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闲聊了几篇经典名著中的“人情”故事,现在咱还回到春秋时期。
在讲一个故事之前,还得交代一下几个大人物的事情,先做一下铺垫。
因为春秋时期太过混乱,好多事情多方面交织,一时难以说明白(这也可能是司马迁写历史用纪传体的原因)。
今天先说楚庄王。
楚庄王出征
一听什么王,可能你会感觉陌生,因为那个时期国家太多,各个国家的“王”也自然少不了,一时难以分清,感觉陌生也难怪。
那我一说“春秋五霸”你是不是熟悉了点?
如果再说几个成语典故,比如:“一鸣惊人”、“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是不是就完全清楚了!
没错,说的就是楚庄王。
庄王姓熊氏,名旅,父亲楚穆王,熊商臣(也是个牛人,弑父篡位)。
庄王是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也是楚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国君,很多的典故出自他的身上,并且流传至今。
商臣死后,熊旅继位,便是楚庄王。
楚庄王
上位三年,日夜笙歌燕舞,花天酒地,不问政事,大臣们纷纷劝谏,没有效果。
时间一长,庄王心里也烦:这些家伙,总在我高兴的时候来扫兴。
于是下了一道政令:“有敢再来劝谏者,杀无赦!”。
庄王淫乐
这下消停了,没人来扫兴了,许多大臣也乐得省心,也都不管国事,也花天酒地。
不过,还有聪明的劝谏方式。
一天,庄王左边抱个郑国美女,右边搂个越国美女,周围还有一群行酒的美女,乐队正在演奏靡靡之音,痛快的不要不要的!!
正在兴头上,进来一个大臣,名叫伍举(伍子胥的爷爷),用隐喻的方式对庄王说:“南边那土堆上有一只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请问大王,那是什么鸟?”。
一飞冲天
庄王停止淫乐,回答说:“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你下去吧,我知道了”。
伍举退下了。
过了几个月,庄王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更加无度了。
没事,还有不怕死的劝谏方式!
又有个大夫叫苏从,再也看不下去了,不顾庄王的禁令,径直入宫劝谏:“大王如果再这样下去,我楚国的基业就毁于你手!”。
庄王怒道:“你看不到我的禁令吗?还敢来劝!”
苏从说:“如果杀身能让大王变成明君,那是我的愿望!”
于是庄王像换了个人。
推开美女,废掉淫乐,重理政务。
先杀掉几百人,再提拔几百人,重用伍举、苏从等忠臣,整个楚国焕然一新,紧接着,逐个灭掉周边小国,不断开疆扩土。
观兵周郊
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饮马黄河”、“观兵周郊”、“问鼎中原”。之后在“邲(bi)之战”(现在郑州东)一次会战中,打败当时的中原霸主晋国,成为春秋时期又一个新霸主。
真正做到了“一鸣惊人”。
的确是个传奇人物吧!
问鼎
可是有问题:为什么三年淫乐,后来两个大臣劝谏之后,就开明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司马迁没有说明,为什么不说明呢?
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因为从庄王的行为中完全可以看出来,三年的淫乐显然是装出来的!
想想看,如果庄王真的是个昏庸之人,谁的劝谏都将是没用的。
伍举的隐喻劝谏,也肯定是听不明白的。
苏从也很可能真的因直谏而引来杀身之祸。
所以庄王真的不是个昏君,从开始就不是。
他的装昏,是有原因的,也是有目的的!
上位之时(甚至说上位之前)他肯定就已经胸有抱负,那就是想称霸中原。
因为当时楚国已经很强了,几百年的基业完全可以作为称霸的资本。
只是时机未到(虽占地利,但缺少天时、人和)。
可能是自己太年轻威望不够;
可能是刚刚继位,根基不深;
可能是最强大的对手晋国正在锋芒毕露,需要避开。
那装昏的目的呢?
当然是为了选人、为了等待时机。
楚国几百年的历史,地大物博,物欲横流;人才众多,鱼龙混杂,一时难以分辨。
在做大事之前,必须先彻底清理一番。
装昏这个方式就很高明(既能享乐,又能达到选人的目的),自己只顾淫乐不问政事期间,下边的人,忠奸自现。
所以等庄王觉得时机到了(天时、地利、人和加上晋国内部矛盾突显)的时候,能够迅速处理一批人,启用一批人,这很明显说明他并没有真正的贪图享乐,而是在观察。
哈哈!三年时间,陶醉在一堆美女中间,听音乐、饮美酒,等待时机,选拔人才。
这种装傻的方式谁不喜欢?
但是不一定谁都装得像,还得有一定的城府。
能成为一代霸主,绝非易事,内心必须要有极大的忍耐力。
不过还是好多了,比起后来的越王勾践吃尽苦头、受尽侮辱的称霸历程,庄王实现称霸的过程,还是很风流潇洒的!
您说呢?
(读后答题:楚庄王争霸的对手方国君是谁?请把答案写在评论区!)
文/张超杰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