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境观象】
作者:陶勤(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
透过展厅入口的层层纱幔,色彩与光影交织出的数字“8”极富象征意义。8月30日上午,一场全球113国美术家共同绘就的文明交流多彩画卷徐徐展开,“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中外嘉宾500余人的见证下盛大开幕,隆重登陆中国美术馆,可谓是拉开了今年国庆美术献礼的宏大序幕。本届北京双年展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以“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为主题,展览将持续至9月20日。
多彩世界之生生不息(版画)胡洪波(中国)
一.世界绘画与雕塑的“中国支点”
在世界级的国际双年展中,北京双年展自2003年诞生以来,一直以绘画和雕塑的当代性延伸为办展特征而保持着独立的姿态,在促进一些国际性美术问题的共同解决方面已初见成效,这是中国美术对世界的贡献。世界范围内架上绘画的复兴,可以使当代美术创作自觉进入理性与平和的发展轨道,而不再仅仅以前卫艺术所标榜的变异和荒诞为荣,从而实现传统绘画与雕塑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参展的瑞典艺术家曾说:“中国为世界艺术建立了一个支点,由于北京双年展的介入,使倾斜于美国的全球当代艺术渐渐趋于平衡。”
天涯共此时(中国画)王二平(中国)
二.以原创学术主题引发国际共鸣
从首届的45个国家逐渐发展到本届的113个国家,参展国数量的增加,不单纯是一个数字的提升,它更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中国美术的国际号召力日渐强大。
伟大的丝绸之路(油画)娜伊拉·阿玛多娃(阿塞拜疆)
主题是我们主办展览的一面旗帜。在策划过程中,北京双年展注重以全球的关联性来引发国际共鸣。从“创新、当代性和地域性”“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色彩与奥林匹克”“生态与家园”“未来与现象”“记忆与梦想”“丝路与世界文明”,一直到第八届的“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各届展览彰显了一以贯之的艺术担当,最近的两届更是注重和中国的国策相呼应,为人类的共同发展发出艺术的呼吁。这些原创主题得到了全世界艺术家的响应,已成为阐发中国文化主张的很好载体。
三.艺术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悟
客观地说,本届的主题宏大,创作难度高于往届。为助力中外艺术家的创作,我们在创作素材图文参考的整理耙梳上,做了很多工作。而艺术家们在没有任何奖金和奖励刺激的前提下,花费大量精力进行主题创作,有的春节都闭门谢客加班加点赶进度;有的连续数月吃住都在画室;有的因创作时太忘我,以致从高高的脚手架上跌落下来……这期间发生了许多让我们组织者感动、甚至揪心的故事。今天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作品,是艺术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悟与思考,这需要对国家发展与全球治理的深刻理解,着力表现当今世界追求和平发展、共享繁荣的伟大进程。
太平盛世(中国画)沈鹏(中国)
在古代,圣经故事的“诺亚方舟”与中国成语的“同舟共济”都蕴含着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共度危难的寓意。廖勤的大型主题作品《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四易其稿,120个日夜反复打磨,一点点、一幅幅找感觉。为此,作者和美协的策划工作团队都费了很多心血。作品画面主体刻画了一艘承载人类共同愿望的命运之船,来自五大洲的“水手”正团结一致、奋力划桨,为抵达理想的彼岸而拼搏。船桨掀起阵阵浪涛,耳边仿佛能听到嘹亮的号子。画面下方展现了一群工人在忙着修桥铺路,那是中国在与世界“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铁从远处驶来,满载期盼和希望。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深海探寻等人类在天地间的最新科技成就分别体现。画面中还展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交融,使得整幅作品的层次感和动感更加充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核心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李宏钧的大幅作品直接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画面运用笔墨构成的形式表现中国画的气韵和线性之美,借助传统壁画的经验,呈现出作品的宏大气势。画家通过人类发展的起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的现状等内容来诠释创作主题,展现世界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幸福画面,绘制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携手共建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好的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画)李宏钧(中国)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国雕塑家吴为山创作的马克思铜像赠送伟人故乡,坐落于市中心广场供人瞻仰。海归画家萧瀚在实地充分考察和写生后,创作了《霞映特里尔——马克思故乡》。画面重点是耸立于霞光映照中的马克思铜像,飞翔的和平鸽代表人类共同的心声。作品在背景的处理上把较近的城市建筑推远虚化,以广阔的空间表达马克思思想的无限力量和深远意义,左后方特里尔古城堡的厚重和沧桑,隐喻马克思哲学思想在全世界传播的时光承载。
多彩世界由不同国家和文明构成,尤其是当下的人类文明,于是陶宏的《天眼》选用了1650个世界各国的文化和商业标志,用油画的方式拼绘成宇宙中的一只“眼睛”——俯瞰感知地球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彩世界。胡洪波的《多彩世界之生生不息》精选人类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为元素,以超越年龄、性别、民族、身份的当今人类的各种笑脸,结合世界地图的轮廓构成画面,各国人民亲如一家的情景,以及他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跃然而出。
四.丝路上灿然开出多元的花朵
从中外作品中可以看到,无论在陆地上还是在海洋上,原本为了便捷贸易往来而撒下的“种子”不断生长,开放着缤纷多元的文明之花。我们惊喜地发现:每一种文化都贡献了自己的特色,与此同时又吸收了其他文化的优长。
手中的未来(油画)瓦斯科·塔什科夫斯基(北马其顿)
阿塞拜疆画家娜伊拉·阿玛多娃的《伟大的丝绸之路》反映了古代东方的繁荣景象,古老的丝路如行走在戈壁大漠上的驼队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希腊画家弗洛朗蒂亚·奥依科诺米杜的《编织未来之路》结合传统和现代技法,选取整合东西方服饰、建筑甚至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各种元素,着重体现“人类到哪里去”这个关乎共同发展之路的大命题。
法国画家娜塔莉·梅尔的《世界和谐》可谓是热爱东方艺术形式并自然幻化为自身创作技法的典型。空间感的焦点透视、主观化的散点透视和极富中国传统味道的装饰绘画语言完美结合。其创作灵感源于在中国写生期间所观察到的日落景象。水中莹光的玫红色与花毯相结合,为整个画面添上了缤纷的光彩。
同舟共济,荣辱与共(中国画)廖勤(中国)
中国艺术家更多描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一带一路”。黄永滨的《这一近,那长远》以积色融合泼彩,用印象派元素和构成风格相结合,以全球性的经济体系为创作思路,体现“一带一路”对现代经济的融合以及互联互通起到的重要作用。孙向阳的《对话》将传统中国画和西方现代绘画的元素进行同框表现,叙说丝绸之路上曾经和正在发生的“惊艳”瞬间,形成一种特殊的视觉空间。
五.对人类共同面临问题的人文关怀
如果说艺术的情景是人类各种生活处境的再呈现,那么心灵的沟通正是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必要条件。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平凡却不失生动的普通人的生活最能激发起普世的情感共鸣。
霞映特里尔——马克思故乡(中国画)萧瀚(中国)
也门画家拉德凡·阿尔默罕梅迪的《边缘》通过精心描绘一个身处险境、有着哀楚大眼睛的小女孩表现战争威胁。女孩身后是一片无法到达的美丽土地,前方则是无法跨越的深渊。她的瓶子里只有一些水,她身处战地边缘。她还在等待,她能活下来吗?会有人来救她吗?从她的眼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和平、安稳的渴望,每一个观者的心都会被紧紧揪住。
共享色彩·之一(丙烯画)乔治·佩鲁卡其(厄瓜多尔)
菲律宾画家泰奥迪·博伊利·R.佩雷斯的《生活的对比》,反映人类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和困境。画中高楼大厦五彩缤纷的景色占据了天际线,与水边贫民窟里的一排排“吊脚楼”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观者进入画面情境的祖孙两代画中人的生动背影,让人过目难忘。
丝绸之路(油画)维亚切斯拉夫·柳科(哈萨克斯坦)
一些生态导向的批判性主题,并未放弃审美价值,如埃及画家穆罕默德·哈立德·穆罕默德·奥姆兰的《看不见的人》。画面以动植物等自然界生物为元素,交错叠置,画中长颈鹿、海龟、猴子、乌鸦、鱼类以及稀疏的植被等形象,是艺术家对自然界里形象元素的再创造和再解构。画面中的动物形成了一组迁徙的队伍,这也暗示它们的家园被人类破坏,与作品的题目相呼应。艺术家以自然界的动物影射人类,呼吁我们要用心呵护自然之美,用心体察自然之痛。
世界和谐(综合材料)娜塔莉·梅尔(法国)
多达113个国家的600多件作品的广度,以上述十几件作品折射整体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小小的“目录列表”意义在于提供一些观展提示。真正的观展快感还是要在美术馆现场才能获得。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经过16年的运作,北京双年展已成为“连结东方与西方的艺术桥梁,编织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如今,她正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美术力量,让我们真切感到世界因艺术而多彩,人类因命运而共通。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01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