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是明代学者曹学佺的一幅对联,说起这幅对联的来历,也颇有些趣味。
1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曹学佺到广西担任布政使右参议,当时广西的宗室子弟非常跋扈,一帮奴才更是仗势胡为。曹学佺刚到任不久,就遇到一件事,那天一帮宗室的奴才闲着没事,就把家中的恶犬放到了大街上,看着它们追着行人撕咬,这帮奴才就在一边拍手叫好。
路上的行人当然是惹不起躲得起,所以纷纷躲避,一个书生可能视力不好,没来得及躲开,就被一条大恶犬给摁倒了,这畜牲上去就是一口,把书生疼的连哭带叫,眼看一条命就要呜呼哀哉,此时说是迟那是快,只见路边欻一下跑来一位屠夫,手中掂着明晃晃一把刀,手起刀落,就把那狗头砍了下来,救了书生一命。
这一下可惹恼了这帮奴才,平时他们作威作福惯了,哪吃得了这种亏,嗷一声就扑了上来,把屠夫绑了个结实,连同那条没头的畜牲,还有半死不活的书生,都一块送到了官衙,要求赔偿损失,并严治屠夫之罪。
这件案子正好落到了曹学佺手上,他在上任之前,对这帮宗室子弟就已经久闻臭名,所以就想借这件案子整治他们一翻,了解完全部情况以后,当即就判屠夫无罪,而且这帮奴才还要赔偿书生治伤的费用。
2
这一下奴才们可不干了,就回去向主子们求救,这帮主子皇亲一听,这还得了,一个小小的参议,竟然敢动我等的奴才,但人家案子判的有理有据,怎么办呢?他们就想了一个邪招,一边说曹学佺偏听偏信,判决不公,要求重新审判,另一边私下里买通了书生,让他翻案。
书生刚开始也不愿意辱没斯文,但架不住对方的威逼带利诱,最后还是变节了,所以在第二次审案的过程中,就谎称自己本与那畜牲相熟,那天原本是人犬在戏耍,不成想那屠夫兽性大发,突然从路边冲出,一刀就要了畜牲的命。
曹学佺听完书生的鬼话后驳然大怒,当即出示相应人证物证,不想那书生还要狡辩,曹大人这下恼了,对两旁的衙役咬着牙吐出两个字:动刑!这一动刑,书生自然顶不住,没过多久,就竹筒倒豆子,如此这般把其中的原委说了个底掉,这帮皇亲国戚最后只好灰溜溜作罢。
可怜这位书生,后来不仅被割去了功名,还被曹学佺极尽讽刺的写入了对联,成为千秋笑柄!
3
这世事确实很怪,有名气有地位的人,占尽了世上的好处,本该引领世风潮流,见义先为,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平时高谈阔论,指点江山,真到了紧急关头,总能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明哲保身,真正挺身而出的,却是那些平时混迹社会低层,被人不齿之辈。
在周星驰执导的电影《功夫》中,面对斧头帮的欺凌,有一身功夫的包租公和包租婆都躲了,当五郎八卦棍、十二路弹腿等三人将斧头帮打跑以后,包租婆跳了出来,开始代表全部的租户,要把“惹祸”的三人赶走,这时刚刚获救的那些人,竟无一个自愿站出来替三人讲话。
面对包租婆越来越嚣张的羞辱,第一个忍不住站出来的,竟然是那个叫阿珍的妓女,她不但当面指责了包租婆,而且还答应替三人把所欠的房租还上。一个地位卑微的妓女,平时哪怕是假正经的人,都不愿在公众场合正眼瞧她一眼,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当那些本该知恩图报的人纷纷躲开以后,却敢挺身而出,弱肩担道义。
我不知道周星驰导演想通过这个镜头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在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我真的是感慨万千,镜头虽然略显夸张,但揭示的,却是赤裸裸的人性。
4
汉初的舞阳侯樊哙,也是出身社会底层的屠狗之辈,但是在当年的鸿门宴上,当项庄在亚父范曾的授意下,要在宴会上借舞剑之名,取沛公刘邦性命的危急之时,同样是这位低层出身的樊哙挺身而出,直面霸王顶羽,为沛公叫屈,这才给汉王争取了逃跑的机会。
记得哪部影视剧里有句台词,大概是说很多人虽然地位越来越高,财富越来越多,人却越做越小了。一个人真到了危难之际,就会感觉到,平淡生活中养成的纯朴,要比精致生活中学会的优雅宝贵得多。
有一位前辈说过,我们缺的也许并不是所谓的成功,而是驾驭成功的能力。我们也许会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成功,但却不可能在没有驾驭能力的情况下守护成功。如果把财富和地位当作成功的标准的话,那么这种成功与人性相比,后者显然更值得拥有。
《易经》里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学》里也讲“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古圣先贤的谆谆告诫,都在向我们揭示,做人应以“德”为本,“德”就象是树的根,下面扎得越深,上面才能长的越稳,越健壮。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明白了做人的本末,就知道怎样才能为自己打下做人的根基,根基稳了,整个人也就淡定了,从此以后,我们不但能从容的面对失败,更能轻松的驾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