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一什么句-北洋猛虎段祺瑞,从小邋遢没人样,16岁做一事让段家后人倍感骄傲

一什么句-北洋猛虎段祺瑞,从小邋遢没人样,16岁做一事让段家后人倍感骄傲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1-16 22:55:48
阅读:
最新资讯《一什么句-北洋猛虎段祺瑞,从小邋遢没人样,16岁做一事让段家后人倍感骄傲》主要内容是历史中的风云人物,人生的起点,最初的几步,往往是最有温度,最能给人启迪的。因为那是一个人后来好与坏,辉煌或惨淡的生根发芽处。咱们今天要讲的是段祺瑞的人生之初,很苦难,很刚硬,很有光泽的一段北洋之虎成长史。过去的人,都很在乎族谱,在传统观念中,一族之谱隐藏着一姓之人的秉性与造化。-一什么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历史中的风云人物,人生的起点,最初的几步,往往是最有温度,最能给人启迪的。


因为那是一个人后来好与坏,辉煌或惨淡的生根发芽处。


咱们今天要讲的是段祺瑞的人生之初,很苦难,很刚硬,很有光泽的一段北洋之虎成长史。


过去的人,都很在乎族谱,在传统观念中,一族之谱隐藏着一姓之人的秉性与造化。


段祺瑞祖籍在湖北英山县南河镇瓦前寻村,现在那里还建有段氏宗祠。说到段氏先祖,最早给段家编撰族谱的吴廷燮是这么讲段氏家世的——


“唐太尉段忠烈王秀实三十八世孙也。二十三世祖讳璋,号芝山樵者,天性至孝,居父丧,寝苫枕块(以草垫为席,以土块作枕)无殆容,有芝草生于墓前,事迹详县志,并《庐墓记》。”


三十八世祖忠烈,二十三世祖至孝,这是祖先给段氏一族打下的鲜明烙印。


到了段祺瑞曾祖父这一辈,段氏一族已从湖北英山迁到了安徽寿州。


段祺瑞曾祖段友杰是一介猛人,因有战功做过清廷的光禄大夫、振威将军。在段氏后人口中,段家这位曾祖脾气十分火爆,曾因其妻未征得他同意将一碗羊肉送给穷人吃了,一巴掌竟将妻子打死,打死之后,又觉得理亏,无地自容,最后只好举家迁走,搬到了安徽寿州。


到了段祺瑞祖父这一辈,也许是身逢乱世的缘故,人变得更刚硬生猛了。


段祺瑞祖父段佩,字韫山,早年曾跟随后来成为“台湾第一巡抚”的淮军名将刘铭传贩卖私盐,并且路见不平,拔刀杀过横行乡里的地方刘姓土豪,算是一位嫉恶如仇的豪强人物。


太平天国打到安徽后,段佩先与刘铭传、张树声、周盛波、周盛传等一拨强人兴办团练,一边助官军助剿太平军,一边占山为王。李鸿章编练淮军势起后,段佩又入李鸿章麾下,经过多年厮杀,以功累保提督衔记名总兵,励勇巴图鲁,授荣禄大夫、振威将军,虽说没有刘铭传那一拨人的造化大,但也算是乱世中为段氏一族谋得了一席地。


只是段祺瑞的父亲段从文没能继承段氏一族身上那股子刚硬的血气,成年之后一直在家种地。段祺瑞五岁那年,段从文因害怕刘氏族人要他偿还父辈积下的血债,便举家迁到合肥城西桥大陶岗定居,先靠租种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家的田地为生,后靠治事勤谨在大陶岗买了一百亩地。


1872年,段佩迁任铭军直属马队三营统领,之后便将喜爱的孙子接到江苏宿迁的军营里,在附近的一家私塾读书。


那一年,段祺瑞七岁,人生启蒙之初,军营就是他的世界。


据说,孩童时的段祺瑞就不苟言笑,颇为静穆,对刀枪的兴趣很浓,经常戴着一把刀到私塾读书,并且好用手中的刀来指挥私塾里的同伴。私塾先生见他不重学业,舞刀弄枪,也不禁止,只是告诫他:“将家子弟,自宜深通行兵布阵之法,无可厚非,但不读诗书,将来不过一勇夫耳,尔当牢记!”


段祺瑞后来一直记得这位私塾先生,说他是一位开明好先生,他的教诲让自己有了发奋努力,出人头地的志向。


在宿迁的军营里生活,祖父段佩是武夫做派,生活起居很粗糙,对段祺瑞从不管束,也少有照顾的时候,段祺瑞本人也没有军营少爷的习气,因此他整日鼻涕邋遢,灰头土脸,很不像样子。


有意思的是,那时就跟着段家,后来一直没走的段公馆老人邢宝斋,每当提起段祺瑞年少时,依旧还是一副不屑的口吻。


邢宝斋说,那时候他一天到晚鼻涕邋遢,挺不起眼,实在看不上他的时候,我就冲他说,你叫什么少爷!一点不爱干净,一点人样没有,你能有什么出息,你这个屌样!


不过说完这些,段公馆老人总要发一句感慨,人不可貌相。


成人看人是世俗功利的,小孩子看人却是另一番景象。在私塾读书时,有个叫申孟达的同学就颇为看好段祺瑞,总说他擦掉鼻涕就是挎刀大将军。四十多年后,申孟达在报纸上看到段祺瑞任临时执政时,曾兴冲冲地跑到京城找故友。


段祺瑞没有忘记这个少年时看好自己的玩伴,他亲自把申孟达接到府中,设宴为其洗尘,席间无拘无束,仍似当年。


申孟达不愿做官,在段公馆过了两个月后,饱食终日感到厌倦,遂产生了回乡念头。段祺瑞赠给他许多钱,并且送了他一个临时执政府咨议的头衔。申孟达返回宿迁后,在宿迁中学东南斜对门设立公馆,门前挂着“临时执政府咨议申公馆”的牌子,公馆最显眼处摆放着段祺瑞的亲笔信和段祺瑞身穿官服的照片。


那一时期,除了有这位少年玩伴看好段祺瑞,还有一人也看好他,此人便是段祺瑞后来的老丈人,宿迁举人吴懋伟。


吴懋伟祖上是开丝店的,丝线生意败落后,吴懋伟便改行相面,经常到城郊各处串游营生。


吴懋伟和段佩很熟悉,也有些交情。段祺瑞渐渐长起来后,一日吴懋伟对段佩说:“令孙相貌不凡,日后必做大事,我想将小女许配给他。”


段佩很高兴,欣然答应,并订下了婚约。


只是老祖父没能看到段祺瑞成亲的那一天,1879年,段佩在宿迁军营中亡故。那时清廷已经腐坏,军营不似从前,所谓的授衔不过是一纸空文,人一死,除了口头的安慰,一点物质上的善后也没有,而且空出来的职位立刻会有人顶上。


而父亲段从文在乱世中持家,只能勉强糊口,因而从那以后,段家便家道中落,一天不如一天了。


段祺瑞哭送祖父灵柩归葬合肥那一年,只有十四岁。


因为家境越来越不好,段祺瑞虽然勉强还能在私塾读书,但费用却时常拖欠。那时,教段祺瑞的塾师姓侯,此人欺贫爱富,看不起段祺瑞,在段祺瑞欠下膳费时,甚至还扣下了段家仅有的一方旧砚台和一张旧书桌。


但段祺瑞后来做了总理,侯先生到北京找他,他却把先生当作贵宾接进府里,衣食起居极为优待。侯先生在北京段公馆住了三个月,回家后才发现,段祺瑞已悄悄为他盖了一座新居。段祺瑞失势下野,寓居上海时,生活费用仅靠老蒋每月赠送的一万元敬仪,但即便如此,他仍然从这笔钱中分出一些按期寄给侯家,直到去世。


段公馆老人说,老太爷这是只讲一念善,不记曾经恶。


原来,私塾侯先生的女儿是个很有同情心的女子,每逢私塾打牙祭时,总是偷偷地在段祺瑞的碗底埋放两块肥肉。


就是这两块肥肉,让段祺瑞报答了一辈子。


在乡间勉强又读了两年私塾后,1881年,不甘像父亲一样在田间地头悲苦劳作的段祺瑞,和父亲段从文、母亲范氏进行了一次交谈,他提出要去山东威海卫投奔在军中担任管带的族叔段从德。


见儿子志气已定,去意已决,段从文最后拿出了家中仅有的一块银元。


不管在段祺瑞口中,还是在段家后人口中,这一刻都是段家最心酸,也最荣耀的时刻。段家后人总是无比骄傲地说,老太爷的天下是靠一块银元打出来的。


安徽到山东远隔千里。


十六岁的段祺瑞就是靠着怀揣着的这一块银元,徒步走了十天两千余里,最后到了山东威海卫,找到了族叔段从德。


段祺瑞的坚韧、执着,打动了远房族叔段从德,从此段祺瑞真正地在军营中扎下根来。


以《活着》写透苦难人生的著名作家余华,有一篇成名的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在余华的笔下,十八岁出门远行对一个男人的成长意义非凡,那是一个男人散发心志光辉的最初时刻。


由北洋之虎后来的呼啸风云朝前看,段祺瑞十六岁出门远行,那一块银元,千里路遥,的确充满了让人凝视感慨的力量与光辉。


北洋时代,枭雄人物的出道各有不同,有袁世凯那样的世家子弟,出手即是不凡;有张作霖那样的顽劣草莽,以胡匪成大道;还有吴佩孚那样的落魄秀才,遇贵人腾升而起——段祺瑞跟这些枭雄都不同,他走的路看上去最正,最按部就班,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


然而,不管怎样,大人物总要经过残酷命运的锤炼。


在威海卫军营不显山不露水地当了一年差后,父亲段从文不知道他的生活怎样,于是专门跑到威海卫来看儿子。


谁知道,在回程的途中,灾祸突然而来,段从文居然叫同行的人害死在客栈里,有的说是劫财,有的说是当年的刘家报复杀人。


获悉此事后,段祺瑞如闻晴天霹雳,向上面请假奔丧,却未能通过,无奈之下,段祺瑞只好致函合肥知县,请求缉拿凶手。


合肥知县接到段祺瑞刚直的信函,由于摸不清他在军中有何背景,不敢怠慢,于是立即派人查明案情,缉拿了凶手。


虽然凶手随后被捉拿正法了,但段母范氏却因悲伤过度,跟着也撒手人寰了。


这一年段祺瑞不满十八岁,而他的大妹启英只有十二岁,二弟启辅只有十岁,小弟启勋更小,只有九岁。


面对人间苦难,世态炎凉,段祺瑞没有被击垮,也没有走歧路,而是毅然担起了段家的重担,一边努力拼搏向上,一边领着失去父母的弟妹朝前走。


十八岁就成了一个真正的男人,这是段祺瑞的幸运,也是段祺瑞的苦难。


右二为段祺瑞


两年之后的1885年,是大时代的转折之年,这一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设立武备学堂。天津武备学堂设置步、马、炮、工四科,课程包括经史文义、天文地理、地舆格致、测绘算化以及演试枪炮阵式等等。


段祺瑞得知这一消息后,积极备考,9月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天津武备学堂第一期预备生,并且被分到了先进专业的炮兵科。


人生的柳暗花明有很多种,对段祺瑞来说,他的柳暗花明来路依旧很正。


在武备学堂,他牢牢把握着命运给予自己的机会,“攻业颇勤敏,以力学不倦见称于当时,治学既专,每届学校试验,辄冠其侪辈,与王士珍等齐名于世。”


除了事业蒸蒸日上,段祺瑞的家庭生活也在随后开花结果,进入天津武备学堂第二年,按照祖父定下的婚约,他和宿迁举人吴懋伟的女人吴氏,在合肥花好月圆,正式成婚。


段祺瑞是个极其念旧,念近之人,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段祺瑞原配吴氏虽然在结婚四年之后就病故了,但对吴家,段祺瑞却极其念情,始终没有人走茶凉,他一直将吴氏弟弟吴光新带在身边栽培,后来这吴光新也成了皖系军阀集团中的重要一员。


除了事业家庭双丰收,在天津武备学堂,段祺瑞还结交了一位对他一生影响深远的朋友,此人就是武备学堂的会办廕昌。段祺瑞后来能赶在鼓点上加入袁世凯阵营,参与小站练兵,正是得益于廕昌的举荐。


1887年11月,段祺瑞以“最优等”成绩从天津武备学堂炮科毕业,随即被派往旅顺炮台督建炮台。


而他的正道好运还在继续。


1888年冬天,段祺瑞再次参加考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准与其他四位同学一起赴德留学,深造军事。


关于段祺瑞能赴德留学,这里还有一段晚清两合肥的佳话。


大约两年前,李鸿章到天津武备学堂考察,考察的第一科目就是炮兵学员炮击海面浮动靶,首先开炮的学员,六炮都没能打中浮靶,轮到段祺瑞登场,第一炮一鸣惊人,随后几炮接连命中。


这一幕让李鸿章记住了段祺瑞这位安徽同乡小合肥。到赴德留学候选名单送到李鸿章手里的时候,李鸿章一见五人名单中,山东人居然占了三个,于是大笔一挥,将他始终记得的段祺瑞列在了名单首位。


祖父没有的大造化,在他这里终于大开了。


第二年春天,段祺瑞等五人抵达德国,以官费进入柏林军校深造,在一年半的学习时间里,段祺瑞有半年时间独自留在埃森·克虏伯兵工厂实习,据说,李鸿章曾特意写信勉励他——“精学苦造”。


段祺瑞在北洋时代虎啸崛起,正是从这里正式拉开大幕的,他的这一段历史,少有奇险以及枭雄人物的跌宕起伏,但其一步一步的正道之路,却颇能给有心人启迪。


新时代,摆在众人面前的大道,也许就是如此,精学苦造,坚韧向前,拨云见天——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