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战争的名言-感动世界的战争哀歌

战争的名言-感动世界的战争哀歌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16 16:33:56
阅读:
最新资讯《战争的名言-感动世界的战争哀歌》主要内容是-战争的名言,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谈起越南,大多数中国人似乎总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比如越南战争,长期以来,我们对这场战争的认知基本都来自美国文艺作品,尤其是大量影视剧的影响。身为被入侵的一方,越南人自己是如何看待和理解这场战争的,一直鲜有听闻。


1954年,越南结束了法国长达80年的殖民统治。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下,根据《日内瓦协议》,以北纬17度为界一分为二,就此形成北越与南越。美国为了遏制北越,先是派遣军事顾问支持南越,后又正式派遣地面部队参加越战,直到1975年南越战败,越南统一。从1945年反抗法国殖民者开始算起,越南整整持续了30年战争,期间的死亡人数共约300万人。当然,比起身体戕害更容易为人忽视的是,越南人民在精神上也遭受了极大摧残。这就是越南著名作家保宁的小说《战争哀歌》的历史背景。


保宁原名黄幼方,1952年生于越南义安省,是越南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战争哀歌》是保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87年在越南初版时名为《爱情的不幸》,获得1991年度越南作家协会奖,1993年被译介到美国时更名为The Sorrow of War(战争哀歌),不久后便蜚声国际。据统计,《战争哀歌》迄今已被翻译成15种语言,在至少20个国家与地区出版,甚至一版再版,充分证明了这部小说的受欢迎程度。


1996年,中国台湾的麦田出版社曾率先出版过《战争哀歌》的中文版,取名为《青春的悲怆》,但译者是从英译本转译,不但将作者名错译为“鲍宁”(越南语Bo对应的汉字应为“保”),竟然还在封底说明这是一部美国小说。如今,大陆版的《战争哀歌》虽然迟到了20多年,但译者直接是从越南语原文翻译,译本质量有了较高的保证。


《战争哀歌》虽然是一部虚构作品,但具有作者本人强烈的自传色彩。


保宁的成长伴随着美国对越南的入侵,他在河内就读的学校曾被炸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在保宁的童年认知中,美国人和此前的法国殖民者没有什么区别。出于保家卫国的愤怒,保宁17岁时就在第27青年旅服役。1969年这支青年旅有500人奔赴前线,最后只有10人幸存,保宁就是其中之一。到1975年战争结束,保宁在部队中度过了6年的时光,他之所以能写出感动世界的《战争哀歌》,很大程度上都源于这段经历。


《战争哀歌》采用倒叙、插叙的方式讲述了北越士兵阿坚在越战战场上的残酷经历,以及他与阿芳以悲剧收场的爱情故事。


保宁的语言黏腻绵密,读到炼狱般的战场描写时甚至让人难以呼吸。不过比战争本身更惊心动魄的是,阿坚退伍后,回到河内,想要恢复平静的生活,却一直无法摆脱过去的记忆:


有时候,大白天在繁华的闹市里,我都会突然迷失在幻梦中。一旦闻到街上的某种臭味,我就会想起腐烂的尸体。偶尔半夜醒来,听到电扇转动的声音,我会误以为是直升机的螺旋桨在头顶嗡嗡作响,整个人会防卫性地蜷缩成一团,屏住呼吸以躲避“敌机”的强风和怒吼。


为了驱除这些挥之不去的梦魇,阿坚决定开始写作长篇小说,他日复一日地不停创作,“他觉得自己的身体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带给他信心、生活的勇气以及爱情的力量,敦促他超越眼前的黑暗生活。”尽管回忆战争是痛苦的,但他仍要义无反顾地写下自己的经历。写作,对于阿坚而言,完全变成了一种救赎。


阿芳是阿坚青梅竹马的恋人,他们从小是邻居和同桌,天天一起上学。长大后,阿坚受到内心感召,自愿参军前往南方战场,阿芳则考上大学,但两人在火车站的碰面,却使得彼此阴差阳错地错过了原计划的火车。为了使阿坚赶上部队,阿芳主动陪同阿坚拦下汽车追赶军列,最后还是迟到一步,只得搭乘一趟运货的列车。不料,这趟列车半路遭遇敌军袭击,两人在混乱之中走失,等到阿坚找到阿芳时,她已失去了贞洁。


阿芳在列车上遭受轮奸,彻底改变了两人的命运,曾经的纯真美好一瞬间烟消云散。10年后战争结束,阿坚返回家乡与阿芳重逢,当他试图唤回曾经那份真挚的爱情时,才发现一切都是徒劳,阿芳已经沦为妓女。


“风袅袅,空吹死士魂。月茫茫,曾照征夫貌。征夫貌兮谁丹青,死士魂兮谁哀吊。可怜争斗旧江山,行人过此情多少。”这是越南古典文学名著《征妇吟曲》中反思战争的沉痛诗句,保宁的《战争哀歌》仿佛正是《征妇吟曲》的当代回响。


与《西线无战事》等经典反战小说相同,《战争哀歌》关注的焦点其实并非战争本身,而是对身处其中的人性拷问。保宁通过阿坚这个角色,在叙事间隙充分抒发了自己对于越战理想的幻灭之情,自省式的独白段落贯穿整部小说。其中有不少完全可以作为格言,被后世铭记,如“战争结束后,人们可以重建家园,可以恢复从前的生活,但是精神财产,那些崇高的东西一旦受到破坏,出现断层,就很难再恢复原貌了。”就像阿坚与阿芳的纯洁爱情,一旦被战争无情地撕裂,便不可能修复如初。


在叙事结构上,《战争哀歌》借用了东方古典文学传统的“嵌套”结构——保宁身为作者,用小说向读者讲述阿坚的故事,阿坚身为小说里的主人公,又在同步书写自我的故事。故事情节也不是按照线性发展,而是跟随阿坚的回忆与联想随机推进,破碎的时间线呼应着战争后遗症给主人公造成的精神恍惚。这些都是这部小说的特色所在。


保宁的语言镜头感十足,场景切换巧妙自如,小说文本很适合拍成电影,期待它有朝一日能被搬上大银幕,供全世界欣赏。


(《战争哀歌》,[越]保宁,湖南文艺出版社)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