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杉
01
这两天,又重读了一遍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是一个关于痴恋的故事。
故事以一封长信为线索。
著名小说家R先生在自己41岁的某一天,收到一封来自陌生女人的信,这封信长达20多页,字迹潦草、龙飞凤舞,与其说是信,不如说是一封手稿。
信中,陌生女人讲述了自己从13岁到24岁,对R先生的倾慕与爱恋,爱到什么程度呢?
信中,陌生女人这样写道:
“我去吻你的手摸过的门把手,捡了一个你进门之前扔掉的雪茄烟头,在我心中它是神圣的,因为你的嘴唇在上面接触过。”
女人与R先生的渊源,要追溯到11年前。那一年,女人还是女孩,13岁,瘦小,穷困,不起眼。R先生搬到了她的隔壁,与她成为邻居,在女孩眼中,R先生是颇有名气的作家,才气逼人又风流成性。
女孩默默倾慕着R先生,视她为自己生命的全部,尽管连话都没有说过。
两年以后,因母亲再嫁,要搬离所居住的城市,女孩不得已,离开心爱的R先生,却在心里,一刻也不曾忘记她的R先生。
努力学习,拼命考回R先生所在的城市,这个时候,当初不起眼的小女孩,已经出落成风情万种的女人,R先生认不出当初那个瘦弱不起眼的小女孩,却被眼前这个美丽的女人所吸引,有了短暂的欢愉,但R先生是长期流转于风月场、自由成性的人,又怎会在她这里停留?
欢愉过后,R先生以“要出门”为由离开了她。而她,有了R先生的孩子。
陌生女人独自抚养孩子到三岁,不肯因此打扰了R先生。直到那一夜,孩子因病死去,女人在绝望中提笔,写下了这封信。
02
这个故事,在不同的年纪,以不同的形式,看过很多遍。最开始是小说,然后是徐静蕾执导的电影,再后来是话剧。
二十几岁读这个故事,为这份痴狂的爱感动过,也不解过。暗恋不稀奇,迷恋一个人也不奇怪,但恋至把自己的生命悬挂在另一个人的生命之上,为他生,为他呼吸,总是罕见和让人费解的。
如今,三十岁已过,又在心理咨询的道路上摸爬滚打了几年,重读这个故事,倒是多了几分理解。
这个陌生女人对于爱情的执迷,不过是为了填补自己内心深处,深深的被抛弃感,抓住世界上仅有的一点点光亮而已。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故事中的陌生女人,显然是不幸的那一个,她用爱恋,来治愈童年的伤。
小说中描写她,
“父亲早逝,母亲总是郁郁寡欢,悲悲戚戚,靠养老金过活,生性怯懦,掉片树叶都怕砸了脑袋,所以,我和她并不十分相投。”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女孩的生活,亦是
“郁郁寡欢、杂乱无章,像一个蒙着灰尘、布满蛛网、散发着霉味的地窖。”
如果说父亲早逝是这个世界对女孩的第一次抛弃,那个郁郁寡欢,生性怯懦的母亲亦无法履行自己作为母亲的职责,便意味着对女孩的第二次抛弃。
这个刚刚十三岁,就被最亲的人,接连抛弃的女孩,生命是暗色调的。
直到R先生出现,他有仆人、有很多很多书,穿一件浅灰色的迷人的运动服,手里拿着帽子,身材修长笔挺,标志潇洒,面庞英姿勃发,头发光泽秀美。
这样的R先生,激起了女孩所有的好奇心,也点亮了女孩的生活。而女孩真正爱上R先生,只是因为某日,她与同学在门口闲聊,正巧碰到R先生驱车回来,她为他开了门,他看了她一眼,说了句:“多谢啦,小姐!”
不过是随意的一瞥,女孩却认定那眼光,温暖、柔和、多情,就像是含情脉脉的表示。从此,她痴恋上了R先生。
现在重看这个故事,愈发明白,女孩爱的哪里是R先生,她爱的是这个世界投给她的一束光,为追逐这束光,守护这束光,她用了一生。
03
陌生女人对于这束光追逐的越紧,越痴狂,越说明了,她的内心有多么暗淡。
但她绝不是个例。
美国心理治疗师苏珊·沃福德讲过另一个案例。
一个叫诺拉的姑娘,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那个时候,她不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只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事情,被父亲抛弃,她问自己:“如果父亲还爱我,为什么要离开我呢?”
因为父亲去世,母亲性格大变,常常用皮带抽她,为各种各样的小事责骂她。诺拉13岁起,就跟各种各样的男孩厮混在一起,14岁就怀孕了,母亲知道后,疯狂的用一根电线抽她,但她依然老样子往外跑,因为在外面,在别的男孩身上,她还能找到些许温暖。
诺拉说:“一个男人只需陪我从教堂回家,我就会爱上他,当你在家里找不到爱,你就会到其他任何你能去的地方寻找。”
诺拉在寻找爱,陌生女人也在寻找爱。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纯粹的感情生物,都在寻找爱。
寻找爱本没有错,但在爱中如此执迷,必与原生家庭、与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婴儿时,无论我们饿了、困了、冷了或者是不高兴了,都可以在母亲的臂弯里寻找到一份爱,那种感觉非常幸福、温暖。这个时候,我们和母亲是一体的,这种与人链接的感觉,让我们获得安全感。
但紧接着,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加,我们需要与父母分离,以一个独立的人,来面对这个世界。好的分离,是父母给孩子一个非常温暖的安全基地,这样孩子可以尝试着往前走,但遇到问题,就可以回到安全基地,他会从父母那里,获得鼓励与爱,然后重新出发。
而不好的分离过程,常常因为很多事情的打扰,比如父母离婚、丧失、家里有新的孩子出生,或者父母对孩子的忽视,都会让孩子失去那个安全基地,在孩子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被孤零零的扔在世上。
苏珊·沃福德博士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她说,所谓分离过程,就像是一个小女孩离开自己温暖的森林小屋,去探索未知世界,走着走着,遇到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动物,她觉得害怕,赶紧跑回家,这时候,来自健康家庭的孩子,会感受到来自家庭的保护和温暖,父母会帮她确认外面的环境是否安全,鼓励她重新出发。
而来自不健康家庭的小孩,她们也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威胁,觉得害怕,也跑回家,拼命地敲打门,但是没有人开门,没有人救她,她越是求助,就越是绝望。
这份孤独、恐惧与绝望会根植在她的内心,越积越深。而长大以后,那个可以给她爱的人,哪怕爱只有那么一点点,都会给她的绝望以暂时容身之地,就像是她在敲了无数次门之后,终于有一扇门为她打开,她一定拼命的在其中,吮吸爱的空气,怎舍得轻易离开?
对于陌生女人,R先生就是她的那扇门。
对于诺拉,那个让他怀孕的男孩,也是她的那扇门。
从这个角度,我们便不难理解,她们为什么爱得那么用力、那么痴迷、那么奋不顾身。
04
但即便爱得很用力,这份过于执着的爱,通常也很难有好的结果。
痴恋R先生的陌生女人选择了遥望,苦苦折磨自己。
而更多的人,因为带着童年时积攒的恐惧与不安全感,哪怕最后敲开了那扇门,也会心有余悸,害怕那扇门哪天又会无情的关上,所以拼命试探,在爱里索取、考验对方,被折磨的一方,最终疲累,选择离开。
无论如何,这都算不得一份健康的感情。因为他们从来都不曾把恋人和亲人分开,渴望在爱情里找寻没有得到过的亲人的爱,渴望一份不惨杂质的、可以只获取不付出的爱,原本就是痴念和妄想。
最终的结果,只会把爱人折磨殆尽,把爱吓跑。
想起伊能静在一次访谈中,回顾上一段感情的失败时说:“那个时候,我没把自己修炼好,还太活在原生家庭的伤痛中,所以,当我遇到一个可靠的人的时候,就像抓住了一个浮木,希望他把我所有原生家庭的痛苦,通通解决掉,可是,他是来谈恋爱找老婆的,又不是你的医生,干嘛要给你治病呢?”
伊能静经历了感情的挫败,经历了长达五年的自我修炼,最终明白了“原生家庭的痛,不能靠爱情”来解决的道理。
好在,修炼成长过后,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这算是给还处于执迷阶段恋人做出了最好的榜样,你不能在爱情里疗愈原生家庭的伤,那个能够治愈你伤痛的人,只有你,只能是你。
哪怕那段疗愈的路是辛苦的,不容易的。但唯有把伤痛疗愈,你才会懂得,长大以后的你,不需要再费力的敲开任何一扇门,你就是自己,最好的保护伞,你的世界,可以依靠自己,获得平静、爱与温暖。
当你不需要任何人的救助,那份健康的,属于你的爱,才会以正确的姿势,走向你。
作者:若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已出版作品《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个人公众号:若杉生活(Rosan_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