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慎珠
900多年前,公元1082年的一天,49岁的程颐来到洛阳九皋山下、伊河岸边,创办伊皋书院,那时,他已名重天下。尔后,他的同胞兄弟程颢也来到书院讲学。哥哥程颢满脸和气如春风,弟弟程颐一脸严肃似秋霜,两人风格迥异,却都学问深厚。学子纷至沓来,“士之从学者,不绝于馆”。
兄弟二人在北宋时期的洛阳一带讲学著书,长达20年之久,他们仰观天象识天理,俯察人世思兴替,共同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理学,在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上树起一座丰碑。兄弟二人集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于一身,被誉为“一门两学士”。
青山下,流水旁,一座书院,一所故居,一处墓园,见证了一段飘荡着书香的历史,延续一方悠久的文脉。
◎伊川书院
伊川县鸣皋镇中心地带,一排排房舍井然有序,一条小街的深处,有一个不大的院落,门头有匾额,上写着“伊川书院”四个字。
飞鸟掠过晴空,一扇门无声地开启,一股清风灌了满怀。一个曾经学子云集、芳香四溢的书院,站立在那里,摆渡来往,引导方向。
鸣皋镇南临九皋山,因《诗经》“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而得名,李白《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中有“青松来风吹古道,绿萝飞花覆烟草”句。据记载,建成后的书院,正房五间为讲堂,东西厢房各三间为弟子居住,另有宅田10亩,粮地10顷,以供养学生。彼时的程颐,站立院中,该是满心欢喜,他见九皋山高耸入云,伊河水流淌不息,便将创办的书院取名为“伊皋书院”(元代改为伊川书院)。程颢来讲学时,不禁赞美:“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伊水岸边明丽的秋景,让他的脚步多了几分轻快。
伊川书院的大殿前,一株古柏树干挺拔,树高16米多,需三人合抱,枝条遒劲,主枝梢头干枯退枝,东部树梢似蛟龙腾空,西部树梢如凤正鸣,当地村民称之为“龙凤呈祥”。伊川县诗词协会会长杨明灿介绍,相传它是程颐手植的柏树,古柏冬夏常青,树根鳞鳞,爬满整个院子。经常有村民带着幼童,来这儿拜古柏做“干爹”。逢年过节,他们会在这里焚香、叩拜,很是虔诚。
古柏恬然自得,见证过往。
偃师人朱光庭,跟从程颢学习了一个月,如痴如狂,回去后,逢人便夸老师讲学精妙,他说:“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遂有了“如坐春风”这个成语。
还有一个著名的成语:程门立雪。讲的是宋代杨时和游酢在雪天拜谒著名学者程颐的故事。
杨时和游酢原本是程颢的弟子,程颢去世后,本已中进士的杨时自感学力不足,便和游酢又去拜程颐为师。
公元1093年,一个深冬的午后,天空飘起了雪花,九皋山下的伊皋书院(一说嵩阳书院)一派洁白素雅。杨时和游酢顶风冒雪,自洛阳来到了书院,二人在书院后室的程颐住室前,敲响了门环。
侍者问:“两位找谁?”
杨时说:“我们是从南方来向程先生拜师的。”
侍者说:“先生正在打盹,你们进屋来吧。”
天色渐晚,雪花飘落,书院门前的大树上,已披上厚厚的白雪。炉火温暖,程颐瞑目而坐。二人不敢惊动,在旁边站立等候。程颐从梦中醒来,门前积雪已经一尺深了。这个故事,打动了一代代读书人,漫天的白雪将尊师的虔诚渲染得淋漓尽致。
北宋时隶属河南府的嵩阳书院,是二程另一个主要的讲学地,嵩阳书院保留着二程祠。清代汤斌在《嵩阳书院记》中说:“二程子曾讲学于此,后人因建祠焉。”
程颐往来于洛阳和鸣皋之间,著书立说长达20多年,世称伊川先生。二程所传之道,就是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洛学”,它对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具有开创之功。清代河南知府汪楫在《重修伊川书院记》中感叹:“且伊川者,万世之伊川;书院者,天下之书院。”后世学者评价:“伊川书院是理学的策源地之一。”
伊川书院古柏、宋代御碑
◎两程故里
公元1102年,年已70岁的程颐《答杨时书》称:“颐如常,自去冬来,多在伊川。”
不料第二年,程颐突然被列入“元祐奸党”。为了避免受迫害,他把全家迁居到伊皋书院,之后再次迁移。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卢连璋考证,公元1106年,程颐隐居陆浑耙耧山里,即今天的嵩县田湖镇程村。
程颐当年匆匆赶路的,或许是一条山间小道,早已无处寻觅。
伊川书院西南10公里处,就是程村,它背靠耙耧山,面向陆浑岭,南有九皋山,西有玳山,中有伊水环绕,远望沃野田畴,风景幽美。村东头一座白玉石坊,是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所敕建,高约8米,石坊上书“圣旨”,正中“两程故里”四个字,各“九寸见方”,是明英宗朱祁镇御笔所题。河南省二程邵雍研究会副秘书长吴建设说,石坊立于当时的官道边,蔚为壮观,明清时期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而过,以遵旨敬程。
二程祠位于道路边,斗拱式的牌楼上,有朱光庭写的“棂星门”三个字,两侧墙壁上,分别是杨时、游酢写的“道接子舆”“学贯濂溪”。二程祠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三进院落分别为棂星门、诚敬门和道学堂,整体布局以中轴为线,对称严谨,与山体错落成美妙的图景。
二程祠诚敬门
地砖老旧,石刻古朴,走过一棵棵参天古柏、老槐,摩挲林立的石碑,沉浸在二程的故事里。
二程祖籍安徽徽县,他们的父亲程珦曾任湖北黄陂县尉,程颢与程颐先后在公元1032年、1033年生于父亲任上,二人拜周敦颐为师,学习孔孟之道,研读儒家经典。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程珦定居在洛阳履道坊,二程成为洛阳人。
那时,鸣皋镇位于嵩(县)、洛(阳)、陕(州)、汝(州)的交通要道,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一片膏腴之地。程颐如何能够来这里办起伊皋书院?二程祠内,一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的“上文潞公求龙门庵地小简”碑,镌刻着程颐写给文彦博的一封信,此碑是程颐的孙子程晟刻立,最早镶嵌在二程祠启贤堂的墙壁上,后来存放在道学堂。细细看来,石碑字体工整,文字清晰,程颐与文彦博的一段斯文美事,跃然眼前。
《宋史·文彦博传》中说,太尉文彦博家庭富贵,尊德乐善,与洛阳人邵雍、程颢、程颐十分要好。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程颐给文彦博写了封信,表达想去洛阳城南的龙门山胜善寺旧址讲学的愿望。文彦博满口答应,却把地址改在了鸣皋镇,他将自己名下的一处庄园赠给程颐。文彦博在信中说:“先生斯文己任,道尊海宇,著书立言,名重天下。从游之徒,归门甚盛……吾伊阙南鸣皋镇,小庄一址,粮地十顷,谨奉构堂以为著书讲道之所,不惟启后学之胜迹,亦当代斯文之美事。”
二程没有辜负文彦博的美意,他们“讲易学、授理学,求教者日夕盈门”,名儒杨时、游酢、张绎、邵伯温皆出其门下。二程祠内,有两块石碑分别镶嵌在东、西庑房的后墙上,刻录着90多位二程知名弟子的姓名,他们来自40多个府、州、县,有的远自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后来做官的有30多人,有的官至监察御史、吏部尚书和宝文阁学士。
程颐晚年讲学之余,常扶杖外出散步,观耙耧山上苍苍虬柏,望陆浑岭上片片浮云,听伊水浅吟低唱,他在潜心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
◎程氏墓园
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司马光任宰相时,朝廷召程颢为宗正丞,尚未到任即病逝,时年54岁。程颢死后,葬于伊川程氏墓园。
程颐的晚年,相当孤寂,官职悉被罢免,为了避免牵连别人,他婉拒了前来求教的四方学者,时常一个人徜徉在山水间。相传,一次外出返回时,他看到两个乡民在砍一棵高大的楸树,便说:“树也有生命,为什么要砍掉它?”乡民叹了口气说:“程夫子,俺也不想砍它,可家里断了顿,不砍不行啊。”程颐拿出几枚铜钱给乡民:“我把这树买下了,钱你们拿走吧。”后来,当地人把这棵树叫千秋树,把这个村子改名为千秋村。
程颐在陆浑耙耧山生活一年,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秋病逝,享年75岁。当地人担心受到牵连,不敢为他送葬,只有弟子尹焞、张绎等四人助理丧事,把他葬于伊川程氏墓园。对此,朱熹不免感慨:“知德者希,孰识其贵。”
来到伊川县城西侧,松柏苍郁的荆山脚下。冬日的程氏墓园略显冷清,数百棵柏树郁郁葱葱,墓园空旷,黄色的野菊花开了一地,有丝丝清香飘散。
墓冢高大,程氏父子的三座墓前,各有一个石供台。三座墓呈三角形,前方左右两侧为程颢、程颐之墓,后方为程珦之墓,意为父抱子。三墓立碑各一通,均为清代河南知府张汉题写的碑文。墓前有神道,分列着翁仲、石马、石羊、石虎。墓园祠堂内,明、清时期的石碑数十。墓园东侧,有寺院一座,曾有僧人守护墓园。清代,每年春秋大祭,河南府知府、嵩县知县等地方官吏必亲临主祭。
当年,二程的伯父程琳贵为宰相,墓地是他最早选中的,《欧阳修全集》中,收录有欧阳修为程琳父亲程元白所撰写的神道碑文。
二程生前虽然得到过一些达官显贵的支持,却很少得到皇帝的欣赏,程颢长期不见于朝廷,程颐昙花一现,仅在担任“帝师”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盛极一时。
程颐殚精竭虑写下的《伊川易传》,多次修订完善,临终前传授给学生尹焞、张绎。程颢、程颐师承周敦颐濂溪先生,共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后来由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形成完整的程朱理学体系,亦称新儒学。朱熹在《观书有感》第一首中,隐喻他与二程理学的渊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明清碑碣
◎后世尊崇
生前寂寞身后名。程颐去世129年后,公元1236年,南宋诏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并从祀孔庙”,二程理学渐成官方哲学。宋理宗敕封“理学亢宗”匾额,送给程祠。
几乎历代皇帝都给二程加封晋爵,他们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元代初年,随宋室南迁的程颐后裔又回到陆浑,守先祖坟茔,子孙繁衍,形成村落,命名为程村,并在村中建立二程祠。元明宗晋封河南伯程颢为豫国公、伊阳伯程颐为洛国公。元代,《伊川易传》被列为科举必读书。
元代驻鸣皋镇总兵克烈士将军,倾其家资,重修残破的伊皋书院,十年乃成。元仁宗非常感动,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敕名“伊川书院”,命翰林院直学士薛友谅撰文,集贤院学士赵孟頫书丹,参知政事郭贯撰额,刻石立碑。
此碑立在古柏树下。碑楼高7米,宽2.8米,额首上一行字“敕赐伊川书院碑”。历经风雨剥蚀,石碑中间有一道较大的裂痕,字迹依稀能辨,在赵孟頫秀逸圆润的字里行间,让人回首前尘,不胜唏嘘。
清代,康熙皇帝提倡二程理学,亲题“学达性天”的匾额给程祠,每年拨祭银40两,把二程第21代嫡孙召进宫里赐宴。乾隆皇帝两次拨给程祠学田64顷90亩,命二程第25代嫡孙随驾赴山东祭孔。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由西安回北京路过洛阳时,分别给二程题赠“伊洛渊源”“希踪颜孟”的匾额,派大臣到程祠致祭。
程颐第31代孙程国明讲述着先祖的往事,他指着道学堂悬挂的这三块匾额,回味昔日荣光,恍如情景再现。
清康熙、乾隆两代,朝廷数次役使程氏墓园附近14个乡的乡民,让他们自备物料对墓园进行维修。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河南巡抚程祖略奉旨再修程村程祠,豫西十县群众捐银达4400两之多。
二程理学影响广泛。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许苏民教授说,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认为,中国哲学的思辨性并不逊于西方哲学,理学论述与斯宾诺莎(近代西方哲学公认的三大理性主义者之一)的著作一样,对西方学者的思维能力具有挑战性。狄德罗肯定中国哲人把善意与道德的科学放在一切科学的首位,并预言这一原则有朝一日会得到西方学界的广泛认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荣。”
有学者把伊洛之滨比之于孔孟家乡的洙泗流域。每年清明、冬至的春秋大祭,程氏宗亲不远千里,寻根祭祖。
二程祠的诚敬门西侧,放置着一个约700公斤的石块,暗红色的纹理若隐若现。这石块来自遥远的南极洲。2012年2月,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圆满完成任务从南极返航时,此石随科考队员乘上“雪龙”号科考船,于4月在上海登陆,当年7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南极科考队员、程颐第30代孙程言峰,把它送到两程故里收藏。
2017年清明前夕,伊川程氏墓园东侧,占地360亩的二程文化园正式开园,它由程颐第31代孙程道兴投资3.2亿元、历经13年建成,园中分布着神道、祭坛、祖庙、圣殿、书院等建筑。著名文化学者许嘉璐撰文说:“为广大民众追思先哲圣贤、体验理学之圣地,庶几可为留住历史根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些许贡献。”
“天下之治,治家为先;治家之道,以正身为本。”二程祖训,绵延相传……
( 绘图/王伟宾 摄影/赵慎珠)
《河南日报》2018年11月30日第2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