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说:智慧的人说话,因为他们有什么东西要说;愚蠢之人说话,是因为他们必须要说点什么。”古希腊的斯巴达人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者,如同他们的矛从不虚刺,他们的剑从不落空,他们的话语虽然不像雅典吟游诗人和哲学家那样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和他们的兵器一样的精炼、简洁,体现出了一种朴素的阳刚之美。根据语言学里"容器理论"的说法,语言是一种容器,可以装下一个民族眼中的世界,那么斯巴达人的语言,其实承载着他们的世界观。
送别斯巴达战士的妻子和母亲
众所周知,斯巴达人素来以寡言少语、沉默朴素著称,这从今天英语里面的Spartan(纪律性强或严于自律的; 简朴的,节约的; 精炼的)与Laconic(简洁的,简明的)的含义可见一斑。但事实上从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只言片语来看,这个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传世文献的民族虽然简朴,但他们的表达方式与思维方式有独到之处,他们的语言体现了语言学中的经济原则,而这种简短有力的语体,与斯巴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这种语体风格是时代语境的产物。
希波战争中的场面,重步兵对波斯弓箭手的刺杀
一.替换概念和预设前提
根据希罗多德的《历史》的记载,在著名的希波战争中,开战前,波斯人要求希腊各邦臣服于己;
波斯使者傲慢地向斯巴达人索取“水与土”,即他们城邦的版图;
但是斯巴达人直接将他们扔到了井里,并告诉他们井里有足够的水与土。
在这里,斯巴达人在词语的本意与引申义上做了文章。波斯人口气很大,气吞山河,在他们的话语中,“水与土”是一种隐喻,用水土隐喻希腊城邦的自由与主权;而斯巴达人则跳出波斯人的预设语境,回归了词语的本意,即其概念意义,水与土这两种物质,因此在无形之中斯巴达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有意识地用替换概念的方式,造成了“语义偏移”,既灭了敌国使者的威风,又打破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原则,表明了自己坚持抗战的决心,不过斯巴达人敢于这么做也是和他们一贯的反波斯路线相关的。
列奥尼达国王的胸像
在著名的温泉关之战(480B.C)前,波斯人又来招降斯巴达王列奥尼达:波斯使节趾高气昂的罗列了波斯皇帝的神威,然后以全希腊之主的权位利诱列奥尼达,被列奥尼达回绝:“比起个人的名利,希腊同胞们的自由更重要;”
波斯使者被希腊人驳回
“看来你是铁了心要与波斯大王、万王之王作对了,我们波斯人的神威你也知道,你还是不要以卵击石了,交出武器吧;”
“想要我们的兵器?“自己来取(Μολὼν λαβέ)”,掷地有声,不多不少的几个词重重的砸在波斯人的脸上,有种就自己来拿我们的兵器啊。国王义正词严的斯巴达式幽默引来希腊众将舒展的哈哈大笑。
“我们波斯王师的骑兵投鞭断流,弓箭手箭雨蔽天,你们想与这样的军队抗衡么?”
“是么?那就让我们在阴雨下杀个痛快。”
“你们是铁了心要顽抗到底了?那我们就要大开杀戒了。”
“请吧。”
这一段话出自商务印书馆翻译的《历史》的第二十一卷,波斯人所说的武器和水与土一样,指的是引申义,言外之意指的是斯巴达的军事力量和武装权利;波斯使者的意思是让斯巴达人放弃武装抵抗;而列奥尼达的回答其实也跳出了波斯人的语境,用“置换概念”的方法回归词语的概念意义,即武器的本意,要夺取我们斯巴达人的武器,你们当然要过来拿了。而在希腊军队的营帐中,因为有了使节被杀的前车之鉴,波斯使节也不敢轻易造次,估计也只能忍气吞声了;
箭雨下浴血抵抗的斯巴达人
波斯使节又用己方的长项骑射与弓箭来恐吓斯巴达人,结果又被斯巴达人的豪迈与乐观给消解了。温泉关之战时正值8-9月,地中海气候区干旱少雨,这对于顶盔掼甲的将士们而言无疑是折磨与煎熬,但斯巴达王借题发挥,由雨想到阴凉,从而将敌人箭雨带来的恐怖消解在乐观的幽默中。列奥尼达国王再次采用了语义替换的方法,从箭雨引申联想到了真正的雨点,进而用“希望在阴影之下杀个痛快”,表达了自己的乐观与决心。
简短有力的“请便”在体现语言特别是外交辞令的礼貌原则时,又体现了己方的尊严与高傲。这样的铮铮铁骨,的的确确是不负赫拉克勒斯血统的真传(斯巴达王族自认为是赫拉克勒斯的后裔)。
而在温泉关之战中,希腊人中就是因为兵力捉襟见肘,被波斯人抄了后路,斯巴达王列奥尼达决定率领麾下的300斯巴达勇士和700其他城邦的战士一起拖住波斯人,他在决战前的早餐时间告诉部下,“今晚我们就要在哈德斯的冥府吃晚餐了。”这句话同样运用了含蓄的引申义,即斯巴达人已经做好了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准备。他从从吃早餐联想到吃晚餐,但却回避了战死的影响士气的事实。风趣而意志坚定,既暗示了牺牲的必要性,又将死亡的威胁一笔带过,乐观,大度而豪迈。
值得一提的是,在列奥尼达出征之前,他就告诉自己的妻子:嫁个好男人,生几个好孩子(ἀγαθὸν γαμεῖν καὶ ἀγαθὰ τίκτειν),这里列奥尼达已经预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他会壮士一去不复返,暗示了自己英勇殉国的决心,也体现了他的铁汉柔情。
典型的斯巴达包铜皮木盾牌
箭雨下的斯巴达战士坚持到最后一刻
二.以物拟人的修辞
在以列奥尼达为代表的300勇士战死后,人们给他立了一块碑,碑上有一头雄狮,碑文这样写道:“我虽然是百兽之王,但在我脚下长眠的人的面前,我连脚趾头都不敢动一下”;后来还有那最著名的碑文“过客啊,告诉斯巴达人,我们在此坚守诺言,长眠于斯”(Ὦ ξεῖν', ἀγγέλλειν Λακεδαιμονίοις ὅτι τῇδε ,κείμεθα, τοῖς κείνων ῥήμασι πειθόμενοι)。
雅典雕塑家菲迪亚斯的杯子,上面有铭文:“我属于菲迪亚斯”。
这句西蒙尼德斯的诗句就是对列奥尼达的最佳致敬,因为“Leonidas”在希腊语里,就是雄狮的后代的意思;而人们将墓碑拟人化,以石狮子的口吻表达对墓主人的哀思,本身也十分生动,类似的例子在希腊文化语境中十分多见,希腊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根据它们的范式或者原型制作的,是有灵性的,所以当一名斯巴达战士被敌人击穿盾牌受伤,他说“盾牌,你背叛了我”;雅典艺术家菲狄亚斯在他的杯子上写“我属于菲狄亚斯”,都属于这样的妙用。
纺锤和箭头看起来十分相似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一场战斗中,120名斯巴达人罕见地向雅典人投降,原因是雅典人的轻步兵使用了弓箭这一远程武器,而斯巴达人认为和“使用女人纺锤的人”战斗有辱男子汉的身份,无法体现男子汉在肉搏中的勇猛,于是投降。他们将箭比喻为女人的纺锤,不仅仅是因为箭头看起来像纺锤,也是因为纺织是女性的工作,引申义是鄙视雅典人像女人一样不敢近战,这在荷马史诗的年代就有体现。
斯巴达人将物品想象为会说话,有独立意志的人,和希腊文化及其注重个人身心的独立性,十分注重个人主义文化不无关系;和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混合式思维相比,这样的比喻背后,是希腊文化注重主客二分,努力的寻找自我,通过他者和外物确证自我的过程。
三.女中英豪的传世金句
盾牌是斯巴达战士的半条命
而作为战败者的女性亲属,但是这些斯巴达战士的母亲和妻子们又会怎么看待他们呢?
普鲁塔克在《斯巴达妇女的话语》中,记录了两则斯巴达妇女的名言,一则是斯巴达名将布拉西达的母亲,对出征的儿子说的“with it or on it”:要么举盾归来,要么躺在盾上被人抬回。举盾凯旋归来以生还为前提,躺在盾上以战死为前提,从字面意义出发,引申意是要么战死,要么凯旋;还有一次,雅典妇女问斯巴达王后为什么斯巴达男人能听女人的话?说的是斯巴达妇女在公共场合与社会生活中有更大的自由,而对于其他希腊妇女而言属于不守妇道。结果王后回答“because we give birth to the (real) men.”(因为我们能养育真男人)。这里王后将男人由雅典女人所理解的男人(指的是丈夫)替换为儿子,因为男人既是丈夫更是儿子,所以男人们当然要听斯巴达母亲的话了。男人的存在自然是以母亲为前提的,这又是一处巧妙的预设。言外之意是,斯巴达女性是男子汉的优秀母亲,当然能驾驭他们;而斯巴达男儿也比其他希腊男人更出色。
文明6中的希腊英雄人物,列奥尼达国王的王后戈尔贡
由于斯巴达女性可以参加公共集会,可以大肆调侃男性,甚至裸露身体参与体育训练,而且性风俗比较奔放。面对外国人对斯巴达妇女不守妇道的刁难,斯巴达人的回应是:“我们国家没有人会通奸。”那个外乡人又问道:“如果有的话会怎样?”他回答道:“那么,犯通奸罪的人必须赔偿原告一条公牛,这条牛的颈子要长到能在台吉都斯的山顶,低头去喝下面优罗塔斯河里的水。”这个人听到这话感到非常惊奇,说道:“什么!不可能找到这样大的公牛!”吉拉达斯笑着回答道:“就像在斯巴达找不到通奸的人一样。”这则故事中,除了类比的修辞手法外,斯巴达人还运用极端情况进行假设,因为世界上不存在巨牛,所以斯巴达的妇女也不会通奸,斯巴达人用这种方式告诉外族人,在斯巴达,妇女通奸就是无稽之谈。
集合
除了以上的例子之外,逆向思维的运用也很常见。比如有个纠缠不休的外国人问斯巴达王德拉图马斯谁是斯巴达最优秀的人,斯巴达王回答道:“最不像你的人”,这句话虽然很短,但语义却因模糊而变得丰富, 意蕴深长。因为一个词本身就是一系列含义的集合,“最像你”:这句话概括了该外国人所有的特点,是一个语义集合A,而“最不像你”基本上就概括了与之相反的所有意思,也就是非集合A,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既然我们斯巴达人与你的区别最大,那么你在斯巴达人中就是最不受欢迎的角色了,斯巴达人的文化自信与排外自傲可见一斑。
还有一次,雅典演说家批评斯巴达人不学无术,结果斯巴达王为了表明自己对雅典的厌恶,冷冷地回敬道:“全希腊只有斯巴达人没有学会你们花言巧语的恶习。” 这句话用个体与整体的对立有利的回敬了雅典人的抨击;这种尖锐、极端但又不失幽默的修辞就是斯巴达智慧火花的闪现。
4.修辞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族群心态
亚里士多德 修辞学
综上所述,换义、预设、语义逆反,转移概念,以否定的方式构建集合等语用技巧,是斯巴达人常用的修辞手法。笔者认为,这与斯巴达社会的结构不无关系。
以下是笔者的深度分析。
斯巴达人一生都处于紧张的军事训练状态
和教科书印象中的希腊城邦的航海-贸易-农耕运作模式不一样,斯巴达是一个保守闭塞的强大农业城邦,相当长时间里海外贸易并不发达。
斯巴达人的保守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斯巴达在地理上占有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迎风坡、希腊最富饶的梅塞尼亚平原,这让斯巴达人用农业经济就可以自给自足,缺乏对外开拓的热情与积极性,这就是为什么斯巴达人没有积极参与殖民地开拓的重要原因。而征服了尽在咫尺的梅塞尼亚之后,美塞尼亚算是成为了供斯巴达人剥削压榨的殖民地,斯巴达要将巨大的国力与精力投入到对梅塞尼亚人的镇压中。虽然斯巴达这种奴役拥有相近文化的希腊同胞的制度为斯巴达的强盛打下了基础,但代价是斯巴达的手脚被束缚,否则外出作战一着不慎战败后,心怀不满的卖塞尼亚奴隶就会揭竿而起,类似的历史就曾在斯巴达的邻国阿尔戈斯上演过。阿尔戈斯在被克里尼米昂重创之后、上演过奴隶造反控制了国家机器的前车之鉴。因此骁勇善战的斯巴达战士对于外出远征是心怀恐惧与不安的,因为他们无法既招前又顾后。再加上来库古改革强化了社会的保守意识,所以保守而传统的斯巴达社会对于外出远征伯罗奔尼撒半岛之外的领地是心怀疑虑的。因为和外界接触少,缺乏对外的文化交流,所以整体文化不复杂,比较简单,这就是简短话语的现实根源,反应的是公元前6-3世纪,古希腊城邦繁荣时期,斯巴达文化领域的相对匮乏。
斯巴达的军事强势和文化贫瘠反差巨大
因为主要的精力用于军事训练和镇压奴隶,所以斯巴达人发展不出繁复的诗歌和戏剧,娱乐性文化活动基本上被军事义务所取代,繁文缛节显然不适合斯巴达社会的风气。
斯巴达的领土有较好的农业条件
但是不甘心被其他城邦取代霸主地位的自尊心,又会让斯巴达人在出兵与固守的张力中挣扎,所以长期处于战备状态的斯巴达人必须随时准备作战。而对于一个高度军事化的社会而言,语言的准确性、经济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军令式的语言需要用最简单的字词传达最丰富的信息,这就是语言的经济性;
斯巴达人很少看得起外邦人
而斯巴达人在下论断时,喜欢预设很多前提,比如“在冥府吃晚饭”就是以斯巴达勇士战死为前提的,斯巴达对外国人回答道:“最不像你的人”是斯巴达最优秀的人,前提是斯巴达人是高贵的,外邦人是低人一等;称雅典弓箭手是“使用女人纺锤的人”,是以肉搏等于男子气概,远程攻击代表胆小怕事为前提的。自大,尚武,自豪,都是斯巴达人的语用预设前提所体现出来的。体现了斯巴达人的自负,但是预设条件越多,话语的通行范围就越小,其实也从另一面,体现了斯巴达人的狭隘。
而放到现代的语境中,这样的言论其实有诡辩术的色彩:不对外人的指责,正面回应,而是通过偷换概念的方式狡辩,但是他们的诡辩,其实也是变相承认了这些现象的存在。
斯巴达人的排外,也是一种虚弱和不自信
斯巴达人的修辞就是这样自然,笔者最喜欢的一则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儿子向斯巴达母亲抱怨剑太短,但是他的母亲告诉他:剑太短,就自己上前一步!斯巴达人的修辞就是这样,如短剑般一语中的,一剑封喉。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2.希罗多德,历史
3.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4.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5.索振羽,语用学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