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孩子在父母们心中,都是个智商仅类于小猫小狗的家伙,莫名其妙,无理取闹,随时可能失去控制。这种观念,造成了亲子间极大的不平等和不信任。而平等、爱和信任,则是新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应该学会的第一课。越快越好!
“不要觉得孩子烦。当你烦一个孩子时,Ta会知道的。”这是我所认识的一个朋友说过的话。我一直记得。
孩子对于爱的感知,的确无法比拟的。谁对他们好,他们不用看,不用想,只用皮肤就能感觉得到。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他们便依靠鼻子,记住妈妈独有的味道。在生命最初的日子里,他们不需要思考,就能知道谁是最值得信赖的人。
我记得,曾经有一次,身体不舒服,情绪也不太好。于是把我女儿——刚半岁多的开心放在她自己的小床里,说,妈妈今天生病了,不能总抱着开心,不然就要把病传染给你了。所以,开心要乖,妈妈不走远,好吗?开心那天出奇的乖,一点也没有哭闹,自己在小床里咿咿呀呀,最后自己睡着了。孩子懂的比我们所认为的更多,孩子爱的也比我们所知道的更深。
孩子们就是爱本身。他们用整个身心去感受这个全新的世界。他们会吸纳身边的人们给予她的一切,所有好的,以及坏的。我们如何应对孩子,孩子就将如何应对这个世界。
在这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爱的守望者。
不是问题,是孩子的“成长痛”
孩子是百分百在爱着父母,和身边的一切。而很多的父母,只爱孩子的一部分。
这些父母们,会主观设定一个区域,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孩子可以的行为,一部分是孩子不可以的行为。可以的行为包括微笑的、甜蜜的、听话的、整洁的等等,不可以的则包括脆弱的、害怕的、恐惧的、退缩的、内向的、无理取闹的、蛮横的等等。他们会认为,不可以的范畴内,都是问题。都是不能接受的。并且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为这些问题而烦恼。
其实,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他们的生命处于某种不平衡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向上的不平衡。为了使生命恢复到平衡状态,孩子需要某种释放、宣泄,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潜在地需求帮助或者支持。由此,这个孩子产生了一种渴求。当孩子的渴求得到了恰当的满足,孩子便会完成一次丰满和成长。
所以,对于那些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我们称之为成长痛,而不是真的问题。没有这些痛,孩子不会健康长大。你所担忧的99%不是真“问题”;它们不过是孩子成长的信号。
譬如,当家长发现孩子突然不乖了各种问题重重的时候,其实正是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懂得区分“你”和“我”,发现自己原来和妈妈并非同一个人。只是此时的他们,还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新的自己,于是充满了惊喜以及焦虑,渴求着认同,希翼着外界的支持。
中国有句老话,缺什么补什么。身体需求信号明显,就好补;心理需求的信号常常不能被识别,甚至有些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那怎么办?一个好方法就是:如果孩子的一些行为总是反复出现,你就需要去研究背后的需求了。譬如粘妈妈,不是孩子不懂事了,而是需要你跟她更靠近了!
如果你不能读懂孩子的“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本身
对父母而言,不是要不要去读懂孩子的问题,而是如何读懂孩子的问题。如果你不能读懂孩子成长中会面临的问题,那么你极有可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的问题本身。
我曾经在公交车上听过一位母亲跟自己女儿的对话。很普通的母女间的争吵。几乎在每个家庭都有过的。女儿抱怨母亲逼自己学不喜欢的一门特长,而且还逼自己去参加一个相关的考试。这回肯定考砸了,都怪你,女儿嘟囔着说。你不要总是怪别人,我还不是为你好,妈妈一脸严肃地回应道。你根本就不了解我,你根本就不尊重人!非要逼我来参加这个什么破考试!女儿明显有些激动。
那个考试有那么难吗?你总怪这个怪那个!就这么点小挫折你都承受不了。要怪只能怪你心理素质不好!
我听得心里一紧。眼见着女孩被妈妈逼到了一个毫无喘息的份儿上,一赌气在公交停下的功夫,跑下了公交车。妈妈则慌慌忙忙紧随其后,一脸的怨怼。
很明显,这位妈妈不仅不懂得自己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一味逼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儿,为孩子做决定,而且完全不懂得沟通的技巧,让孩子连情绪抒发的机会都没有。
类似这种粗暴的对待孩子的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尤其是中国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导致父母们不停地拿自己的期许去捆绑孩子的人生,完全不知道、也不管孩子内心到底在想什么。
有一个单亲父亲,曾经带着自己正在读小学的孩子过来找我咨询。这个孩子特别调皮,经常在学校里惹事。每次都是老师打电话给他的父亲,把他从学校里领回去。父亲特别失望,告诉我说,自己工作非常努力,希望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别人有什么,就要给他什么。可是。说到可是,这个父亲就黯然了。
每次把孩子从学校领回家,他都要揍孩子一顿。可是完全没用。他给自己孩子几乎下了定论:如果您再帮不了我,这孩子真没救了,我也没辙了,真的皮了。
我将孩子单独留下。没有跟他提任何他在学校里的坏行为,而是跟他聊起了家常。我问他都喜欢些什么,都有怎样的朋友。
孩子显得有些意外。显然从没有人跟他这样聊过天。他的性格其实挺外向。聊到最后,他问我,老师,我可以抱你一下吗。我问,是不是我让你想起了你妈妈?孩子点点头。
这是一个缺爱的孩子,只能通过不停地制造问题,去吸引大人的关注。这位父亲一厢情愿地拼命想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满足,可是,再多的物质,也弥补不了孩子对于爱的渴求。
所以,如果大人不懂得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的话,你的错误理解,只会让孩子把精力集中在寻求你的接纳,或者与你及周围环境的对抗上。自然,他们没有精力去做更值得做的事情。
读懂孩子,没那么难
中国父母做的特别多,多到甚至把应该孩子自己做的全部包揽了下来。如果非要打分的话,绝大多数的父母,都能打100分。
然而,就是这些100分的父母,在大量生产着60分以下的孩子。他们剥夺了孩子自己锻炼拿筷子的机会,然后又去抱怨孩子总要自己追着喂饭;他们剥夺了孩子自己学习洗衣做饭的机会,然后又责怪孩子太懒;他们一遍一遍催促孩子睡觉和起床,却剥夺了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体验迟到、自己学会规划时间的机会。
父母普遍把育儿看做一件很累的事情。你看,那么多事情要做。想把育儿这件事干的漂亮点、科学点吧,市面上,又还兜售着那么多琳琅满目的育儿理论和观点,让人应接不暇,无从选择。
作为一个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又从事着早期教育工作的妈妈,有段时间,我也是有着不小的压力的。我担心的是:万一我的孩子都教不好,还有什么资格去教别人?
现在,我早已经不为这个问题困扰了。因为,在有了开心之后,我从她身上体悟到:如果我们掌握了最基本的爱的方法,如果我们相信孩子天生的正向的生命力,那么,读懂孩子,养好孩子,真的没那么难。之所以我们会如此长期地为育儿困扰,就是因为,我们太焦虑了,而且没有信任过我们的孩子。
你曾见过新疆的胡杨树吗?那些树,高大、笔直、华美。人言,活三千年不死,死三千年不倒,倒三千年不朽。他们生活在沙漠的边缘,阳光充足、地域广袤,没有干扰。水分不是那么充足,反而让他们的根系变得特别发达。没有旁骛,他们只负责用力生长。
生命的向上的力量,是这么强大。养孩子,也是如此。阳光就是父母能给予的爱。水分,就是父母恰如其分的教养技巧。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
就把孩子当做一棵树吧。他们其实有着极为强大的自我生长的力量。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减少我们正在做的。所以,好的父母,应该是更为轻松、从容的父母。
相信我,亲爱的父母们,如果你放手,给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孩子会给你们回报意想不到的感激和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