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热爱他们写下的作品,但憎恨写作过程”
——《剧本》理查德沃尔特
六年前,我开始从事剧本写作,那时候我满脑子奇思妙想,一肚子妙语连珠。
心里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计划:
一个月内,完成故事和人物的构建。
两个月内,完成剧本初稿,再用一个月修改。
半个月内,寻找制片方、出品人。
一年以后,我就可以在电影院看到我人生的第一作品。
从此,我就成功迈入影视界,成为一股新生力量。
结果,我原以为能够一剧封神的这部大作,一写,就是六年。
直到现在,它还以故事大纲的形式,躺在我的电脑硬盘里。
一度,我决定放弃。
因为我开始憎恶写作的过程。
可是,当我看到这么一句话,我心头郁结多年的块垒,才终于化为无形。
“所有作家都憎恶写作”
“原来,我不是唯一那个畏惧空白纸张的作家,每天挣扎地拖着自己坐到写字台前,偷懒磨蹭,为了不把手放到键盘上而去地毯上捡线头。我相信,这种恶劣习惯所有作家都有。作家热爱他们写下的作品,但憎恨写作的过程。”
这是出自理查德沃尔特《剧本》一书开篇语中的一段话。
多美妙的一刻,仿佛于千万人之中,找到了一双洞穿你内心的眼神。
原来,憎恶写作,是作家共有的心理状态。
理查德沃尔特是UCLA的剧作教授。
书里的内容是他老人家三十多年来的经典教案。
这本书好读就好读在它有对象感,而且笔法独特,是如今最流行的口语化表达。
我拿到这本书,一口气就读完了。
读完以后就像是听了一堂大课,风趣幽默,内容通俗,理论过硬,加上老教授多年来在课堂上遇到的许多无知无畏的年轻作者的实际案例,让这本书读来十分过瘾。
我读了不少剧作、故事类的书籍,读这本书,无疑是最畅快淋漓的一次。
好,回到我们的话题:我们为什么如此厌恶写作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因为没有灵感、没有素材、没有话题而拒绝写作,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我到底在写什么?
我们自媒体人每天都要输出大量的文字,如果这些问题流于空洞陈述,刻意的咆哮,挑刺式的吐槽,也许短期内我们可以获得高流量,高收益。但是,大家都知道,自媒体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比的是耐力和专注。
那么,一旦写作失去意义,输出将成为一件无比困难的事。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对自己灵魂一问:从我笔下流出的这些文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个问题的回答,将成为解决我们“懒惰”于写作的关键。
《剧本》这本书里给出了一个有意思的回答:
每个创作者,都在做自我表达,无论你写什么,你都是在写自己。
反过来,如果你有所保留,缺少情感带入,保持公允,完全不加带一丝一毫的个人感情,那么,你可以去写作烧烤架的说明书,但,对故事创作来说,这样的表达违反了最基本的艺术原理。
当然,不是说我们要给自己写自传,要在每篇文章中把自己写进去。
这里说的自我表达,是即便你被雇佣去写一个完全基于别人想法的故事,到头来,你依然会以自己的理解去写那篇文章。无论最初的概念多么具体,都要透过作者的脑子,作者的思维和想法过滤成最后的文字。
所以说,无论你愿不愿意,任何创作都是在写自己。
所有的创作都只探讨同一个主题:无论作家觉得自己写的是什么,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写自己。
你对世界的看法,对人和事的理解,都会体现在你所写的文章中。
这是由于亚里士多德的叙事结构模仿了人类理想化、浪漫花的生命形态。叙事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再现生命本身的形态。
文字书写本身就是对生命过程的模拟,一篇健康和谐的文章,就像是一个健康和谐的生命一样。
写作是一面镜子,通过你所创作的文字,可以窥见你自己的全部生命。
看看吧,你的文字,就是你所理解的世界。
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当你再次打开电脑,敲击键盘的时候,你应该看到一个全新的而自己,这个自己将从你的笔尖流出,在你的文字里升华。
所以,我们发现,创作者们厌恶的是写作过程,而不是写作本身。让我们从这种厌恶中逃离的办法,是发现那个从我们笔下流淌出的另一个自己,跟他对话,与他倾诉,让我们彼此相融,才能写出更好的自己。
- 上一篇:憎恶造句-做人格局太小,只会有一颗憎恶的心
- 下一篇:赠书赠言古文短句-赠你一段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