火海”的“核爆”按钮。
换句话说,若无“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信,无父亲死期预告,那么,朱自清冰封“两年余”的“冰山”,定然还将持续冰封,三年、四年甚至更长。也就定然没有《背影》文本。一句普通的话,生成了、“炸成”了,一篇经典文章。
朱自清下意识中误以为父亲生命“来日方长”,爱父、孝父“来日不晚”,总来得及。所以,才率性赌气“与父亲不相见二年余”。
正是读悟到“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才顿感“及时、即时施爱,急于行孝”的急迫。“子欲养,而亲(将)不在”。“亲(将)不在”恰是“大去之期不远,生命脆弱与短暂”,《背影》灵魂!
四次落泪,次次皆因“大去之期不远矣、生命脆弱与短暂”
第一次落泪的原因是“大去”。“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朱自清心里想什么呢?或默言什么?学生答,朱自清心里话大概是,奶奶,您说死就死了,您死得太快了,走得太早了;学生脱口而出,已经“大去”,生命脆弱与短暂。
第二次流泪的原因,还是“大去不远”,不是被父亲买橘而感动(反而是反感父亲买橘)。观察到父亲“遽老”,老得太快、太早,顿感“大去不远,生命匆匆、脆弱与短暂”。
月台买橘之前,父亲做了七件事,令当时朱自清讨厌!简称“七起厌父”事件,或叫“七起扰子”事件。父亲爱子,子却觉父添烦。
一扰子/厌父:“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联系后面“我心里笑他迂”“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我还不能料理自己么”看,朱自清此时心里话是“我自己也能照看,你何苦多此一举,烦”)。二扰子/厌父:向脚夫行小费,父讲价钱(自清心里话:“该我付费讲价,何苦你来,烦”)。三扰子/厌父:父亲说话不漂亮(自清心里话:“你何必多嘴,烦”)。四扰子/厌父:父送我上车(自清心里话:“难道我自己不会上车,烦”)。五扰子/厌父:父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自清心里话:“难道我不会找座位,烦”);六扰子/厌父:父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不要受凉(自清心里话:“难道我自己不知道,烦”)。七扰子/厌父: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自清心里话:“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你真迂,烦”)。
一二三四五六七起扰子/厌父,当时的朱自清是什么情绪呢?一,烦父亲送站,烦父亲婆婆妈妈的所谓关爱,所谓叮嘱,笨嘴拙舌,碍手碍脚;二,一二三四五六七次扰子/厌父,层层叠加,朱自清情绪愈来愈“烦”。一事件之后,朱自清不希望父亲再“制造”二事件;二事件后,不希望父亲再“制造”三事件……以此类推。到第七起事件(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发生之后,朱自清绝然不希望“制造”第八起扰子/厌父事件,盼父赶紧离开。 三,像压弯骆驼的一根又一根稻草,最终“逼使”朱自清忍无可忍、脱口“喷”出“赶父”的话——“爸爸,你走吧!”(此话说得很轻,然而却近于懊恼!)他以此令行禁止,不要“制造”第八起扰子/厌父事件。然而痴情之父却听不出儿话外音、不知趣;四,第八起扰子/厌父事件被“制造”出来了——“父要去买橘”。由此可知,由前七起事件厌烦情绪“累加”,朱自清内心对 “父亲买橘 ”反感透顶、忍无可忍强忍、不得不忍!所以,《背影》发表93年来把“父亲买橘”解读为朱自清第二次落泪的原因,大错特错、颠倒黑白!“父亲买橘”其实是第八起扰子/厌父事件,是反感,而非感动。可是,对“父亲买橘”存在两种感动,一种感动是后来提笔写《背影》的朱自清回忆的感动,一种是读者读“父亲买橘”的感动。但这两种感动,都不是“当时朱自清”的感动。不能把“后来朱自清”的感动,“读者阅读的感动”,误当作“当时朱自清”的感动。
那么,当时朱自清落泪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发觉父亲“大约大去不远”,遽然、竟然、居然老去。“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蹒跚、慢慢探、攀、缩、微倾、努力”等词,极力突显“老”字,老态龙钟、老迈衰朽,横遭“三重打击”后,父亲老得让人无法忍视、心疼,以致朱自清有了不祥念头:父亲会不会承受不住打击,“大去不远”。换句话说,此处落泪,不是被父亲买橘而“感动”,而是被父亲遽然老去而“震动”!因而感悟到“生命脆弱与短暂,生命匆匆,大去不远”。
第三次落泪,“我回来坐下,泪水又来了”。受到第二次落泪的波及、影响,朱自清看到“父亲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其实担心别后,父亲有个三长两短(“大去不远”)。仍感悟“生命匆匆、刹那、大去不远”。
图片发自简书App
《背影》所有解读都须回归“大去之期不远、生命脆弱与短暂”
《背影》的代表性解读大概四种,1,父子情深;2,愧悔、愧疚;3,及时行孝;4,即使父有大错也得爱父(简称“父错也爱”)。这四种解读及93年来的更多解读,都须回到“大去之期不远、生命脆弱与短暂”这个灵魂和本源!截断此本源,所有《背影》解读就成无源之水,摆脱朱自清阐释的《背影》灵魂,一切《背影》解读,都无法成立!都会成水上浮萍、沙滩楼阁、无根之木。因“大去之期不远矣、生命脆弱与短暂”把《背影》所有解读,统统包纳,统统吸附。这是目前最富张力、哲理的《背影》解读。
逻辑如下:“父子情深”的解读:正是源于“大约大去不远,生命脆弱与短暂”,所以,人类的儿女们才须及时爱父,孝父,否则来不及。父也及时爱儿女,否则,爱子尤怕晚。
“愧悔、愧疚”和“及时行孝”的解读:正因“大约大去不远,生命脆弱与短暂”,所以,爱父、孝父须及时、即时,否则就愧悔、愧疚。
“即使父亲有大错,儿子也须爱父”的解读:正因“大约大去不远、生命脆弱与短暂”,所以,即使父有大错,儿女也须容忍、宽谅,及时爱父、孝父最要紧。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只有注入此灵魂,所有解读才成立、才好懂、好阐释、才通透,才更有深度、更触人联想、使人心灵摇震!所以“大去之期不远,生命脆弱与短暂”是“基本、根本、灵魂解读”。任何人都无法移除和推翻,无法无视。推翻此解读,无异蚍蜉撼树、不自量力,无知无畏,且永成笑柄。
您若想,有意避开“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生命脆弱和短暂”,摆脱此灵魂,无视“子欲养,亲不在”,只讲“愧悔”、“内疚” 、“行孝”、“父错也爱”等等,就统统失了根基、缘由、厚度!必然肤浅,“失魂落魄”!“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是《背影》不可摆脱、不可失落的灵魂!是《背影》研究93年来的一个“学术推进”。
《背影》发表已经93年了,“批 《背影》事件”亦已远去,显示出,多少“如雷贯耳”的 “高端”人士,真实水平真的不及基层初中教师,的的确确读不懂一篇初中白话文《背影》;还指手画脚,轻浮孟浪,无知无畏,虚骄疯狂,一派“导师”状,意欲为中国语文教育 “导航”。
水退了,谁没穿裤头?被抛留在岸上。历史从来都是 “无知无畏者 ”、 “虚骄轻狂者”的坟场和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