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综艺火了:人生需要诗意
节目选手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学者型,我看到“百人团”里的农民、快递员、高中生甚至小学生,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正是这种不分地域职业的热爱,才让古典诗词得以传承,而不是存在于象牙塔的神话里。
我国具有五千年辽远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两千年以上。传统文化并未消失,只是需要催化剂来让它重新焕发活力,让现代人再次注意。浙江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汪凯说,“只要上过学,谁没念过诗词?古诗词一直有民间基础,只是以前没跟流行的传播方式,流行文化结合,所以没有引发特别的关注。但这种文化从来没有离开过人们的生活,现在找到了一件比较适合它的外衣而已。”
经典不朽:外婆柜子里的那堆书信
现在交通方便,即时通讯软件能让我们随时沟通,但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是高科技所不能赋予我们的欢喜。
除了诗词大会,《见字如面》也堪称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一个演员,一张讲台,一封信,就是这档节目的全部。在手写书信传统悄然逝去的今天,一档专门读信的栏目带我们重温书信里的时光,也唤醒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之心。
“我想你”,是“只缘感君一回顾”,也是“晓看天色暮看云”;“我惆怅”,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也是“当时只道是寻常”;“我醉了”,是“满身花影倩人扶”,也是“满船清梦压星河”……随着《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节目的热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再度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经典穿越千年,魅力依旧不减,那些浸入诗句的情感和哲理,将永远鲜活印刻在心间。
文化自信:谁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意也许并不在远方,而就停留在我们心间,只需用心和感受。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由此可见,国家和我们一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发扬是喜闻乐见的,因为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其中,“以实施工程的方式” 几个字格外引起注意,那是因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多部门的实际工作,也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意见印发后,一些重点项目已在推进中,新建项目也将启动,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取得实际成效。
《意见》共18条,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讲明了为什么传承发展、传承发展什么、怎样传承发展的问题。旨在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在全社会形成参与守护、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一个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里,我们吟诵的是诗词,弘扬的是经典,传承的是精髓,民族灵魂在声声吟唱字字佳句中,生生不息。
天地诗心:习近平的诗词情缘
习近平曾以“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概括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还以《诗经·大雅》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展望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在去年杭州峰会期间,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绘杭州的江南韵味;引用宋代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中名句“弄潮儿向涛头立”,号召二十国集团勇做世界经济的弄潮儿,很有感染力,为这次盛会留下了难忘的中国印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理想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
另一边,武亦姝的爆红也反衬出我国古诗文教育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正因为教育缺乏,才出现了追捧。在中小学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作为学生的精神底蕴和成长土壤,经典所带来的心灵触动和思考,能让教师和学生都受益终身。
今年已有94岁高龄的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老先生,曾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序言里写道:
“
曾有人问我 :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
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写的 ;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
”
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不会消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代代传承,“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所赋予我们的欢喜,也许就是那一点清明的月光,始终闪耀着光芒,照亮我们各自一生繁华或寂寥的长夜。
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传诵千年。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50首绝美古诗词↓↓总有一句,能触动你的心弦。收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