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至今让中国人热血沸腾,那个喊出这句豪言的人,成就了千古奇功,然而其人背后还有一段贪脏枉法的黑历史。
说这句话的人叫陈汤,山阳瑕丘人(今山东兖州东北),少年家贫,落魄时甚至需要靠乞讨和借贷度日,但从小爱读书,能写一手好文章,后来浪迹到首都长安,也不知道这样一个穷困青年,如何结识了当时的富平候张勃,恰逢朝廷下诏要求公候大臣举荐有才青年为国效命,张勃就举荐了陈汤,然而在待职期间,陈汤父亲去世,不知道他是贪图功名,怕丢了机会,或是因为和自己的父亲没什么感情,在那个把孝道看的极重的年代,他选择了留在京城等工作,而没有奔丧,这事被人举报到朝廷,告了他一个不守礼制,结果陈汤被拘捕下狱,他的恩人张勃则被削减食邑二百户。
估计是陈汤的才华太出众,是金子总会发光,在狱中时被人强力举荐出来做了郎官,后又被外派做了西域副校尉,他的顶头上司则是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西域都护、骑都尉”相当于朝廷派出的驻外军政大员,除了负责大汉朝在西域诸国的外交事务,也有调动军队的权力,特殊情况下还能调动被汉征服的西域小国的兵力,比如乌孙、大宛等。
甘延寿是纯正的武官,善骑射一身蛮力,一般人都比不过他,而主导了千古奇功的陈汤,出身顶多是个文职武官,官低一级,但视野和谋略,陈汤却比甘延寿强出一截。
陈汤对甘延寿分析西域时局,郅支单于威名远扬,又利用自己的军力优势,长期侵扰周边小国,甚至胆敢斩杀汉朝使者,如果让他做大,不出几年,周边小国必将尽归其下,最后终将成为大汉在西域的大患。陈汤认为郅支单于现在驻扎的很远,城池也不够坚固,如果我们全军出动,再调动乌孙等国的兵力协助,直捣郅支单于的驻地,他防也防不住,逃也无处可逃,一举拿下,千秋功业可以一战而成。对于陈汤的想法,甘延寿也觉得很好,只是这么大的军事行动,应该先上奏朝廷。
陈汤却说,等朝廷那帮大臣商议,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这种大战略不一定能被他们理解,往往不了了之。
甘延寿犹豫不决,一时没有决定。恰好甘延寿生病,这事暂时搁置了,他不知道,陈汤私下假传圣旨,调集西域各国兵马及汉朝屯田部队准备对郅支单于动武。甘延寿在病床上听到消息,勉强挣扎起来企图阻止,陈汤手按腰间长剑,怒斥,“大军已集结完成,你小子想打击军队士气吗?”,甘延寿一介下武夫竟然被书生下属的气势震住了,只能听他的。
集齐了屯田驻军和西域各国的四万多兵马,浩浩荡荡扑向郅支单于。同时也不忘给朝廷上了一封奏折,上报这次军事行动并主动请罪。
后面的战事大概说一下,汉军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两天内就解决了战斗,斩杀单于及夫人、太子等一千多人,俘虏一千多人,胜的轻松。这场胜利应该早在陈汤预料之中,也让他敢于冒着假传圣旨的杀头之罪,擅自主动攻击匈奴的底气,无论如何,有勇有谋,不墨守成规的性格助他建立如此奇功。想想后世那些有杀敌之心却又死守朝廷令的将军,如岳飞,真是感觉憋屈。
大获全胜后,陈汤和甘延寿在上报朝廷的奏折,是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结尾的,真是豪气冲天。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一仗看似胜的轻松,但并不能说陈汤只是胆子大,在兵力上占了优势。真本事还有表现的时候,多年以后,乌孙国兵马围攻西域都护段会宗,朝廷又在为派不派军队救援争执,数日不决,当时已经被削为普通士兵的陈汤,再次被举荐给皇帝。陈汤在皇帝面前小摆了个谱,称自己一个小兵,见识不如王公大臣,没什么可说的。汉成帝听出他口中怨气,要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要太小气。陈汤也就顺台阶而下,对皇帝说,这次围攻不成问题,不必担心,然后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优缺点,比如汉军战斗力和兵器技术都在对方之上,汉军必能顶住攻势,就算顶不住,现在派兵去也来不及了,总之,圣上不必为这事担心。然后,装模作样掐指一算,说五日内必能收到前方解围的奏报。果然,第四天收到边疆军情回报,乌孙撤军了。
由此可见,陈汤具备一个优秀军事统率见识,知己知彼,能根据时局做出正确判断,当初他敢矫诏出征,也是心里有底。然而这样一个优秀的军事人才,此后一生坎坷,没有多大作为。究其原因,大概就是以下两条:
第一个原因,假传圣旨,这是大罪,朝廷中那些保守的大臣认为陈汤罪大恶极。丞相匡衡认为如果陈汤做了榜样,以后边关将士人人效仿,争名夺利,为个人建功立业胡乱兴兵,将给国家惹来无穷麻烦。但这次行动皇帝很欣赏,还另有大臣为陈汤说好话,皇帝赦免了陈汤假传圣旨之罪,赐封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加赐黄金百斤,并任命为射声校尉。汉元帝死后,又是那个丞相匡衡向新即位的皇帝汉成帝告状,说陈汤当年私藏战利品,虽然可以封侯,但不宜做官,于是陈汤被免职。后来陈汤又自己作死,向皇帝上奏说康居国派来做人质的王子是假的,结果皇帝派人一查,这是真王子,陈汤这又犯了诬告和欺君之罪,被打入死牢,多亏有大臣求情,极力赞扬陈汤的功绩,被皇帝免死,但被削去爵位成了一名普通士兵。
另一个原因,就是陈汤太贪,动不动就被查。战时贪战利品,回国后有机会就贪污受贿,最后甚至连皇帝的钱都要算计一下,实在是胆大妄为。他在西域贪污了不少金银珠宝,还没回国就有人先举报了,结果路上被司隶校尉搜查,要拘捕他。他自己连忙上书表功,认为自己立下大功,如今朝廷竟然为一点小事就要处分他,这分明是在替郅支单于报仇。皇帝觉得他说得有理,就赦免了他。
此后他还替后来篡位做了皇帝的王莽求到一个新都侯的爵位,而王莽本来是不符合封侯标准的。皇太后同母的弟弟苟参之子,官位不高,苟参死后,他老婆就来找陈汤帮忙给儿子讨个封,这一次他收了金五十斤。弘农太守张匡贪污百万以上,怕被问死罪,贿赂陈汤二百万钱,陈汤就替他打官司,不断的在朝廷引发对张匡案的争论,让其在狱中熬过了冬天,这就抢到了时间。因为根据当时的律法,问斩要到秋后,熬过了这个冬天,就有了回旋的时间。
这就贪的不少了吧!还没完呢。更大胆的是他想占皇帝的便宜,他和朝中管基建的官员解万年关系不错,他听解万年说皇帝打算建陵墓,这可是个肥差,谁负责建设,成事后必名利双收(现在也一样),这让陈汤心动。他就上了一道奏折,建议在新建陵墓周边再建个新县,把外地的富户迁来可以均贫富,陈汤愿意自己先迁过去。皇帝觉得的这主意不错,就批准了。结果这工程过了三年也没完成,而且要大量迁徙人口,一时间民怨沸腾,朝中大臣也批评陈汤和解万年选址有误,皇陵本该建在高处,而解万年选的地方则地势低洼需要人工填土,工程浩大耗费太多,这事经过不断发酵,最后只能把陈汤关起来问罪,这一查把他之前那些贪脏枉法的事全给抖了出来。念他当年有功,免了死罪,却被发配到了敦煌。
过了很久,敦煌太守上奏说,陈汤在边疆名声太大不适合久居敦煌。于是新继位的汉哀帝放他回到安定。后又有大臣替陈汤说情,盛赞陈汤当年的功绩,汉哀帝就让他回到长安,陈汤最死在长安。
这样一个出身贫寒却建立奇功的的将才,最后败于自己的贪婪和算计,不禁让人感叹,可惜了。很多人说他毁于朝廷大臣和宦官对他的压制,我看未必,依这人的性格,真要再做大一点的官,还不知道会弄出什么事来。
PS,那个一直找陈汤麻烦的丞相匡衡,就是传说中“凿壁偷光”的孩子,农民子弟,出身不比陈汤好多少。现在想想,那个年代,苦孩子有才也有机会出头,并不一定是X几代。这个匡衡抓住陈汤贪污的把柄没完没了,但多年以后,他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地四万多亩,查实后被削为庶民。一对冤家殊途同归了。
PS,史书记载,“单于乃被甲在楼上,诸阏氏夫人数十皆以弓射外人。”郅支单于在城墙上抵抗汉军的时候,和他并肩做战的还有他的几十位老婆,个个披甲上阵搭弓射箭,不禁让人想到几年前中东那个大佬身边的美女卫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