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文|丁十二
最近大火的长安十二时辰,从场景到道具,从演员到剧情,可谓赚足了眼球和话题。自播出至今,好评如潮,热议不断。
故事以盛唐为大时代背景,讲述了天宝三载上元节一天十二时辰内发生的事。剧情很精彩,我们就不赘述了,喜欢的朋友自去看。
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在第二集张小敬在追捕狼卫图格鲁的时候,有一文弱书生骑马吟诗道: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我国但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千树万树梨花开”乃是大唐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同时在剧中书生自我介绍到“仙州程参”,历史上岑参虽生于湖北荆州江陵,然而其父岑植时为仙州刺史。故剧中程参当是唐代大诗人岑参。
《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很美,而且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这句诗不当出现在此处。众所周知,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其代表作,而且有“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之称。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过,如何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而又瑰丽曼妙的诗句。
诗人岑参曾两度出塞,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篇。此诗当是岑参于天宝十三载第二次出塞所作。故这句诗断不应该出现在天宝三载,这首诗也不是岑参的干谒诗文。
《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作者马伯庸岂会不知,那么既然知道为何还要故意这样安排?这里十二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长安十二时辰》乃是一本小说,并不是历史传记,虽然我们可以将剧中人物与历史人物几乎一一对应,亦可以从多方角度证明剧中的程参就是唐朝历史上的大诗人岑参,但小说不是正史,只要没说这首诗是高适、李白的,便也不算过错。
另外第二点作者在一开始就冒大不韪,引出人尽皆知的边塞诗人和他最著名但不应出现在此时的代表作品,一方面暗示了后续剧情的发展与边塞有关:狼卫因为连年征战家园被毁遂谋划危害长安;而张小敬亦是因为当年发生在边塞的“烽燧堡战役”(剧中),援军不至,第八军团二百多人战至最后仅剩9人。不同的是张小敬对长安充满了热爱,他要替第八军团的人守护、看着这长安,即便他入狱了,他也要留一双眼睛帮他们兄弟看着。这世上除了亲情、爱情、友情,还有第四种情感叫战友情。
《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另一方面熟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读者朋友都知道: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样的景色固然美丽,若是平时旅游看看还是不错,但对打仗而言,这样的环境未免艰难。后面诗人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足见环境之恶劣,战事之紧张和持久。这一点从岑参的诗文里感受到的可能比剧中来得更深切。所以笔者以为这是作者如此安排的第二点用心。毕竟以边塞诗而言,不管从瑰丽还是气势以及对边塞环境的刻画,唐诗无出其右。
第三点,唐代边塞诗人甚多,为何安排岑参与张小敬相遇。首先岑参二十岁时,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到达长安,献书求仕无成,于是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剧中的天宝三载(744年),岑参正好登进士第,故此时岑参在长安是合理的。但这不是作者选择岑参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是,岑参曾有一位朋友赴安西都护府戍边。岑参还写了首诗送别。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岑参《送人赴安西》
在剧中,张小敬曾在安西都护府当兵,有“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之说。所以岑参遇见张小敬,就像是岑参遇见了多年前当兵的朋友一样。在诗中,岑参对朋友英姿勃发、舍身报国、不计名利的行为极为赞赏,看过小说和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张小敬就是这样一个人,即便被长安、被朝廷遗弃,但依然奋不顾身救长安万民于危难。
《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在大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物就是一个个缩影,张小敬是歌舞升平的表面下底层普通老百姓的缩影,岑参则可窥大唐没落之缩影。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