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每每阅读时,都会有全新的感悟。
阅读儒家经典孔子《论语》通俗易懂,而道家的经典《道德经》初读时觉得很玄很虚,但每每细品后又回味无穷。
《道德经》中有许多的句子,短小精悍,便将它们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深受启发。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这一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其意思是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一定先遇上各种困难。
东汉时期,有两个读书的学子,一个名叫张劭,一个名叫范式,他们交情很深。
毕业分别时,张劭站在路口,望着天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
范式劝解张劭道:“兄弟,不要伤悲。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相聚”
落叶萧萧,篱菊怒放。转眼间就到了两年后的秋天。
这时,张劭便听见天空大雁一声鸣叫,牵动了情思。
张劭对母亲说:“刚才我听见天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快准备准备吧”。
母亲不相信,摇头叹息:“山阳郡离这里千余里路,范式怎会来呢?”
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实、极守信用,不会不来。”
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旧友重逢,亲热异常。
张劭母亲激动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
这就是范式重信守诺的故事,也为后人传为佳话。
古往今来,中国人始终把讲信用、守信义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品质,将遵守诺言作为检验一个人是否守信的重要依据。
清代顾炎武曾赋诗言志:“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
早在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作为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
后来刘邦当了皇帝,想起了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在全国重金通缉季布。暗中收留季布者,要诛灭三族。
很多人敬仰季布的为人,都暗中帮助他。
不久,季布经化装后来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
朱家明知他就是季布,仍然收留了他。
随后朱家又跑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
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并封季布为郎中,不久后还委以重任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天,一个季布的同乡叫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
听说季布做了大官,他就马上跑来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让他下不了台。
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对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并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
并说道:“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传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
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也就不生气了,留下他住了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
临走时,季布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到处宣传季布,使季布的名声越来越大了。
也就有了我们今天听到的一个成语:一诺千金。
正所谓: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
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如果觉得别人交代的事情不好完成,最好不要轻易答应,否则自己既下不了台,威信也将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