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做好父母
9月2日是星期一,也是各地一年级孩子正式开学,开始小学生涯的起点。
许多年轻的父母也在迷茫究竟该如何让孩子适应小学全新的生活,因为有些孩子进了班级还会哭泣,还会“想妈妈”就跑出了教室,有的孩子还在诺大的校园里迷了路,找不到自己的班级,急的哇哇大哭,这些情况都会困扰孩子和家长。日常校园里所遇到的孩子中个别例子到二年级依然没有改变爱哭的问题,动不动就哭,没啥事也哭,这当然是个案,程度算重的。更多的算是不适应,有各种表现。
许多高考学霸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都会追忆起小时候场景,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小时候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一直坚持下来。而这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好是从一年级开始,不要小看了这个一年级的习惯培养,还真是具有长远意义的,对于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的父母来说,一定要在最初的时候重视这件事。
当然,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体现在日常的细微末节之中,靠父母在平时持之以恒地熏陶教育,一年级的父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
一、课前准备的训练
要求孩子把课本要包好封面,最好是环保厚实的牛皮纸,不要用尖锐的塑料包书纸。
书皮上要写好班级和姓名,书包要保持整洁,书、学具盒、铅笔盒放到桌子角上,摆放整齐。
刚开始孩子很容易忘记,但只要老师布置了,父母就要进行检查,训练。在家里的书桌上训练他整理书包的速度,发现整理的比较乱或者孩子不会整理,父母要做示范,包括书包怎么打开,书在桌面上怎么放,文具盒放在固定的地方,示范完毕,要求学生做一遍,每天回来训练一到两次,一周以后养成习惯,父母以后就省力了。
二、上课的训练
小学里的铃声比较复杂,一年级的孩子听到铃声有时候会很茫然,许多孩子是听到上课铃声才去卫生间,会很耽误时间。父母要在家里训练,模拟上课铃声,孩子快步走进教室(在家里可以用卧室代替),安静等待老师来上课,老师进教室后,班长喊起立,师生问好。父母通过故事的形式讲守纪律、守秩序、守信用的重要性,怎样做才是遵守纪律,怎样做才是守秩序,与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在认知和了解的基础上内化为个人的习惯。
父母要教育孩子课堂表达时声音要响亮,读书时身体要坐直,眼睛离书一尺。写字姿势做到一尺,一寸,一拳头。持续一两周,在老师和父母的共同训练下,帮助孩子养成对铃声和各种规则的适应习惯。
三、下课后的训练
一年级孩子一般听到下课铃就欢呼雀跃的跑出教室,他才不管下一课是语文还是数学,先玩了再说。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也无可厚非。
但如果父母完全不管他这种自由自在的方式,下一节课的老师就会在上课时花时间让孩子拿书拿本子,至少耽误几分钟,这对于宝贵的上课时间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也不利于孩子有条理的好习惯的养成。
老师在学校里会让孩子在两节课之间有一个交替放书拿书的训练,当然,作为一个班级几十号小朋友,难免有的小朋友会走神,这个训练没有完成,那么父母就需要在家里一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可以接着上面的上课铃声训练,接下来“叮铃铃,下课啦!我们该怎么做呢”,正确的做法:孩子会迅速把已经结束的课本放在书包里,拿出下一课需要的书本和本子,轻轻放在桌子上做好准备,然后上卫生间,休息或做游戏。这样经过一周左右的训练,孩子就会养成好习惯。
四、排队的训练,动作要做到快、静、齐。
我们在一些城郊结合部的学校经常发现孩子无序的状态,他们的生活里缺少有序的示范,例如挤公交车父母带着他都是抢着上,小摊小贩处,也都是蜂拥围在一起,谁的力气大就是谁的,这样一种丛林法则给孩子最初的印象就是无序,争夺是常态。
进入小学之后,孩子很容易把这种原初的意识带入学校,不排队,大声喧哗等等是常态。老师当然会在学校里面训练和教育孩子养成有序排队、有序取物等等行为规范,但因为家庭的原因,往往有一个5+2<0的效应,5天学校生活学习的规则和规范,两天休息在家目睹父母的无序和乱糟糟,反而引起孩子的巨大落差。
所以,这里要求父母在家里也要配合学校,做好类似路队、就餐等有序规范的训练,在家里同样是有序规范的,孩子就会形成一致的价值观。这样孩子回到学校之后,才不会因为之前的矛盾而行为失序,他也就能形成比较好的秩序意识。
当然,这需要反复训练,反复检查,好的及时表扬,直到做好为止。孩子悟性很高,一般也是一两周之后,就会养成有序整理、排队等习惯。
每一个孩子由于生活环境,习惯,个性都不一样,要形成常规很不容易,一方面需要老师精心引导,耐心教育。另一方面需要父母真正重视起来,不是说孩子上了一年级,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
对明天就要正式入学的孩子来说,这四个方面非常重要,老师会在学校里作为基础的训练每天巩固,而作为父母来说,一开始就要配合学校进行纪律适应性训练,采用各种方法加以强化这种有序的纪律,使孩子的行为不断巩固稳定,对于难以形成或难以规范的习惯,通过奖惩方式,反复强化,直到几周之后形成稳定的习惯为止。
您对于一年级孩子的养成教育还有什么建议,不妨留言,一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