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何真正将读过的书牢记于心?
答:每天看书的时候把觉得好的段落用手机照下来。然后晚上回家输进电脑里。自己读后的想法即刻用其他颜色的字写在后面,因为久了就忘了。在文档前面录入书名作目录。
这位答主7岁正式写作,11岁出版散文集,16岁当选中国少年作家协会主席,毕业后就任《新周刊》副主编。她是蒋方舟。
诚然,她或许有过人的写作天赋,但最终决定她能够在写作领域取得佳绩的,如她自己所言在于阅读、摘抄并内化。其中,摘抄在阅读和内化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今天何十四想具体谈谈摘抄佳词妙句对写作文的帮助。
积累语言,丰富语汇
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提及语言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效用:
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要熟悉你的语言,像熟悉你的军队,一旦用兵,你就知道谁可以担任什么角色,连战连捷。
写作是语言的艺术,作文也是写作。构思再精妙绝伦,情节再引入入胜,观点再发人深省,最终要靠书面语言表达和呈现。摘抄好词佳句,就是积累语言和丰富语汇的过程。
有些学生写作文洋洋洒、缀玉连珠;有些学生绞尽脑汁地凑字数,口语化倾向明显。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言积累,通俗地说就是肚子里有墨水才能往外倒。
举个直观的例子,试想一下如果要描写"愁",你会如何描写?
单单古诗词中就有诸多描写方式和角度:
- 有具象化比喻: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愁如春水)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如无边细雨)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如春水东流)
- "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如烟草连片、风絮满城、梅雨纷纷)
- 有重量描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有数量描写:"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 有长度描写:"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有深度描写:"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批改作文的老师看了一篇又一篇,当其他学生都写"我很愁""愁得舒展不开眉头"时,而你用了比喻;当其他学生都将"愁"比喻成春水,而你比喻成烟草、风絮、梅雨;当其他学生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愁",而你引用一两句相关的经典古诗词……毫无疑问容易脱颖而出、夺得高分,而且不是投机取巧,确实会增加作文的内涵和丰富性。
帮助记忆,精加工佳词妙句
1.帮助记忆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抄能够有效帮助记忆。过目不忘的人凤毛麟角,看一两遍的东西很容易遗忘,即使当时记住了过段时间还是会忘记。摘抄的过程是加深记忆的过程,也是筛选信息的过程。摘抄相当于将佳词妙句从长篇大论中提取出来、收纳在笔记本中。收录了许许多多佳词妙句的笔记本相当于信息库,写作文时可以从中调取用得上的内容,比起大海捞针强多了。
举个直观的例子,写作文(尤其写议论文)常常出现引用名人名言的情况,如果只记得大概意思而记不全原话则没法引用,或者只能间接引用(xxx诗人/学者/名人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xxx)。倘若能够写出xxx的名字和他所说名言的确切内容,会让观点有说服力得多,给批阅老师的印象也好得多(这个孩子知识面很广,平时下了功夫用心积累)。
蒋方舟曾在微博说:“多读书,就可以引用真正有价值的名人名言且注明出处了。”摘抄是记住所读之书的妙法,就像咖啡和伴侣一样,使摘抄贯穿读书的过程,好比在咖啡中加入伴侣,伴侣发挥了作用,饮者得到了一杯更加香醇的咖啡。
2.精加工佳词妙句
精加工的关键在于分类和归纳,要达到精加工的效果,必须从简单摘抄进阶到有意识的摘抄。首先要对词句进行分类和归纳整理,不是全部罗列在一起,造成后期查阅无从下手。例如,按文体摘抄,有适用于记叙文的、适用于议论文的、适用于散文的等;按题材摘抄,有适用于人物描写的、适用于景色描写的、适用于事件描写的等……
例子的内容绝非宣扬将写作文看成一种机械化、程式化的活动,而是为了说明摘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分类和归纳,其实在思考如何运用语言、素材、写作技巧等要素把作文写得更好,也只有这样的摘抄才有可能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效果。
据此,何十四想强调:
摘抄的内容不应限于佳词妙句,还应包括深刻的思想观点、精巧的谋篇布局结构、新颖的语言组织方法等等;
摘抄的方式不应限于一字不落的抄写,还可批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联系旧有的知识和体验,写读后感和读书笔记等等。
信手拈来,提高作文速度
语文考试中,作文分值最高、花费时间最长。尤其对于语文成绩优异的学生而言,得作文者得语文。
应试作文对写作时长有严格限制,除了考验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更考验积累功夫。想使作文写得又快又好,正如前文引用孙犁的话:
要熟悉你的语言,像熟悉你的军队,一旦用兵,你就知道谁可以担任什么角色,连战连捷。
要实现信手拈来、提高写作文速度的效果,必须得熟悉你摘抄的内容,即能将摘抄的内容为我所用。
所以一抄了之万万不可,要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写作文时才能如孙犁所说快速判断"谁可以担任什么角色,连战连捷"。
尽管一抄了之不可,但摘抄是熟悉的前提,连摘抄的步骤都省略了,后面的步骤又如何进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