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偶像是谁,他最喜欢的诗是哪一句?
李世民拼命写诗,为啥却被欧阳修笑话,诗写的像个娘们?
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到底是抄袭还是顺口瞎胡诌?
唐诗界最大的黑子竟然是苏轼,他为何要到处炮轰别人?
宋之问这个马屁精,竟然为了抄袭两句好诗,杀死了自己的亲外甥?
一个叫莫愁的姑娘,怎么就成为了唐代诗人作品中的最佳女主角?
解读唐诗的书很多,蒋勋、叶嘉莹、欧丽娟,几位先生对唐诗的诠释各有所长。然而对于像我这样有轻度阅读障碍症的人来说,大师们一本正经讲唐诗,虽然都是呕心之作,但要甚解其意,读者真的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沉淀和思索。大人尚且如此,孩子就更难通读了。
唐诗的伟大就摆在那里,除了解读文字本身,我更想了解的是那些写出千古绝句的人,以及他们曾经的生活和故事。诗的背后是人,而人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正是那样好的年代,才铸就了伟大的、辉煌的艺术作品。
02
那些才华都要溢出来的诗人,其实也是凡人,他们和你我一样,有着说不尽的忧愁和烦恼。
他们也会找不到工作,四处碰壁,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抑或在职场里遭遇起起伏伏,看尽人情冷暖;他们会为爱忧愁、为爱消瘦,也会为大自然的美丽景致而放声高歌;他们之中也有愤青,恨不得明天就战死沙场;大都市里的文艺宅男也向往着远方的田园生活;三五好友把酒言欢,苦笑着回首往事,明天故人就要远去,不知何日才能相见。
郁郁不得志者,寄情于山水,写出了:“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仕途不顺者,隐居田园偏居一偶,写出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上了战场的胸怀壮志,保家卫国,于是留下了这样的句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家长里短,小情小爱也值得歌颂千篇啊:“老妻能劝酒,少子解弹琴”。
朋友明天要远行,千言万语赋诗一首,竟也是千古绝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一切的一切,才是唐诗最美的地方啊。一年四季,风霜雨雪,花开花落,无论多么微小的情绪变化,全都被写进了诗里。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到了诗人身上,变成了性格决定诗品。那些写出伟大作品的诗人,无不具有天下老子第一的人格魅力。
03
上周和女儿一起看视频节目,主持人出了一道题:鱼雁传书中的“鱼”是什么意思,答案1、渔夫,2、渔船,3、信封,女儿立刻回答说是3信封。
答案就是信封,女儿回过头来得意的一笑。
巧的是,看节目头天晚上的睡前故事,刚好我陪她读的是六神磊磊的《给孩子的唐诗课》,里面有一篇是磊磊写到关于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其中有一句是:“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读这几句的时候,我有意识地想考考女儿,问她,你知道这句诗什么意思么?女儿想了一会儿,说:“有人送了两条鱼给这个人,她喊儿子来把鱼给煮了,发现鱼肚子里有一本书。”
说实话,女儿小学三年级,能够就字面意思解读的七七八八,已经很出乎我意料了。我先是鼓励了一番,然后又照着《给孩子的唐诗课》给她揪了一遍错,加深她的正确记忆。我说:“这里面的鱼啊,并不是真的鱼,而是鱼型的木板。烹鲤鱼也不是真的煮鱼,而是一种戏谑的说法。鱼肚子里的尺素书并不是书,而是一封信。古代没有纸,重要的信件都写在一尺长的绢帛上,叫做尺素书。”
没想到的是,这个小小的知识点,女儿第二天就用上了,还学会了举一反三,老母亲非常激动。
04
其实,“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还有一个幕后花絮呢。那天晚上给女儿解读了含义之后,女儿一再追问我说,为什么要用鱼型的木板当信封呀?
这个提问远远超出了我的知识范畴,但是我又不能拒绝女儿的问题,老母亲的好胜心作祟,我连夜整理出了鱼肠尺素的典故。
最早的关于鲤鱼传信的故事,来自于姜子牙钓鱼。传说他曾经捕获过一条鲤鱼,回家准备杀鱼下酒的时候,发现鱼肚子里有一封信,这封信准确地预测了姜太公今后几十年的命运。后人为了表示对这封信件的重视,便把信件奉在刻成鲤鱼形状的木板中间。
第二个典故是,三国的时候,吴人葛玄与河伯书信往返。那时候没有微信,他们也没有飞鸽传书,而是培养了一批鲤鱼用来传递书信。这个传说不知真假,但我总觉得有点儿科幻片的意思,能送信的鲤鱼肯定都是经过基因改造过的。
_ | |
_ |
第三个关于鱼肠尺素的故事,来自于史记。公元前209年,朝廷抓了900个壮丁要运到渔阳,就是现在的密云。天降暴雨,这些人被困在了大泽乡,逾期的后果就是都得被砍头。领头的两个人叫陈胜和吴广,这哥俩一合计,既然无法如期到达密云,还不如造反算球,反正横竖都是死,何不最后赌一把。他俩找来个算命的,算命的说,你们能不能成功,这事儿只有鬼知道。这俩人一听,大喜过望,别的本事没有,搞鬼咱们有一套啊!
他俩差使手下人去买鱼,并偷偷在鱼肚子里藏了字条。晚饭时,一个二傻子吃到字条,高声大喊“陈胜王”。于是这一群人在哥俩的带领下,高高兴兴地造反了。这就是鱼腹丹书帛的故事,其实是陈胜吴广自导自演的一出戏,装神骗鬼,为了让无知者信服,给自己增加威望。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亲子共读时间,不仅女儿掌握了一个新的知识点,我也“被迫”学会了新的知识,并且又把这个知识传递给了女儿。
不仅如此,女儿还自己去百度了更多和鲤鱼相关的知识,比如:
孟浩然有诗云:“尺书如不吝,还望鲤鱼传。”
苏轼也有“淮上东来双鲤鱼,巧将诗信渡江湖”的词句。
这次和女儿一起读诗答题的经历,让我更加深了自己的看法。学习绝对不是为了死记硬背,也不是为了望文生义,而是要去解读背后的意思,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读者的视角应该对准诗背后的人,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遣词造句,他背后有哪些典故,到底是时代造就了诗人和作品,还是诗人和作品影响了整个时代?
这才是孩子学习唐诗的意义吧。
#留言互动#
你喜欢唐诗吗?
小美将从下方留言中抽选
3名粉丝随机赠送《给孩子的唐诗课》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