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一会儿一会儿造句-这个猪肉大问题不解决,就只能让“二师兄”再飞一会儿

一会儿一会儿造句-这个猪肉大问题不解决,就只能让“二师兄”再飞一会儿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1-05 14:55:24
阅读:
最新资讯《一会儿一会儿造句-这个猪肉大问题不解决,就只能让“二师兄”再飞一会儿》主要内容是这个猪肉大问题不解决,就只能让“二师兄”再飞一会儿猪肉飞涨之后,我们何时才能实现“猪肉自由”?-一会儿一会儿造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给关不羽打 call


“二师兄”还没走出猪栏,每年仅补贴一项就得有成百上千亿的政府资金投入了!


即便没有“非洲猪瘟”爆发,猪肉大幅涨价也会出现。


要有耐心“让二师兄多飞一会儿”。只有供给缺口得到补充,才能让猪肉价格回归正常。




《西游记》里边的师徒四人,可谓分工明确,师父教你做人,大师兄教你做妖,沙师弟教你勤奋干活,只有二师兄好吃懒做啥用没有。


可谁也没想到,进入公元2019年,二师兄突然身价暴涨,大有超越师父唐僧肉的架势,“猪肉自由”更是成为继“车厘子自由”之后的又一坊间热词。




整个2019年,二师兄用生动的价格表现,给世人上了一堂经济学课,总算有了一份正经贡献。


但对爱吃猪肉的国人而言,这份“贡献”却略显沉重。


中国的养猪业,大而不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中国近十年来的猪肉产量,占比超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年产值上万亿。


无奈的是,中国的养猪业虽然规模很大,却远谈不上强。仅就养猪成本而言,中国就足足高出了美国的一倍。也正因如此,这些年来,各级政府为养猪业提供了大量补贴,补贴政策很复杂、来源也很多。


比方说,规模化养殖的按照规模等级,每家20万到80万不等,每头繁殖母猪补贴100元。仅此一项,按照母猪存栏数据推算,理论上可达30亿元以上。


除此之外,还有专门针对养猪大县的补贴,2017年,这个数据就达到了220亿元以上。而在保险、育种、疫苗等诸多环节,政府补贴的身影也是随处可见。


也就是说,“二师兄”还没走出猪栏,每年仅补贴一项,就得花掉政府数百乃至上千亿资金。可即便是如此下血本,国产猪的成本、价格还是远高于国际市场,以至于每年政府还要花大力气阻击“二师兄非法入境”——走私猪。


更要命的是,在中国,养猪的高成本几乎是刚性的。不说别的,首先咱们的饲料就全无价格优势,像猪饲料主要原料玉米、豆粕等等,美国的价格要比中国便宜一半以上。此外,由于繁殖技术好于中国,美国的仔猪采购价格也比中国要低很多。


一个猪饲料成本,一个仔猪采购价格,光这两项差不多就占去了养猪成本的80%,这两个指标下不去,养猪成本不高才怪。


中国养猪业流行的说法,是以规模化养殖降低成本,但从出栏价格上看,这个说法似乎不是那么站得住脚。2014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规模化养殖(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出栏价,比散养户也只低了2元/斤。


而规模化养殖企业从政府那拿到的补贴,可是要远远高过中小散养户,所以这两块钱的“含金量”还得打折扣。


可能的经济学解释是,散养户业主几乎不会考虑人工成本和设备折旧,所以实际的会计成本,要低于规模化养殖,产品定价的弹性也更大。


前一段很红的长租房市场也有类似情形,房源集中后房租涨了,但企业利润很低。


总之,高补贴、高成本、高价格的中国养猪业就是个“冤大头”行业,政府投入巨额补贴,却养出了比人家贵一倍的猪肉。




这套打法的唯一好处是保证了“猪肉自给率”——近几年,每年进口猪肉仅一百多万吨,连国内市场小零头都够不上。


但与此同时,作为饲料的大豆、豆粕、玉米却大量依赖进口,甚至连种猪也是飘洋过海运来的——2017年进口种猪超过1万头以上,占比一半。


所以,你会看到,所谓的“猪肉自给率”不过是名义上的,我很困惑追求这个指标的意义何在。而且,国内猪肉消费市场的封闭,还带来了另一严重后果:那就是,养猪这么多年,咱们都没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有效的供给,产量、质量、渠道都成问题。


海外“猪队友”数量少、进不来的局面,和这次猪肉暴涨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后面也会说到。


“二师兄”是怎样飞上天的?


2014年左右,专家根据此前的趋势预测中国人均消费量会持续走低,加之正常的“猪价格周期”处于最低位,“去产能”呼声高涨。


2015年下半年,出于环保考虑,不少地方开始“禁养限养”。这一政策在2016年达到高潮,一些地方政府大举拆迁中小养殖户,这部分产能算是彻底去掉了。


“连根拔起”的结果就是猪少了:2018年2月与2016年同期相比,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生猪存栏量均下降11%左右,而且这一下降趋势还在加速。显然,由此产生的供给大幅下滑,和2018年下半年爆发的非洲猪瘟关系并不大。






再看需求端,专家照例对市场形势发生了误判,“猪肉消费需求持续下降”并没有发生,而是稳定了下来。2016年后连续三年,中国人均猪肉需求稳定在40公斤,年度总需求量在55.5百万吨左右,光产量缺口就达到了两百万吨左右,这才有了后来进口百万吨洋猪的“壮举”。


可就是这占比不到2%的进口量,国内猪企、专家还是纷纷批评说,会“影响猪肉价格”——他们大概忘了,自家的猪也不是什么纯国货。需求不变,供给下降,用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分析也会得出结论,猪肉价格上涨。因此,即便不爆发“非洲猪瘟”,猪肉大幅涨价也会出现。


一方面强调“自力更生”封闭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在生猪行业大搞跃 进,双重作用之下,本来就不低的养猪成本进一步提高,出栏的“二师兄”价格自然是节节攀升。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过去种下的因,到今年结果了。


雪上加霜的是,“二师兄”刚踩上筋斗云,又迎来了非洲猪瘟这个大助攻,猪肉这才一路狂飙,狂飙到很多人怀疑人生。


“二师兄”的身价,一时半会降不下来


虽然还没见到“二师兄”伤亡数量的完整统计数据,但非洲猪瘟对供给量的冲击肯定小不了——2019年6月生猪存栏环比再降5.1%,同比减少25.8%,其中瘟疫导致减产的占比上限在15%,这已经远超正常范围。


疫情爆发不仅直接影响供给数量,还对生猪的调运产生了影响。过去这些年,受政策引导影响,猪肉生产一直在向发达区域集中,猪肉主销区却在发达地区和城市,生猪的异地调运量非常大。


由此,在疫情爆发之初,生猪调运便成了疫情扩散的主要途径。而加强检疫后限制、禁止止生猪调运,导致主产区积压、主销区缺货,又引发了局部暴涨,这在北京、广东两地尤为明显。


疫情爆发后,有不少文章将猪价上涨的矛头指向了养殖户,大肆渲染他们惜售观望。不得不说,这种论调是典型“出事怪商家”的阴谋论,违反经济学常识。


要知道,疫情蔓延期间,把“二师兄”强留在家的风险不小,何况这货还得天天好吃好喝供养着,成本不低。这种条件下尽快出货才是正常选择。


真正的影响价格的因素是出货后,养殖户购入仔猪的意愿下降——染病死亡、血本无归的风险太大了,国务院为此出台了补助政策,这才是正经的解决办法。


既然政府都出手了,那么飞天的“二师兄”是不是很快就能落地了呢?我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回到供需关系上来。


首先是疫情影响,专业人士表示,非洲猪瘟的影响,少则三五年,多则十数年。因此,减产、物流通畅等问题都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唯有寄望各项防控措施出台后能逐渐缓解。


其次,靠政策引导中小散养户归队怕是很难,而且远水也解不了近渴。限养禁养拆迁,伤了不少散养户的心,加之疫情未过,大家也不愿去冒这个风险。


当然,也不排除优厚的鼓励政策,能吸引“二师兄”重回农户,但即便如此,猪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养成的,养殖周期的自然规律急不来。


其三,大力引进国外“二师兄”救场,这个想法固然好,但短期内恐怕效果有限。




放眼全球,现有猪肉贸易规模也不过800多万吨,而2019年中国的猪肉缺口可能就要达到700多万吨,完全不成比例。“临时抱佛脚”加大进口,人家抬高价格怎么办?你有几分议价空间?


而且就当前而言,猪肉的进口渠道也不完善,有些潜在的供应方压根就没好好开发。比方说和阿根廷这样的农业大国,今年四月才完成相关的检疫协议,七月刚开始进口猪肉,其余可知。


因此,进口规模扩大最快也得半年后了。“天兵天将”的外援永远迟到,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


事已至此,唯有少安毋躁了。要有耐心“让二师兄多飞一会儿”。只有供给缺口得到补充,才能让猪肉价格回归正常。


眼下能做的是汲取教训,学学唐三藏——“尊重市场规律,不要轻易干预市场,不要迷信行政手段”的真经要经常念、天天念。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每天第一时间讨论热点事件,透视财富生活,尽在功夫财经专属圈子!您也可以关注功夫财经公众号(kongfuf),了解更多财经资讯!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