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仰之
情窦初开的少女偶遇生性风流的作家,孤独地守候着自己的爱情,却注定是一生的悲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女性独白视角讲述了一段低沉、暗恋、悲辛的爱情故事。1922年,刚刚经历了一战苦痛的茨威格,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痛苦地寻找着平衡,将一份永恒的、含蓄的、高贵的情愫注入到一段隐忍、深情的爱情故事之中。
故事以极少的人物构筑的故事情节,易于理解把握。十三岁的少女对隔壁作家R一见倾心,拒绝了很多权贵的求婚,委身于他,将一生的爱都给了他,但作家R却不曾关注过这个女人。孩子的死彻底摧毁了女人活下去的意念,她想孤独地死去,并以此唤醒作家心中哪怕是一点点关于她的记忆。
茨威格在叙述整个故事时,表现得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冷静理性。小说总是在激情与理智碰撞的时刻,呈现出一种适当的平衡之美,情节设计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美感。随着陌生女人命运的变更,她时而情思万千、一泻千里,时而冷静沉着、拥有“钢铁般的意志”。纵观她凄楚的一生,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童年时代苦苦暗恋作家、青年时代与作家刻意的相逢、离开作家后的思念以及儿子的死亡,虽然她知道作家并不曾为她驻足,却仍一次次幻想有一天他能认出她、爱上她,不幸的是,幻想最终破灭,最终她没能逃开悲惨的人生。
在这部小说中,情节退居幕后,采用了着重描写气氛和情绪的笔法,把外部世界、自然风光、次要人物等全部压缩到最低程度,剩下情绪的流动和大幅度思绪的跳跃,时间可自由地穿行于过去和现在之间。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中,处处都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这些细致入微的刻画,完整地勾勒出一个痴情女人的精神受难图。
透过陌生女人温婉柔和的叙述语调,我们能够感受到来自她眼中的诗意世界,由此也赋予了小说特有的诗意美。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没有正式的名字,男主人公以作家R命名,女主人公则以陌生女人命名,这一做法让读者在阅读小说之初就产生一种陌生的感觉。作家茨威格正是利用这种“人性的异化、自我的丧失”的表达方式,为后文陌生女人的痛苦经历做铺垫,凸显人物悲惨的命运,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使整部小说从头到尾都弥漫在一种无名的感动中。
小说结尾的设计也独具匠心,作家R拿着那封信,努力想象这个女人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他目光注视到蓝花瓶,发现瓶里不再有花。他感受到了死亡,感受到不朽的爱情。这样的结尾让人觉得回味悠长,在悲伤之余,留下淡淡的忧思。陌生女人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她的悲剧在于仰望理想却一直把希望寄托于他人,从不接受现实中的自己。
茨威格身处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中,借助于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命运,表达了他个人身处乱世,理想主义不得实现,而变得虚幻无助的茫然。所以,这并不是关于一个女人或者一个男人的故事――甚至无关于爱。只是关于一个永恒的矛盾: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间的差距。(于仰之)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