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一方成语-一方印 一座城

一方成语-一方印 一座城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0-28 08:55:08
阅读:
最新资讯《一方成语-一方印 一座城》主要内容是在杭州,刻印、赏印、藏印、论印、玩印之风源远流长,引领全国印坛,海内外印人在这里寻找着精神的归宿,堪-一方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记者 陈友望 郑成航


“印者,信也。”印作为一种中国的文化符号,传承数千年。在杭州,刻印、赏印、藏印、论印、玩印之风源远流长,引领全国印坛,海内外印人在这里寻找着精神的归宿,堪称一座“印学之城”。小小的一枚印章,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既有古厚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的绘画构图,更有生动的雕刻神韵,它印证着姓名,印证着情怀,印证着时代的变迁,于无声处镌刻着不可磨灭的心灵符号,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春风已吹西泠 韩盛 摄


第一座印学博物馆


品读篆刻艺术的前世今生


孤山南麓的西泠桥畔,风光旖旎,正是“湖山最胜处”,沿着里西湖走数步,便见一中西合璧的两层建筑,正门矗立着一尊四五米高的汉白玉龙钮巨印,上书着“中国印学博物馆”七字,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印学博物馆。



“在杭州建印学博物馆,当是珠联璧合,水到渠成。”中国印学博物馆副馆长乔中石介绍说,“杭州是印学名城,拥有历史悠久的西泠印社和深厚的篆刻艺术积淀。”走进印学博物馆,一楼就是历代玺印厅,对印章的历史演变做了清晰的展陈。从新时期时候的陶拍,到殷商时候的铜印,再到战国秦汉以降的官私印,后来在明清两代印章与文人书画巧妙结合,更是长足发展,文人篆刻艺术也就独立出来,成为一颗光照中外的东方艺术明珠。


登上二楼,则是流派印章厅,展有明代后期以来的吴门派、徽派、浙派的代表印家经典之作。一方方精美的印石完好保存,延续着中国金石文化的血脉。其中有方印值得仔细参阅,即清代书法篆刻大家邓石如的“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这是邓石如的篆刻代表作,也是有清一代的篆刻代表作。这方印完美地诠释了邓石如的“印从书出 书从印入”思想,体现书法对篆刻的深度介入。另外,邓石如有一个著名的书法理念,“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计黑当白,奇趣乃出,仔细观赏,真可品味出其中的疏密韵致。



邓石如篆刻 “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印拓、边款


印学博物馆还不定期举办各种与印学相关的艺术活动,乔中石说,“博物馆是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的展示窗口,也是杭州对外宣传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更是艺术家或书法篆刻爱好者交流切磋的雅集之处,对于传播独特高雅的中国印学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巨擘执掌西泠印社


海内外印人云起而影从


明末清初印章流派发轫之时,杭州在陆惠、丁良卯等印人的推动下,兴起好印之风,至后来丁敬、黄易等“西泠八家”浙派篆刻家横空出世,前后五代杭州印人领衔清代印坛长达150余年。于是,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西泠印社在1904年在孤山应运而生。


可是,四位创始人丁辅之、吴隐、王禔、叶为铭,却无一人想做“社长”。他们心目中的社长,乃是海上金石书画巨擘吴昌硕。1913年,第一次社员大会上,吴昌硕被公推为首任社长,开始大家还仅局限于杭州传统浙派的文人士大夫之间,有吴昌硕这样的顶级人物撑旗领路,连通了杭州和上海,甚至还有同日本等海外的交流。



吴昌硕与西泠印社吴昌硕造像


吴昌硕出任社长之后,精英迅速云集而来,西泠印社迅速发展,声望日隆,东瀛篆刻名家也远涉重洋来到杭州,杭州顺势也确立了海内金石书画重镇的地位。从他担任社长到故世的15年间,正逢时局动荡时期,而西泠印社恰恰是基本建设规模速度最快的时期,兴土木,建亭阁,凿岭开道,植竹布梅,大致成型。


从印学博物馆向东行,可见一小巧圆洞门,进去便是有天下印学圣地之称的西泠印社。拾级而上,可见观乐楼,即为吴昌硕纪纪念室。楼上有联,上联“印讵无原,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下联“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正是吴昌硕出任社长之时为题襟馆所题之联。



吴昌硕篆刻 “西泠印社中人”并边款


1917年,吴昌硕镌刻了一方著名的朱文印“西泠印社中人”,取石鼓篆法,古逸浑穆,雍容典雅,为金石经典之作。而此印,代表着一代大师对自己印人身份的认同和金石精神的皈依。从此,每一个西泠印社社员,均以“西泠印社中人”自居,成为一种集体的精神标志。



吴昌硕篆刻 穆湘玥印


开创篆刻高等教育


中国美院深耕印学五十载


中国美术学院作为新中国书法篆刻高等教育的开创地,其书法篆刻专业自1963年开创以来已走过五十多年。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沈浩表示,杭州作为当代中国印学重地,有闻名海内外的西泠印社,还有篆刻高等教育的代表高校中国美术学院,在中国印坛上有重要的地位。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沙孟海先生就曾兼任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和西泠印社社长。现在西泠印社的执行社长刘江先生,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先生也都是美院的教授。美院书法教师几乎都是西泠印社社员。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所在地:美院南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开创书法本科教学之时,印学史和篆刻实践教学就是由沙孟海和诸乐三两位先生承担的。沙老编著的《印学史》至今仍是美院教学中的必备教材,他的篆刻在取法上不囿于‘浙派’这个地域性流派,而是有着多角度、系统、广泛的视角。沙孟海和诸乐三两位先生对篆刻教学的定位以及他们篆刻创作的高度,为美院篆刻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很高的起点。”他们的教学理念让学院的篆刻教学走出了传统师徒授受的方式,在学科的高度上构建了新格局。



沙孟海篆刻 “凿山骨”并边款


几十年来,美院的篆刻教学在不同的时期成为中国印坛上非常重要的参照,甚至会带动某一个时期的印风,在整个中国印坛起到了引领作用。“中国美术学院一代代的老师都秉持着两位先生的理念,在传承中不断谋求开拓。”沈浩说。时至今日,美院的教学始终强调系统的、专业的学术视野,对待印学史上每一个时代、每一位印人的作品,都要站在整个印学史的角度上去思考。“我们的学生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构架,他可以选择某一家进行专攻,但绝不仅仅是以一家的一技一能为艺术追求的满足,而是以此为切入点,逐渐拓宽学术视野,追求长期发展的可能性。以专精为深度,以广博为宽度。”


因此,现今美院学生的创作风格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学生在秉持传统的“印宗秦汉”的大原则之下,会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我们鼓励学生以大道入手,又强调个性的生发。”


浙派篆刻续演辉煌


不要墨守成规而要风格融合


“天下第一名社”的气场使杭州得以搜罗天下英才,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美术学院的科班教学又为杭州的印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不断地输送出篆刻人才。




西泠八家,浙派篆刻之先声


青年篆刻家、西泠印社理事王义骅说,从当代书法篆刻创作来看,杭州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浙派篆刻从王福庵、韩登安、余正这一条脉络传承下来,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篆刻群体。浙派印人以杭州为中心,其他地区如宁波、金华等地的浙派印人也是从杭州辐射出去的,杭州是他们的印学根源。


近几年来,刻古玺成了新的潮流,在各类展览中往往一家独大。王义骅说,从表面上看,浙派看起来有些失落,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形式感与古玺印相比,在展厅效果上大打折扣。因此,浙派要获得发展,在形式上应尝试着突破。



韩登安篆刻《沁园春雪》


如何让浙派篆刻继续演绎辉煌?王义骅认为,当今是信息流通极为便利的时代,人们会很自然地把很多风格融会贯通在一起。“我们必然要走风格融合的路子,而不是墨守纯粹浙派的成规。因为西泠八家已经把纯粹的浙派篆刻发展到了顶峰,再想突破,真是举步维艰。”


因此,要让浙派篆刻再次发扬光大,还是要从传统中吸取营养,从汉印当中吸取营养。王义骅一直强调临摹汉印、吸收经典的必要性,“不要故意做作出个性化的东西,只有充分吸收了经典的养分,再与浙派传统加以糅合,才能产生新的东西。”


一盒印泥几代传承


西泠印泥的赤炼丹心


如果说书画必须依托于纸张、绢帛,那么谈及篆刻,就离不开它的载体——印泥。杭州作为印学之城,也有自己“独家”制作的高品质印泥。



曹勤制古法纯手工朱磦印泥


西泠印社印泥制作研究中心负责人曹勤介绍了“西泠印泥”的前生今世:早在西泠印社成立之前,印社的三位创始人王福庵、丁辅之、叶为铭就共同研制了西泠印泥,由王福庵题写了“西泠印泥”四个字。


晚清时期,北平印社所制的印泥大都进贡皇宫,而当时的西泠印泥承担起全国乃至世界的印泥提供。因为所制的印谱色泽鲜红,略带紫艳而沉着朴厚,有较强的立体感还原金石原貌,西泠印泥当时被奉为“艺林之宝”。时至今日,北平印泥已不见踪迹,而西泠印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仍是一片赤炼丹心,鲜红依旧。



制作印泥的三种原料:朱砂、艾绒、蓖麻油


西泠印社成立以后,总干事韩登安接手了印泥制作工艺,经过韩君佐夫妇、茅大容等人的不断改进,已日臻完美。而曹勤作为茅大容先生唯一的亲传弟子,也是现任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泠印泥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如今的西泠印泥特色显著,广受印人所爱。它质地细腻、丰厚沉着,所钤印记夏不渗油、冬不凝固,“即使放进速冻冰箱里再取出来,也能马上使用”。有立体堆积感,能历经千百次触摸而不掉色,七八张连续钤落下去,不失真、不粘毛。能够充分还原印面的刀法与章法,最大程度地呈现篆刻之美。西泠印社钤制的各类印谱,都以西泠印泥为呈现载体。


近几年,曹勤在传承的基础上拓展了西泠印泥的品种和质量,让单品种多至30多种,比如纯手工篆刻书画专业朱砂朱磦、仿古丹顶朱砂、朱磦印泥、金碧印泥、光明印泥等等,还根据书画作品和印谱中的印迹复原了古法秘制宫廷 、宣和等印泥。未来,随着材料学的发展,今后的印泥也要在不断变迁中继续发展。


小小“南山印社”


把学子的篆刻兴趣激发出来


在西子湖的东南岸,还有一个小有名气的“南山印社”。它由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学生发起,由书法系研究生金恩楠担任第一任社长。南山印社成立于2014年3月,金恩楠说,“中国美院的篆刻教学一直在国内独领风骚,但我发现很多同学对篆刻的兴趣其实并不大,这在毕业展上有明显体现。篆刻虽然是我们的一个门必修课,但有志于学好篆刻的学生却不多。究竟是把它仅仅当作一门课程来上,还是当作一种喜好、一种研究对象,这两种态度完全不同。因此,创办南山印社的初衷就是希望让更多同学参与到篆刻创作中来。”



南山印社社员雅集


三年下来,南山印社组织了不少活动,配合学校的主题做一些篆刻作品展览,也有一些学术性活动。如在成立第一年,就举办了“名迹真赏”碑帖展,把社员及老师、顾问、民间藏家收藏的碑帖拓片在校史馆展出,很多院系的同学都前来观赏,可谓人气爆棚。


让金恩楠高兴的是,南山印社邀请到一些印学名家做过多次学术讲演,如钱伟强老师做了金石题跋讲座等。去年,南山印社组织了“印学之路”系列讲座,开设古玺印鉴赏与篆刻创作系列论坛,全国知名的印学专家孙慰祖、许雄志、吕金柱等,分别讲述了近三十年来古玺印研究之新认识、古玉印知识、秦印知识。讲座场场爆满,极大地拓展了篆刻爱好者的视野。



社员篆刻作品


今年,南山印社还将展开篆刻材料学讲座,介绍连史纸、印泥、印石等印学“周边”知识。此外,印社社员在指导老师沈乐平的带领下,编写了“大家小书”系列丛书,专门面向初学者、小朋友等零基础的篆刻学习者,即将在四月首发。


目前,印社仅有15名社员,是爱好篆刻的学生“高手中的高手”。而想要加入南山印社,难度可不小,需要经过多次考试。金恩楠说:“南山印社的初衷是在美院书法系内,但未来一定会走向全校,乃至全社会。”


(编辑/制作 郑成航)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