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吉喆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方式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作为一名篮球爱好者但非吉喆资深球迷的我来说,感到的是天妒英才的惋惜,感慨的是面对“未来”,“意外”的再一次胜出。
细想起来,关于这位北京首钢篮球运动员,有3件事我记得比较清晰。
第一件,第一次现场看CBA,在首钢
2011-2012赛季的冬天,刚到北京上大一,和室友逃课,买了40块钱的最低价票,第一次看了现场CBA。
那一夜,我们记住了还不是北京英雄的马布里率队险胜肯扬·马丁领衔的新疆队;
那一夜,我们记住了巴特尔用缓慢的移动送出了职业生涯最高的16次助攻;
那一夜,我们记住了帕蒂·米尔斯用一个个翻身中投险些制造的20分大逆转;
······
但对于吉喆,记住的是个白白净净的大个子;其实,最深刻的是他喜庆十足的名字吉吉吉。
那时候,吉喆还在旧的首钢篮球馆打球;
那时候,吉喆相比于已经崭露头角的朱彦西稍稍逊色;
那时候,他甚至还没有正式转会北京队。
第二件,冲着麦迪摇手指,可惜他不是穆大叔
那是现场看吉喆打球一年后的赛季,赛场新闻爆出来后,首先听到的是麦迪肘击了中国运动员;其次意识到,这个被肘击的人就是一年前的那个吉吉吉哇!
不知天高地厚、too young too simple、对传奇缺少尊重、青岛现场球迷甚至用“京骂”问候了他······
几乎所有的声音都在替麦迪讨伐“受害人”吉喆——北京虽然贵为卫冕冠军,但远不如麦迪能吊起球迷的胃口,而且也确实是吉喆做出了“摇手指”的非篮球动作。
赛后,处境被动的他发文称自己一直以来都很尊敬麦迪,那个动作只不过是球场的正常宣泄。
不管是对是错,吉喆这一次被人记住得有点憋屈······
第三件,成为国手
2013年,在中国男篮集训队大名单中看到了吉喆的名字,这是一种荣耀、更是对进步和实力的肯定。
他在与澳大利亚队的比赛中出战4次,场均贡献4.8分和2.8个篮板。这一年的男篮斯杯,他也有过出场表现。
当时,甚至一种“吉喆是我看着长大的”的滑稽感。
而第四次,没想到就是最后一次了。
也许正因为不是吉喆的资深球迷,所以在惋惜之外,有了更多生命层面的触动,有了更多的联想,
想到了高以翔,
想到了迈克尔·杰克逊,
想到了《后会无期》里的那句话:
每一次告别,最好用力一点。多说一句,可能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后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