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怀磊落,光明正大
◆◆◆
文 |石禄生
编者按
最近,一组载有朱子格言的明清时期文化楹联惊现于世,引起了收藏界的广泛瞩目。朱熹的这篇格言短文读来可谓振聋发聩,极具文史和哲理价值。楹联所载朱子格言全篇共有十长句,涉及的历史人物多达二十人。文为朱子格言解读第五讲,着重阐述短文第五句:“赵清献公无事不可告天,司马温公无语不可对人,吾人不可无此光明。”
朱子格言楹联(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朱子格言楹联(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01
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文化,精神内涵博大精深,文本内容包罗万象。
如果用几句话简要概括儒家文化的核心主旨:归根结底,它的本质诉求或论道主题,其实都是围绕着“做人的品行规范”说事,譬如教导君王如何做一个仁君,为官者怎样做一名良臣;又如教化读书人如何做一名贤达人士,凡夫俗子又该怎样做一个好人。
如果再用一个词来归纳儒家文化的主题精髓:一言以蔽之,它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教导人们做一个“君子”,一个人,不论其身份是什么,都要努力追求德才兼备的人格。
简而言之,笔者认为,“君子”一词是诠释儒家文化最好的注脚。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君子?这是一个复杂的逻辑程序。
按照儒家的道德体系,君子的品格有着多维度的规范标准,品藏天下朱熹文化楹联所载的朱子格言,基本上就是遵循“君子”的要义展开论述的,可谓塑造“君子”的范本。
“君子”的规范内涵虽然广袤或多边,但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语境下,为人的襟怀磊落或光明正大,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君子必备人格标准。自古以来,有关人格光明的文本论述比比皆是:
◆《晋书·石勒载记下》:“大丈夫行事,当礌(磊)落落,如日月皎然。”
◆《唐故广州都督甄公碑》:“标格磊落,气志清明。”
◆《宋史·傅尧俞传》说:“这是做人的道德的头一条,光明正大。”
◆ 朱熹《朱子语类·易九》:“圣人所说的话;光明正大;须是先理会光明正大的纲领条目。”
◆ 朱熹《朱子语类》说:“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
◆ 朱熹《答吕伯恭书》:“大抵圣贤之心,正大光明,洞然四达。”
◆ 朱熹《朱文公文集·答周益公》:“至若范公之心,则其正大光明,固无宿怨,而惓惓之义,实在国家。”
有关做人要光明磊落的历史文本记载数不胜数,本文列举寥寥,意在窥一斑而知全豹。由上也可看出,朱熹本人对人格的光明是十分看重的,数次提到“正大光明”或“光明正大”。
实际上从词语渊源的角度考证,成语“正大光明”,恰恰就是出自朱熹的文本。朱子格言说:“赵清献公无事不可告天,司马温公无语不可对人,吾人不可无此光明。”仅从“光明”一词可见,其遣词造句风格,跟朱熹一贯的文风是一致的。
02
朱子格言第五句:“赵清献公无事不可告天…...”文中提及的赵清献公,本名为赵抃(biàn),“清献”是其死后宋神宗赐予他的谥号。赵抃这个人在宋朝历史上的影响力非常深远,虽然他的最高官位只做到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但朝野上下大部分人都很敬重他,这跟他为官清廉公正、为人光明磊落是分不开的。
公元1008年,赵抃出生于浙江衢州,由于父母早亡,他由长兄赵振抚养成人。期间赵抃勤奋苦读,十分用功。宋景祐元年(1034年),赵抃考中乙科进士,就此进入仕途。
早年赵抃曾辗转各地,担任基层节度推官、地方知县等职。彼时赵抃虽然官职低微,但他为人公正的声誉就在民间传开了。
有一次,某乡民伪造公章,后因使用假公章被抓获。按照一般的官方处理原则,这种情况一律杀无赦。但赵抃查明,在该民伪造公章后,朝廷颁布了大赦天下的法令,此人实际使用假公章是在大赦之后。
古代衙门
这就涉及一个严谨的律法判断问题了。一般的古代执法官,对于这种情况,通常懒得厘清,而是直接把当事人投入死牢斩杀了事。但赵抃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律法的执行务必严谨如丝扣,不枉杀一人。”因此赵抃力主严格遵循大赦律法,免去了该乡民的死罪。
赵抃的这个判例,不以个人的好恶和模糊的善恶观为准绳,而是凭细节办案,体现了他超前的法律正义思维,这在古代社会是相当难得的。
民间人士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赵大人是一个尊重事实并以律法条文为准绳的青天官老爷,这种人是社会正义的真正守护者。”也因如此,在民众心目中,赵抃是跟同时期的包拯齐名的大清官。
相比赵抃维护民间正义的声名,他真正震动朝廷上下的,是他力排众议弹劾当朝宰相陈执中一案。其时赵抃担任殿中侍御史,地位并不高;而陈执中作为仁宗皇帝的恩师,则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谓权势熏天。
贾渊画作
有一次,陈执中的爱妾倚仗宰相的权势,虐杀了三个使女,对此满朝上下是敢怒不敢言。赵抃的正义使命感涌上心头:“就算拼了性命也要上奏弹劾陈宰相。”他接连向宋仁宗上奏了十二道参劾文件,最后逼迫得宋仁宗不得不罢了陈执中的相位。
后来,赵抃又一鼓作气,力主参劾了贪腐无能的枢密院副使陈旭。要知道,枢密院可是宋朝当局的最高军事机构,陈旭作为最高军事长官之一,手握兵权,就连仁宗皇帝也不敢轻易得罪他,参劾他是一件极其凶险之事,但赵抃不但敢于发起参劾,并且顶住压力坚持到底,终于罢了陈旭的官。
贾渊画作
自此,赵抃声名大噪,拥有了“铁面御史”的称号,满朝上下的有识之士都很敬重他。这一时期的北宋朝廷,同时拥有赵抃和包拯两位铁面无私、为官公正的良臣,是朝野上下的福祉,一时引为美谈。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又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赵抃之所以敢于忠直铁面,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为人坦荡如砥,行事光明磊落,心中无愧,自然行得直。
赵抃:贾渊画作
历史记载:赵抃有一个习惯,每天晚上都要烧香拜天,口中念念有词。不了解他的人都以为他在做祷告。实际上,赵抃信佛修禅是不假,但他根本不是在做祷告。
所谓每夜“告天”,只是一个形式,赵抃其实是在自言自语:“我今天做了什么什么事,哪里做得不够好,以后一定要改进。”
可以说,他习惯把每一天的办公经历都唠叨一遍,并总结不足,用于自省。这就是朱子格言所谓的“赵清献公无事不可告天”,意思是赵抃为人光明正大,心中磊落,没有什么事是不可以向天诉说的。
赵抃的忠清磊落,还体现在他对物质生活的无欲无求。赵抃一生为官,但从不置办家产。在赵抃的为官生涯中,他曾经四次入川为官,历任成都知府等职。
赵抃:贾渊画作
古时的四川,属于偏远之境,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即是明证。赵抃每次前往四川任职,都是独自一人骑着马匹上路,随身携带物品除了一架古琴,一只鹤鸟,再无其他。
相比其他官员工作调动时的兴师动众,随从成群,赵抃的两袖清风足以说明他为官的清正廉明。古成语“一琴一鹤”的典故,即来自于赵抃。
对于赵抃率直的为人和行事的光明磊落,同朝官员大多钦佩有加。时任宰相韩琦曾评价赵抃说:“赵抃真是世人表率,我也赶不上。”当朝大文豪苏轼,一向为人清高,轻易不信服于谁,但他却慨然提笔,为过世后的赵抃写下了洋洋三千五百字的碑文,即《赵清献公神道碑》,对赵抃做出了很高的历史评价。
03
朱子格言第五句还说:“司马温公无语不可对人……”这里的司马温公,指的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名字,他死后被宋哲宗追赠为温国公,所以后世的朱熹称他为司马温公。
说起司马光,今天我们较为熟知的大概有三件事:
一是他在孩童时期砸缸救人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成为千百年来见义勇为、机智救人的典范;
二是司马光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闪耀古今;
三是司马光代表北宋朝廷的保守派政治家,跟激进派或称改革派的王安石分庭抗礼,就朝廷变法问题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最终促使北宋废除了免役法和青苗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政治格局的走向。
公元1019年,司马光出生于今山西夏县。得益于他的父亲司马池的贴身施教,司马光很早就展现出了读书的天赋,并且跟随父亲辗转各地居住,他在少年时期的见识远高于一般的同龄人。
受此影响,司马光一生的人格修为,比同时期的大多数读书人都要更接近于儒家圣贤境界,忠清正直,不在话下。
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考中进士,时年不足二十岁,可谓一鸣惊人,他从此步入仕途。纵观其一生,司马光的为官经历十分复杂,难以简要表述,在此我们不过多纠缠于他的生涯历史。
需要指出的是,司马光的思想与性格也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一方面他胸怀磊落、光明清正;另一方面他又因政见不同而跟昔日好友王安石决裂,反目成仇。
一方面他思想见识高远,堪称儒家大腕儿;另一方面他的政治主张却略显保守,并不那么接地气。司马光曾任朝廷谏官多年,但真正高质量或有见地的谏言和政治主张并不突出,他本人也一度对仕途热情不再,无数次心生去意。
宋神宗时期,司马光因看不惯王安石的变法举措,自请调离京都,从此长期远离朝政,专心编撰《资治通鉴》,时间长达十五年。事实证明,恰恰是这部旷世著作,让司马光在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声名。
笔者以为,这部《资治通鉴》,其实是司马光政治抱负的文本折射,他之所以热心书写这部巨著,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在现实中的政治失意,可以通过描绘过往历朝历代的政治文本而得到释放与弥补,他的心迹尽在其中了。
一言以蔽之,司马光真正的思想抱负,主要还是在政治层面的。他的伟大史学成就,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仅十岁的宋哲宗即位,太后擅权。由于太后的倚重和支持,司马光得以回到权力中心。作为回报,司马光一度支持太后专权,而对哲宗皇帝大为疏忽。这也成了司马光政治生涯的污点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司马光在太后的支持下,终于在六十七岁的高龄,成为当朝宰相。一朝掌权,司马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动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留下的政治遗产:免役法和青苗法。司马光也由此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有关司马光与王安石这对昔日好基友后变冤家,围绕政治变法展开的激烈斗争,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阅历史记载,在此不赘述。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的变法意见分歧,归根结底是政治主张的分野,孰是孰非、孰优孰劣,难以一概而论。
笔者想说的是,司马光其实是一个儒家文化熏陶下的理想主义者,不管其政治主张如何,他都坚信自己掌握着真理,其心意的出发点或动机是光明磊落的(历史结果则不予评判)。
也因为如此,司马光在总结自己的为官生涯时,敢于慨然直言:“我没有什么了不起或超过别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为,从来没有不可告人的。”换言之,对人对事,他从未怀有坏的动机。这便是朱子格言说“司马温公无语不可对人”的典故由来。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司马光的历史成就几何,至少他的光明磊落之心,在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所以,司马光一度被列为继孔子和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圣贤。朱熹也曾评价司马光说:“诚心自然,天下信之。”
后记
阅读朱子格言全文可以发现,身处南宋时期的朱熹,对于北宋儒风贤臣前辈们,是大为推崇的。为人光明磊落,是朱熹最为看重的儒家君子之德。列举同为北宋的两位贤臣赵抃和司马光,作为光明人格的典范代表,朱熹怀有强烈的尊贤意味,并慨然宣言:“吾人不可无此光明”。
朱熹格言楹联,抄录并制屏于明清时期,现收藏于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格言全文如下:
虞舜能顺亲之心,曾参能养亲之志,吾人不可无此孝思。
大禹有昌言之拜,元公有吐握之勤,吾人不可无此恭逊。
王沂公生平志不在温饱,范文正少时志便任天下,吾人不可无此期许。
韩琦不责碎玉之胥,刘宽不叱飜羹之婢,吾人不可无此度量。
赵清献公无事不可告天,司马温公无语不可对人,吾人不可无此光明。
杨伯起却暮夜之金,罗一峯拒奔楼之女,吾人不可无此正大。
韩淮阴甘受胯下之辱,蔺相如谨避廉颇之威,吾人不可无此舍忍。
范纯仁不言人非,郭林宗不为危论,吾人不可无此浑厚。
刘忠定谨告诫一语,范忠宣遵忠恕二字,吾人不可无此服习。
苏季子引锥刺股而自奋,司马光员木为枕以自警,吾人不可无此勤苦。
文字:石禄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期编辑:优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