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以风格华丽的词作闻名于世,但也有非常著名的诗作,比如这首《商山早行》。
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山名,位于现在的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四十八岁的温庭筠离开长安赴襄阳,途中经过商山,年过半百的诗人为了生计在外漂泊羁旅,内心难免充满了背井离乡的低落情绪,因此全诗都流露着一股冷清的气息。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征铎,马车前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诗歌开篇便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间、环境、地点,清晨早起,马车铃铛响起,旅人趁着清晨远行赶路,悲伤却由不得从心底油然而生,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没有出现一个“早”字,却写出了早晨最独特的六种意象
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是最脍炙人口的名句,最妙的是词语的组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五个单字,是一层意境;“鸡声”、“茅店”,“人迹”、“板桥”,两个字组合,是一层意境;“茅店月”、“板桥霜”,三个字组合,又是一层意境。
上下两句无论怎么组合,都对仗工整,而且能变成一种新的意象,深发出一种新的含义。这些名词都是早晨出现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独特意象,组合在一起产生独特的诗意和想象空间,产生不同的语义和化学反应。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时间还是清晨,夜晚的月亮都还没落下,村野客店传来声声鸡叫,旅人就爬起来匆匆赶路了;走过的板桥上,铺着一层清霜,已有先行客人留下行行足迹。“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月亮、鸡声说明了自己出发之早,但还有比自己出发更早的人,原来与自己同样在外漂泊的人是这么多,不仅让人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槲树的枯叶落满了山路,枳树的白花照亮了驿墙。“明”字,名词当动词用,枳花照亮驿墙,既写出了枳花颜色之明亮,也写出了天色之未明。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在这样的情形下,不由得想起了晚上回到长安的梦境,堤岸曲折,凫雁挤满了湖塘,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旅途中的寒冷与梦中故乡的温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处处散发着羁旅之人的失落情绪。
明代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评此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
诗题名为“商山早行”,但诗歌中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而是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六个意象,将早晨的特色写到了极致,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