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自然造句-老子曰“道法自然”,那什么是“自然”呢?

自然造句-老子曰“道法自然”,那什么是“自然”呢?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5-26 23:44:04
阅读:

老子的《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 “”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 的。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的规律。“道”是天的依归,所以天效法“道”的法则周流不息;“道”是化生天地的万物之母,其本性是无为的,其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的,这又好像“道”是效法“自然”的行为,因此说“道法自然”。实际上“自然”是“道”的自性,“道”本来就是自然无为的。人们根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从思想和行为上仿效自然,以确定处事原则。按照自然的要求处事,就要时刻保持清静无为,谦毕自处的心态。我们做任何事情也都应该顺应“时势”,遵从其内在规律,量力而行,不好胜争强,不逆规律而行。遵守了这些处事原则,也就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但这个“道”仍然是形而上的,是不可说的,普通人看来这些理论仍旧高深莫名,比较笼统,虚无飘渺,不知道如何才是自然的要求,什么才是自然的内在的规律,用现代语言概括来说就是“自然具体指什么”?如何才能运用到实处?


《易经・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个道,就不是本体之道,而是应用之道了。《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是形而上的“道”,是本体,《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形而下的“道”,是用法,两者合起来就是讲宇宙之“道”的体用关系。本体是寂然不动的,是“万法归宗”中的“宗”,是固定不变的规律,用法则是千变万化,形式各异的,是“万变不离其宗”中的“万变”,《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道”所起的作用就是“天道”的“用与象”。


一阴一阳之谓道


孔子《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家哲学思维亦强调“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因此这两大学派所讲的“道”是相辅相成,互为联系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人最古老的阴阳辩证思维方式,是最朴素,最原生态的辩证法:即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面性。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由很多相互对立统一的方面组成,这两种相互对立统一的方面相互斗争,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毛主席的《矛盾论》即充分结合并继承了中国古典阴阳思维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正如陈云同志所总结的:“毛主席之所以能够领导我们把中国革命搞成功,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也是毛主席非常高明的地方,就是他用哲学思想培养了一代人。这些阴阳辩证思维哲学运用得当,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等逻辑才能理得清,大与小、进与退、快与慢、增与减、稳与改、多与少等关系才能辨得明,也才能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恩格斯有句名言:“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辩证法看似无形无踪,实则威力巨大,合之则顺应潮流、浩荡前行,逆之则处处碰壁、举步维艰,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讲天体宇宙的运行规律的,是讲自然的。如果说阳是阳,阴是阴,两个不配合、不调和,这个宇宙还会那么有秩序吗?当然不会,宇宙看起来很乱,实际上它是条条有理的,它是非常有规律,非常有秩序的,也就是乱中有序。你看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乱,但是它都有序,乱中有序。但自然那么有秩序,是谁在管呢?如果伏羲氏当年说——神在管,那我们就产生宗教了。他说没有,这是阴阳的互动,它是自然的孕育,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主宰。就是说他有两种不同的力量,这样子交互地去作用,很自然的产生万物,而且他会不断的去运行。而且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成阳,阳极成阴彼此之间是互动合一,密不可分的,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


君子与小人即是人事关系上的阴阳两面


“一阴一阳之谓道”更是讲世间万物尤其是人事发展的辩证规律的,但主要体现在比较宏观的,长期性的,战略方向性的发展趋势上,很少精细地反映出具体时刻,具体事件的结果。可以为人事方向性的战略选择提供支撑,为人事长远性的结果提供推理依据。比如某个人在对待某件事情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明亮的心理,合作共赢的方式进行,结果往往会圆满成功,皆大欢喜;但若以消极被动的态度,阴暗的心理,损人利己的方式进行,则结果往往会有始无终,天怒人怨。因此我们的古圣先贤一直都在激励我们做大公无私的“君子”,走中正平和的阳关大道,告诫我们勿做自私自利的“小人”,勿走伤天害理的旁门左道。因此君子在思考某件事时既要从正面的,公义的,阳性的方面思考,推动,来促使一件事向着好的方面去发展,顺应人心,也要从反面的,私利的,阴性的方面顺着小人的思维提前思考预防对策,避免甚至遏制事物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清朝著名才子纪晓岚和大贪官和绅斗智斗勇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诠释。这既是儒家所提倡的君子的责任,又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生活哲理和斗争哲学具体体现形式。


五行相生相克,生生不息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思维的核心,为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阴阳五行,可分为“阴阳”与“五行”,然而两者互为辅成,五行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其二者又是在更具体层次上的体用关系。因为但但站在道义的角度辩证的讲阴阳关系,仍有”坐而论道“的虚无缥缈之嫌,不太有实际、具体的实用价值,而且阴性的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不容易被发现和戒备,在具体的社会和人事关系上,因人为的出发点、立场的不同,造成对与错的标准差异,进而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最后走向两个极端,甚至争执对抗的零和游戏。因此古人又在阴阳辩证的基础上细化发展出了更具团队协作和集体主义思想的和谐共生生态链体系模型:五行理论体系。


大道无形,大道至简,”道“亦可按从大到小,从上而下的体用关系中逐层细化:”道法自然“为体 → 为用”一阴一阳之谓道“ 为体 → 为用”五行理论体系“为体 → 为用”六亲理论体系“为体…………等等逐层衍生。下一节我们讲重点讲述”五行理论体系“在新的体用关系中具体现实的应用法则。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