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重庆游玩,你会选择哪里作为首发景点呢?是独一无二的洪崖洞,还是别具一格的长江索道?其实,重庆值得打卡的地方还有很多。
古代的重庆,就有巴渝十二景。其中,如今红遍全国的洪崖洞,就以“洪崖滴翠”的美誉,让人流连忘返。九龙坡区文化旅游委文史专家苏伦告诉记者,巴渝十二景其实很多现在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如果有心了解重庆历史,不妨在这个春节带着家人去一一寻迹吧。
重庆一中语文老师郑文也表示,他所撰写的《重庆古迹掌故诗文萃要》一书,深度揭秘了与十二景相关的诗词,通过诗词去了解十二景,或许别有一番风味哦。
金碧流香(今渝中人民公园)
老重庆人对人民公园都有一种不一样的情谊,小的时候去解放碑,顺道去人民公园看看,才算完美。
人民公园在巴渝十二景中被称为“金碧流香”,于巴山之顶,名金碧山,即县学后山之祖峰也。
郑文老师表示,早在明代曹学佺所著《蜀中名胜记・卷之十七・上川东道・重庆府一》中,关于“金碧流香”就有这样的记录:“府治枕金碧山汉时分祀金马碧鸡处也。宋淳祐中,制置使余玠,因旧址累为台,曰金碧台。尝草诗余一曲,隶‘友石’二字,刻在治后式燕堂。”
这就是说,金碧流香这个景致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
而后,文人墨客也开始纷纷前往游览,其中清朝著名文人、岳麓书院山长张九镒就曾游览“金碧流香”,并留下“饮虹瞰江水,照出金碧岑。芙蓉万千叠,爱此一峰深”的佳句。
“相信当年张九镒就是在新华路俯瞰长江,才有了这绝句吧。”苏伦分析。
龙门浩月(今南岸龙门浩)
南岸的龙门浩与一个故事息息相关。
据《乾隆巴县志·卷之一·景》记载,龙门浩在太平门大江对岸禹庙前。水中二巨石,各大书楷行“龙门”二字,皆宋绍兴中刻。石断处可容艇子出入,曰龙门。右有大碛曰黄鱼岭,江水西南来,必扫碛澳,徐折而出。水脉横拥江心,回旋圆转,其形如月。浩即港,巴人谓小港曰浩也。
当年,滔滔长江水向朝天门奔涌而去,受南山山体阻挡,在过海棠溪后,被靠南岸的一排隆起的石梁劈为内外两股。被"劈" 开的长江在此转了一个大弯,石梁外江流湍急,石梁内却波平如镜,内外不同如此分明,巴人称这形似弯月、波平如镜的水湾为"浩"。
所以,古人在观赏龙门浩月之时,自然也有吟诗作对,郑文老师收藏诗词时发现,与龙门浩月相对应的就有七首之多,其中,清朝的福建宁化进士周绍缙就曾经以《龙门浩月》为题,写下:港折如转换,江旋一月映。
桶井峡猿(今渝北区统景)
说到统景,许多人都会想到温泉,统景的猿也曾因穿梭峡壁之间,称为巴渝十二景之一。
在乾隆时期的《巴县志》里,记录了当年的桶井场情形:桶井场在仁里四甲,场西有温塘峡,峡中温泉二,一在溪湄,水涨则没,一在溪岸,冬可沐浴。从桶井并行二里许,至峡口,两岸攒锁,潺潺溪水从峡出。登小舟溯流而入,曲折宛转,忽暗忽明,两壁峭削,窥天仅一线。舟行约四、五里,幽深窅静,寒气粟人。忽穿峡,舍舟登岸,回望烟云层叠,几不能复视,其桃源别景欤。
一气读完,这篇文章颇有些许《桃花源记》的味道,苏伦认为,如今虽然没有了猿猴穿行于统景峡谷之间,但能够在春节期间坐上游轮游览长江三峡却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歌乐灵音(歌乐山)
"歌乐灵音"源于歌乐山顶峰的云顶寺,云顶寺始建于明朝,曾有铜钟一口,铜钟高4米,重3000余斤。
昔日,僧众做法事鸣钟,远在20里外都可听到嘹亮的鸣声,大殿屋檐上还挂着12个铜铃,风一吹,铜铃就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和着阵阵松涛翻滚十里,动听之极。
现今歌乐山原云顶寺所在的山顶,仍常年云雾渺漫,一年累计接近5个月的时间都是雾天,让山之秀色时隐时现,偶尔传来的阵阵松涛,似又回到风铃相伴的歌乐灵音。
郑文说,明末清初巴县举人刘道开曾经写诗《宿歌乐山白海楼》:松风来枕畔,一夜响飕飕。可见,当年歌乐山上松树就已非常之多。
如今,歌乐山的白公馆和渣滓洞已成为革命教育基地,游客络绎不绝,参观完白公馆和渣滓洞,不妨游览一下歌乐山森林公园,享受松涛伴耳的乐趣。
字水宵灯(今两江与山城夜景)
古时候,夜游秦淮是文人墨客的一种消遣方式,而重庆的字水宵灯,也是古代城市繁华的一种写照。
字水,为流经重庆市内的长江、嘉陵江之别称。因从高处俯视,江水回环,如清代王士禛《蜀道驿程记》中所言“曲折正如巴字”,故名“字水”。
有记录的是,苏轼冬夜舟经故国(古城渝州),想起了曾经五月夏日到渝州听闻水拍长亭台阶下的流水声的情景,尤其是与王道矩一起情意殷切地畅论盛唐历史场面,于是写下“曾闻五月到渝州,水拍长亭砌下流”(《渝州寄王道矩》)的诗句。
如今,你可以购买一张两江游船票,从朝天门上船,沿江欣赏两岸夜景。
黄葛晚渡(今南岸黄葛渡)
黄葛晚渡是一个摆渡渡口。
据考在北宋初年,黄葛渡就已形成,至民国时,渡口达到最为忙碌的繁兴时期。它是古时从重庆城中心通往南岸的重要交通口岸,每当夕阳时分,从此过江的人们总是排着长队,甚而出现着交相争渡的场面。
宋人余玠诗曰:“龙门东去水和天,待渡行人暂息肩。自是晚来归兴急,江头争上夕阳船。”清人王尔鉴记载:“南纪门外大江对岸南城坪,有黄葛古树,偃盖渡旁。雨余月际,遥睇江烟苍茫间,舴艋往来,飘如一叶,亦佳趣也。"
很多人在南滨路会看到“黄葛晚渡”四个字,郑文认为,这里并不是古代的黄葛晚渡所在地。
根据上述两首古诗来分析,古代黄葛渡的位置应该就是渝中区南纪门,隔珊瑚坝而对立,也就是今天长江大桥的黄葛渡立交附近。
海棠烟雨(今南岸海棠溪)
海棠溪在太平门大江对岸涂洞之下,左黄葛渡,右龙门浩。“海棠烟雨”之名显得有几分诗情画意。
根据清朝年间的《乾隆巴县志》记录来看,古时候溪岸边遍植海棠,蔚如云霞。明代的著名学者曹学佺曾经写下:穴之左为海棠溪,溪植花木,当夏涨时,拿舟深入,可数里而得幽深矣。
唐朝时期,传奇女诗人薛涛曾经写下《海棠溪》一诗: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人世不思灵卉异,竞将红缬染轻沙。可见景致多么瑰丽。
缙岭云霞(今北碚缙云山)
如果你不想在城区里打转,去北碚缙云山也是不错的。
传说黄帝时,有缙云氏后裔居此。据郡志载宋灵成侯庙碑云:“此山出于禹别九州之前,黄帝时有缙云氏不才子曰混沌,高辛氏亦有不才子八人投于巴(宗)以御魑魅,名基于此。”。另一说是因缙云寺而得名。
郑文说,根据他的收集整理,在清朝知县王尔鉴的《缙岭云霞》诗中,其序云:“缙云山九峰争秀,色赤如霞。”古人以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遂为山名。缙云山山脉由东向西分别耸立着9座形态迥异的高峰,其中莲花峰最高,狮子峰最秀,香炉峰最奇,宝塔峰最著名。站在这些山峰上,无论是日出还是日落,都有红霞相伴。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于右任曾经写下《温泉望缙云山》一诗:相思岩下相思寺,相思树结相思子,相思鸟惯双双睡,相思寺自年年翠。似羡白云飞,敢作劳人计,更临风,思唤高僧起。可见,缙云山上一定深藏着一段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吧。
云篆风清(今巴南云篆山)
云篆山距重庆巴南区鱼洞约八公里,形如鱼脊,高耸盘曲。
明成化九年(1473年)山上曾建云篆寺,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和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曾进行修缮,几经沧桑,至今还可看到遗址。
清嘉庆八年(1803年),这里又修了云篆大寨于山隘,为当时巴县县南五大寨之一,迄今只存一寨门。
如今登临云篆山,只见绿树森森,云雾悠悠,侧耳倾听山风穿林,奇云变幻莫测,一会雨一会雾。迎着拂面的清风,看错落有致、弯曲层叠的稻田,和一丛丛绿树掩映的农家房舍,自然闲雅,待清风将薄雾送向田野间时,天地悠悠山人合一,只想闭目张臂、欲似飞仙,烦恼全抛九霄云外。所以,周绍缙在《云篆风清》一诗中这样写道:宛转复宛转,山曲如云篆。俨御清风行,闲云自舒卷。
如今云篆山,也成为许多市民周末闲游的一个好去处。
佛图夜雨(今渝中佛图关)
如今,你只要坐上轨道2号线,就能感受到当初佛图关的景致。
建于渝中半岛上的重庆主城三面环水,只有西南山脊一线可通往“佛图雄关”,它是连接陆路交通的唯一出口,也是历史上诸多兵家的必争之地。在这些历史背景背后,这里却也有着 “佛图夜雨” 的雅名,明代有了“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夜雨寺。
佛图关因岩壁上的摩岩石刻佛像而得名,关墙南北近两江之滨,以高大坚固的悬崖为屏障,呈三角形易守难攻。
佛图关进入大坪这一段,也是轻轨穿梭地上与地下的一个重要节点,如果你坐轻轨从较场口方向前往杨家坪,请记得坐车厢右侧,可以看到嘉陵江水从眼前缓缓流过的场景。
据了解,从明清以来,写佛图关的诗多达30多首,以“佛图关险护风云,谁识当年儒雅群”被世人广泛知晓。
新闻链接>>>
古巴渝十二景
古巴渝十二景分别是:金碧流香、黄葛晚渡、桶井峡猿、歌乐灵音、云篆风清、洪崖滴翠、海棠烟雨、字水宵灯、华蓥雪霁(现属于四川)、缙岭云峡、龙门浩月、佛图夜雨。
如果你来重庆旅行,不妨根据文中的诗词,寻找当年作者写诗的感受所在,也许,你会体会到不一样的东西,毕竟了解历史,才能让旅游不虚此行。
重庆晚报慢新闻全国爆料热线:(023)966988
——END——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王渝凤 图片由九龙坡区文化旅游委提供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