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有的孩子比较紧张,上台自我介绍,“我叫某某,我今年几岁了,我喜欢蓝色......嗯,呃......”卡壳了;有的孩子虽然不紧张,端端正正站着,字正腔圆地讲:“我叫某某某,今年6岁了,是某某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我平时的爱好是弹钢琴、下围棋,我的爸爸是……我的妈妈是......”
感觉好像汇报工作。大家先别笑,咱们大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不信你马上来个自我介绍,我叫xx,是xx部门负责人,我的工作主要是......呃,也没词了。看,是不是一样干瘪乏味?
大家都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只会说标准套话的孩子,显得没个性,讲出来的东西平铺直叙,一听就是copy模型,无聊。
话太少的孩子,更没有存在感,直接沦为隐形人,别说出彩了,当众卡壳还会带来心理压力。
也许你会说,孩子的性格就是如此,我也没办法啊。
那你可就错了,问题不在于孩子的天性怎样,而是他们在参与社交活动时,没有掌握自我介绍的方法,不知道如何大方得体地展现自己。
01
什么是好的自我介绍?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有位女士在南卡罗来纳州某学院发表演讲时,这样介绍自己:
“我的生母是个聋子,没有办法说话,我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也不知道他是否还在人间,我这辈子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棉田做苦工。
可是一个人的未来怎么样,不是因为出生,不是因为环境,而是应该去问这个简单的问题:‘我希望情况变成什么样?’然后去行动。
我的名字是阿济·泰勒·摩尔顿,今天我以美国财政部长的身份,站在这里。”
再来看看普林斯顿大学的“自我介绍”:
请确保至少有一篇申请论文展现出高大傲慢,那样你就稳进了!要知道,“我”比美利坚合众国还年迈,还是排名第一的老大啊!
你看,让人耳目一新的自我介绍,不是按标准套路开场白:“大家好,我叫……,我住哪里,我喜欢吃什么……”,而是用真实、自然的语言,生动地把自己的画像勾勒出来,传递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02
这样的自我介绍有什么价值呢?
蜜芽创始人刘楠曾经分享了一个她怎么获得徐小平老师投资的故事。那其实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自我介绍。
刘楠拿到徐小平手机号之后,精心编写了这样一条短信:
徐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北大毕业生,但现在在开淘宝店。我的销售额已经有三千万了,但我非常不快乐。我听说您是青年的心灵导师,我是一个陷入困惑的青年,您有时间开导一下我吗?
在这段简单的自我介绍里,主题、情感、反差巨大的细节都有了,徐小平老师在收到短信两分钟后,立刻回了电话,之后便成为了刘楠的天使投资人。
你看,自我介绍是不是很值钱?
可以说,从考试面试、新生入学、求职面试、与人交往,到商务谈判、项目路演……我们这辈子,都在不断介绍自己。
好的“自我介绍”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推销,是为别人留出时间的广告窗口,大家因为喜欢你、欣赏你,所以愿意继续与你产生交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信咱们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也具备刘楠一样展示自我的能力,能落落大方地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而不是像机器人,讲一番程序式的套话,泯然众人矣。
注意力经济时代,竞争越激烈,越需要能抓住眼球。当每个人都是注意力经济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我们的言谈举止,都会成就人生的各种契机。
03
我们可以想想--
能打动人的自我介绍是如何诞生的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一定是源自介绍人对自己的充分了解。只有讲自己真实的形象,才有打动人的真实。
记得小时候,只要参加社交活动,妈妈必然会提醒说:“待会见了人,你要记得跟人打招呼,要介绍自己,我叫某某,今年几岁啦,我在哪儿读书,我的爸爸叫,他是……”
只是,让我妈郁闷的是,一到正式场合,讲完“我叫某某,今年几岁”就卡壳了。-_-||
搞得我妈很没面子,只好跟人解释,“我们家小孩就是胆子小,出不了众……”
长大后,我再看当年的自己,讲不出来,不是胆小的缘故,而是因为讲的都是我妈帮我总结出的信息,不是我了解的,想呈现的自己,讲起来就很别扭。
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威尔逊在《创造的起源》里,解析了语言表达的源头:就是“我”。
人类从围着篝火表述“我看见了什么事物”,到"我的观点"、"我的想法"、"我的诉求"……语言很可能就这么的,因为“我有了想要表达的东西”而诞生。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我”是表达的灵魂。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对自己的了解,他自然就讲不出什么来,如果没有想要表达的欲望,自然就打动不了他人。
我想,当时我不是被动去背那些标准信息,而是主动把脑海中的“我”娓娓道来,整个人就会舒展自信得多。
04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延续父辈的教法,用标准的模板,把孩子信息套进去,让他被动去记。
而是应该引导孩子主动“看见”自己,我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亮点,性格怎样,有过什么得意的经历又做过什么糗事……
我们来看看不同的自我介绍版本:
“我喜欢游泳,获得了地区少儿组第二名。”【标准版】
“我特喜欢游泳,每周都要花好几个小时练习,一到游泳馆,就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每次都舍不得走,教练说我游得比鱼还快哈哈,以后肯定能超过我的偶像菲尔普斯。”【自我发挥版】
“大家好,我叫毛毛,今年6岁了。”【标准版】
“大家好,我叫毛毛,我觉得,妈妈给我取这个小名,肯定是觉得我像毛毛虫一样懒洋洋滴很可爱,我爸爸是希望我像毛爷爷一样智慧。我今年6岁了,妈妈说她已经骗不到我啦。”【自我发挥版】
......
哪个版本更能给人留下印象,一目了然。
你肯定也发现了,更生动的语言,更有画面感的细节,都是源自孩子对自己的主动观察和思考!源自自由童真的表达。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孩子思维一打开,会冒出很多个性化的想法。
比如,千寻琢磨了她的名字和动画片《千与千寻》之间的关联。
在想了一大堆自己特长之后,还提醒我说:
“妈妈,我还有一个特长。”
“什么呢?”
“我睫毛特长。”
“啊......好吧,哈哈。”
这些真实的语言,是让自我介绍变得丰满有趣的地方。
这个理解内化、主动表达的过程,给孩子带来了莫大信心,她是出于对自己的了解来介绍自己,不是靠背下那些干瘪瘪的标准信息。所以介绍的时候,呈现状态非常nice,这种自信从容的状态本身就很打动人了!
05
引导孩子“看见”自己,我用了1本绘本+1个导图。
我知道肯定还有很多其它更好的方法,今天我分享的,只是我用过觉得比较有效的一种。
绘本是我精挑细选过的,孩子可以跟随故事中蠢萌的兔子达利B,踏上寻找自己的旅程。
《我不知道我是谁》
这本书曾荣获欧洲文学最佳绘本大奖,由英国广受欢迎的童书作家乔恩·布莱克(Jon Blake)创作,由德国插画家阿克塞尔·舍夫勒(Axel Scheffler)绘制插画。
达利B不知道自己是谁。它观察了树袋熊、猴子和豪猪的长相,觉得自己和它们长得都不一样。
它思考了自己应该住在哪里,是山洞、鸟窝还是蜘蛛网。
应该吃什么,是鱼、土豆还是虫子。
它还发现了自己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脚板很大。
可它也不知道这对大脚板能够拿来干嘛,是用来滑水?还是给老鼠坐?
直到有一天,一只叫杰西D的黄鼠狼出现……
故事的更多内容,我就不在这里剧透了。
达利B寻找“自己”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己画像的过程,有外貌上的辨别,还有对自己住在哪里、喜欢吃什么、有什么特点的思考。
这个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作为一个“引线”已经足够,我讲解的时候发现,99%的小朋友都会边听边笑:“它不就是一只长耳朵兔子嘛,怎么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
这时,你可以问亲爱的孩子:“那聪明的你,知道自己是谁吗,为什么住在这里,为什么爱吃樱桃不吃西兰花.......你了解自己吗?”
这是个顺势而为的引出,孩子会在“激将法”下,对自己做一个思考。
当孩子开始思考,思维导图中的圆圈图就派上了用场,下面是咱们东西儿童教育自己的思维导图书上的示范图。
内圈写上“我”或孩子的名字。
然后鼓励孩子充分发挥联想,想想“我”有哪些特点、亮点、有趣的经历……统统都可以!重点是发散、思考!
最后,把这些内容画在外圈里,这样孩子就拥有了一份特别的“自我画像”,再让他做自我介绍,肯定滔滔不绝,让你刮目相看。
其实成人想做出好的自我表达比孩子更不容易,因为它需要你跳出外在属性的世界,去体验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情绪,真是太难了。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更容易鲜活的表现出本真,让人印象深刻。
所以孩子在展示自我时表达不给力的原因,其实是家长帮了倒忙:
大人设计的模板,更多的考虑社会规则和他人看法,讲究符合规则和逻辑,而小朋友只关心是不是自己想说的,好不好玩?这之间的差异导致教导时“鸡同鸭讲”,表达时也就鲜活、自信不起来。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见,因为他们得到的爱远比我们多,表达的热情那叫一个高。
这样可爱的孩子,你再让他被动记住要点,去讲你认为正确的东西,他内心肯定是排斥的。
所以想让孩子大方展示自己,我们就必须做出改变,转换思路:从教孩子听我们的,到引导孩子主动思考,从“你应该说”到“你可以说”。
家长要有“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理念,把孩子视为用户,设计路径帮他挖掘想法,去理解他的想法,至于最后怎么说、说什么,就交给孩子自己来决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