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向来是最公平的,无论作者是否长寿、无论创作流传下来的诗篇多少,只要是有那么一两句足够精彩,诗人就能在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君不见张继一个落第举子,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就让他在文学史名声大噪;又如僧人志南,仅留下一首诗,就以一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让他在文学史上留下名字。
而且有很多的诗人寿命很短,比如王勃比如李贺,比如鱼玄机,比如纳兰性德,都不到30岁的时候就死掉了。但是他们的作品足够精彩,以至于在今天有很多的传颂。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比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今天我们谈到的这个诗人,也是寿命很短,也是一生都在经历饥寒交迫。他只活了35岁,在今天看来是正青壮年的年纪,却是诗人跨不过去的坎儿。这个寿命很短的诗人,在20岁的时候曾经写出“百无—用是书生”,让他在文学史上青史留名。
且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诗歌的题目是《杂感》,作者的清代著名诗人黄景仁。清朝的文学艺术形式以古典小说见长,但是传统的诗词也有人继承,黄景仁、纳兰性德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很遗憾的是,这两个人都不长寿,纳兰性德只活了30岁,黄景仁的生命也在35岁的时候终止。
黄景仁的这首诗歌流传很广,尤其是诗中的“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写明诗人今日的遭遇,身为一个书生,一个士大夫,英雄无无用武之地,实在是让人慨叹。黄景仁一生都在经历贫寒交迫,抒发这种情感的诗歌也最多。
开篇写诗人的忧愁满怀,“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写自己寻求“仙佛”的境界怎么也达不到、参不透,对于这个世界、这种人生也是如此,总也找不到、看不清未来的方向,只能是独自在夜里写诗抒发这种不平之感。
满腹才华却没有用武之地,诗人只能是寄希望于“不平鸣”,发泄内心郁结之情。接下来写诗人自己年的人生经历,“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诗人虽然有满腹才华,有冲天豪情,但是近些年来的人生磨难已经让他的豪情消磨殆尽,而且备受命运的捉弄,到处漂泊不定,却还得到了“薄幸名”的不好名声。
而后写诗人的境遇,也写自己今日的感慨,也是这首诗的精彩警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书生的地位太低了,“十有九人堪白眼”,十个人中有九个人都可以投来白眼,“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简直就是这个社会中最没有出息的人群!
这两句看上去是对自己书生身份的厌弃,但是实际上却表达的是诗人自己对于当前社会的病态的一种反抗。黄景仁身为书生,曾有诗名,曾有才华,但是却落得今日的窘迫,不应该是这个社会应该反思的吗?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最后这两句是回应友人的劝告。友人认为黄景仁的诗词中多写自己怀才不遇,多写自己苦难生活,小心以后一语成谶(毕竟当时黄景仁只有20岁)。但是黄景仁不认为如此,在他看来,“春鸟秋虫自作声”,每一种生命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自己也不过是根据今日自己的境遇所抒发的情感而已!
古往今来抒写怀才不遇的诗词有很多,李白、李商隐尤甚。但是在黄景仁的诗歌当中,大胆写出“百无一用是书生”还是很有石破天惊的味道的。值得注意的是,黄景仁所生活的时代,距离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只有六七十年的时间。
当时的文人士子在仕途上受到如此的限制,由此也能管窥当时的现状。诸多才子被排斥体系之外,朝廷越来越不让人满意,一百多年后的中国受到那么多的苦难,应该不让人感到意外。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