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本期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发生在刘琮投降曹操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诸葛亮、刘备和刘琮。原文如下:
徐庶辞回,见了曹操,言玄德并无降意。操大怒,即日进兵。玄德问计于孔明。孔明曰:“可速弃樊城,取襄阳暂歇。”玄德曰:“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孔明曰:“可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先使云长往江岸整顿船只,令孙乾、简雍在城中声扬曰:“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玄德于船上望见,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闻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顾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云长催船渡之,方才上马。行至襄阳东门,只见城上遍插旌旗,壕边密布鹿角,玄德勒马大叫曰:“刘琮贤侄,吾但欲救百姓,并无他念。可快开门。”刘琮闻玄德至,惧而不出。蔡瑁、张允径来敌楼上,叱军士乱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敌楼而哭。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派徐庶前来劝降,遭到刘备的断然拒绝。诸葛亮提出建议,放弃樊城前往襄阳。刘备命孙乾和简雍将撤往襄阳的决定告诉当地百姓,百姓们纷纷跟随刘备。不过,当来到襄阳城下时,刘琮避而不见,蔡瑁和张允则下令城内士卒乱箭齐发,企图阻止刘备等人进城。最终,刘备放弃了进入襄阳的打算,率众向江陵撤退。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扶老携幼”, 意为带着老人、领着孩子,形容人们成群结队而行的情况。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中的“夫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故事情节,基本符合历史的原貌。据《三国志·先主传》载:“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尽管没有出现小说中所言的蔡瑁和张允命士卒放箭之事,但阻止刘备进城却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曹操派徐庶前来劝降之事,并非历史的真实,而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故事。按照《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徐庶离开刘备归顺曹操,并未如小说所言是在荆州之战爆发前,而是在刘备南撤江陵途中发生的。当时,徐庶的母亲被曹军俘虏,徐庶不得不挥泪离开刘备。因此,他也就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劝降刘备。
不少读者在了解荆州之战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三国志·刘表传》中曾说“(刘表)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说明刘表治下的荆州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为何却被曹军轻易突破防线深入腹地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曹操集团当中的一位杰出谋士。正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战术,才使得这场原本胜负难料的战斗以曹操的轻易获胜而告终。这个人名叫荀彧。
据《三国志·荀彧传》载,在荆州之战爆发前,曹操曾召集文武商议夺取荆州的战术。荀彧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其核心只有四个字:出其不意。荀彧的这一计划很快便得到了曹操的采纳。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公开宣称即将正面攻打宛城和叶县,却秘密派遣大将曹洪率曹军主力从小道轻装急进,切入荆州。此举令刘表措手不及,荆州北部多地失守,重镇宛城和叶县也相继被曹军占领,曹军先头部队进至新野一线。至此,曹军已突破刘表在荆州北部的防御体系,形成向纵深发展的态势。这也是曹操能够轻易攻占荆州的首要原因。
眼看形势不利,刘表也立即进行了战术调整。刘表命驻扎南阳的军队南撤襄阳,构筑襄阳——樊城防御体系,准备与曹军决一死战。不过,就在这一战术部署尚未完成之际,刘表却突然病逝,荆州群龙无首,陷入一片混乱。这又成了荆州失陷的第二个原因。至于第三个原因,相比大家都非常清楚,继任的刘琮听从荆州文武的建议,放弃抵抗,向曹操投降。可以这么说,这三个原因缺一不可。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条,曹操想轻易拿下荆州都绝非易事。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珍惜的句子-我的生命中有一个你!珍惜缘分,珍惜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