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2日,张国荣冥诞六十春秋。
传奇不老,容颜永驻。
风继续吹,不忍远离。
“2003年4月1日,我在开车从北京回上海的途中。在那之前,我并不是他的歌迷,我只知道他唱过《倩女幽魂》,我甚至觉得,他好久没做宣传,没出作品,已经过气了。”提到自己第一次听张国荣的记忆,韩寒如是说。
张国荣的歌迷无数,韩寒是万千之一。每逢张国荣的纪念日,韩寒都会在微博上表达对偶像的怀念之情。
2013年春天,张国荣去世十周年祭,本刊曾采访韩寒。这一次,他的身份是张国荣的粉丝。
不论你是否熟识张国荣,也许借由韩寒的追忆,你会看到这束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带给每个凡人的绚丽震撼。
3月,某日小雨,采访韩寒,他开车带我们来到赛车场,一路车里放的是张国荣的歌曲。我们多心地问他:“你的车里一直放他的音乐?你这么喜欢张国荣?”他说自己并没有想过即将到来的是什么日子,更没有故意要放什么歌,只是打开音乐的开关而已。
其实,“他的音乐”中还有别人,只是车里的播放器有自动排序的功能,播放最多的总在前面,于是,恰巧,让我们听到了张国荣,而韩寒也发现,自己果然听他最多,事实是这样,成为张国荣的歌迷,是在十年前。
“2003年4月1日,我在开车从北京回上海的途中。在那之前,我并不是他的歌迷,我只知道他唱过《倩女幽魂》,我甚至觉得,他好久没做宣传,没出作品,已经过气了。”韩寒这么说道。
对于大多数 80后而言,并没完全经历过张国荣最辉煌的时期,韩寒也说自己的流行音乐启蒙,大概还是小虎队。提起张国荣,曾经的第一反应就是,“爸妈爱听的我就不要听。就像他们肯定不会听范晓萱、张信哲一样,长辈喜欢的,我又怎么能喜欢呢?”虽然,初中、高中时期,偶尔也听过一些,但那种自然逆反的感觉还是影响了他的“听力”。
讲起和张国荣的“邂逅”,韩寒回忆道:“确切地说,对他的了解是从京沪高速的山东段开始,那里的山上都是顽石,少见绿色。以往开车路过河北,山东和江苏,打开电台,要么是卖春药的,要么是治性病的,还不停地有托儿打电话和主持人互动,说疗效好,去哪才能再买到。我常想,这么明显的忽悠,怎么可能有人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充斥着荒诞。但那一次开车的旅程,我能调到所有的频率里都只有张国荣的生平介绍,当然还有他唱过的歌。我甚至发现,有时候,我偶然会哼唱两句的不知名旋律,原来都是张国荣的。”
他还记得,电台主持人甚至自己唱起了《怪你过分美丽》、《夜半歌声》,还有《奔向未来日子》。
那一路,是他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听张国荣的歌。开过长江大桥,他找了一个休息站停靠了下来,吃了一碗泡面,清楚记得江水声就在耳边。他买了两张张国荣的盗版唱片(高速公路服务区里没有正版的),把唱片塞进了碟机。
2003年,其实是韩寒各个方面都处在谷底的时刻,写作方面出了两三本书,可是生活经历都用完了,开始有些乏力。赛车,还没有什么成就。“那几年我在北京,迷茫得就像在能见度只有一米起了大雾的国道上开车,好在我一直没开进逆行车道。
也许这些经历,让他在听张国荣的时候,有了些不同的感觉。“只是,对他来说,已经没有未来的日子了,他奔向了永远不回来的日子。而曾经的岁月里,我只是一个轻狂气傲的无知少年,我对所谓港台巨星嗤之以鼻,这也让我错过了他。等我懂他时,再没机会来看他的演唱会。回想起来,张国荣若在,无论我有钱没钱,一定会买一张离他最近的票。”谈起偶像,韩寒竟然非常的感性,他甚至常想,如果张国荣还活着,机缘巧合,兴许能和他吃上一顿饭,说上几句话。
回到上海,身边的朋友有黯然神伤的,也有恶意揣测的。其实大部分人都会猜测,张国荣那么有钱,那么有名,干吗要自杀?也许过了4月10日,甚至过了4月1 日,这种猜测就会停止。记者问他,会不会和这些人争辩,又如何纪念自己的偶像?他说不想争论,九年后、十年后,这世界也没有什么变化,每一天都不特殊。只是,这些年,张国荣的歌陪伴他度过了很多困难的时光,而他要做的也只是继续听张国荣的音乐就好。
2012年4月1日,韩寒以一篇《写给张国荣》回归微博。“ 冬天花败,春暖花开,有人离去,有人归来。”他对记者讲,自己想说的,其实都在那里。
“我想我懂你了,Leslie。这眼前的世界并不是你我想象的那样。你改变不了。我改变不了。我今年三十岁,没有你那么多的作品,你死去了,你的歌也许能被别人再唱五十年、一百年,我若死去了,我的文字也许只能被别人记得五年、十年。或也许更短。我也许比你长寿很多,又也许不能。说不定我会成为一个老顽童,说不定我忍受不了自己衰老。谁知道呢。
Leslie,多年以后,我们终会相见。我获得的成就比你少很多,但争议倒也不少,算能作为谈资。和你一样,很多争议要到死后才能平息,或许不能,甚至更多。他日我们相见,你若不嫌弃,让我为你写一段歌词。不会差的,只是辛苦你要用普通话唱。你说你一生没做事,为何这样。我想我可以试着告诉你为何。因为,你一生没做坏事,所以,就是这样。”
“为他写歌词真的是一个美好理想而已”,韩寒承认自己欣赏和喜欢的演艺界人士并不少,但真正令他尊重、崇拜,并当作偶像的并不多。那么,究竟是张国荣的哪首歌令他感动,激励他的又是什么时刻?韩寒却非常抱歉地表示不想分享过多故事的细节,就是感觉,感觉好了就是好,没有办法说得很详细,太详细反而会丧失那种感觉。十年前张国荣的选择令人惋惜,但这对他而言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韩寒说,“荒诞的世界,怪他过分美丽吧。十年后,我们各自纪念就好”。
《喝采,1980》
《鼓手,1983》
《英雄本色,1986》
《倩女幽魂,1987》
《胭脂扣,1988》
《阿飞正传,1990》
《纵横四海,1991》
《霸王别姬,1993》
《东邪西毒,1994》
《东成西就,1994》
《大富之家,1994》
《金玉满堂,1995》
《风月,1996》
《春光乍泄,1997》
《枪王,2000》
《异度空间,2002》
怪他过分美丽
如果人生只有一场暗恋,那么主角应是张国荣。因为不论生命中的过客与挚友,男人女人都爱他。
王家卫︱最懂哥哥
张国荣是王家卫电影的常客,对于王家卫来说,张国荣的离世意味着他表露某种东西的机会永远都没有了。王家卫和张国荣,1990 年相遇,1997年反目,在七年的合作中成就了彼此,也最懂得彼此。
周润发︱意气相投
张国荣和周润发是公认的挚友,也是牌友,发哥常去哥哥家打牌。他们在一起工作时,朝夕见面无话不谈,张国荣因此与发仔夫妇建立了深厚情谊。周润发说:“张国荣一向给我的感觉都是很乐观,也懂得照顾人。”
刘德华︱情义之交
刘德华很欣赏张国荣的表演才华,曾多次自嘲说如果有哥哥的一半演技就好了。两人合作过《新上海滩》,电影中的丁力与许文强是一刚一柔的搭配,而生活中的华仔与哥哥也是一个活泼热闹,一个沉静文雅。
陈凯歌︱风华绝代的挖掘
没有张国荣就没有《霸王别姬》,这个惟一一在戛纳和金球奖同时赢得欧洲和好莱坞认同的中国电影。陈凯歌说:“正是他的一个眼神,将《霸王别姬》迷恋与背叛的主题说尽了。张国荣给了我一个回答,死是他传奇的落幕。
毛舜筠︱一见钟情
张国荣对毛舜筠一见钟情,认识不久就闪电求婚,没想到却吓坏了对方,两人最后成了好朋友、好牌友,后来还合作过《家有喜事》等片,默契得不得了。张国荣曾笑言:“如果当年毛毛愿意嫁给我,我的一生可能就此改变。”
张曼玉︱终身难忘
张曼玉的优雅美丽;哥哥的忧郁深沉,两种不同的性格特点使两人在第一次见面后已把彼此深刻地印在心底,在这种气息的感染下,哥哥和张曼玉也因此成为很要好的朋友。
梅艳芳︱兄妹情深
张国荣和梅艳芳都是在20 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的歌手,两人在多部电影合作无间,还曾多次结伴赴日登台,并以兄妹相称。也许正因为彼此熟得像兄弟一样,他俩在银幕上的生死恋难以在现实中开花结果。
唐鹤德(唐唐)︱情比金坚
1996 年张国荣在演唱会上公开为唐鹤德高唱《为你钟情》,两人的情侣关系得以公开。他们曾被香港电台票选为演艺圈内感情最坚固的情侣。张国荣说:“只要我开心,外间无权过问,我只会做回张国荣。”2016年9月12日凌晨0点,唐鹤德在Instagram上载了一张烟花照片,并留言:“有你们,他比烟花灿烂!”
遗憾这些电影,和他擦身而过
如果张国荣出演了这些电影,结局会有什么不同呢?
《青蛇》(1993 年)
导演徐克拟请张国荣出演男主角许仙。张国荣没有答应,认为许仙薄情寡义,面目可憎:“这角色太衰了!”此片后来由吴兴国主演。
《少女小渔》(1994 年)
1994年,导演李安拟将女作家严歌苓的小说《少女小渔》搬上银幕,邀张国荣出任男主角。此片后来无下文。1995 年,导演张艾嘉拍成此片,男主角是庹宗华,女主角刘若英,获当年度亚太影展五项大奖。
《刺秦》(1998 年)
陈凯歌邀请张国荣第三次合作,主演《刺秦》中的秦始皇,得到张国荣同意。接受采访时张国荣说:“虽然传统概念中秦始皇的形象都是高大威猛的,但是他也有文质彬彬的一面,是个智勇双全的君主,我相信可以演好。”该片拖了许久未能开拍,后来改由李雪健出演秦始皇。
《卧虎藏龙》(2000 年)
导演李安曾联系张国荣出演配角罗小虎,张国荣看了剧本后对这个角色跃跃欲试,但是不知什么原因,电影最终由张震出演,周润发任男主角,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张国荣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半开玩笑地提起自己一定可以比张震演得更好。(如果你对他看似文弱的气质有疑问,觉得不像罗小虎,那么去看看“热·情”演唱会吧。)
《英雄》(2002 年)
张艺谋拟请张国荣出演,具体角色未知,当时外国杂志前去采访张国荣时见到他已经接了《英雄》的剧本在读。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接拍。《英雄》最终男主角是李连杰、陈道明和梁朝伟。
《新警察故事》(2004 年)
电影筹拍之初,嘉禾公司已经敲定由张国荣担任男主角,由于张国荣突然去世,成龙不得不亲自上阵,命人大幅度修改剧本,减少情感戏,增加了许多动作戏份,但是保留了男主角的名字:陈国荣。
部分文字原载于2013年3月28日
《北京青年》周刊专题报道 《我就是我》
编辑/贾大七 文/王皎
图片来源/豆瓣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