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是唐代的古文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他在诗歌方便的成就也很高,那“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那“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等,都是千古名诗中的名句。柳宗元还有一首诗,最为人知,也最是精妙,范晞文称“唐人五言四句,除了刘子厚《钓雪》一诗外,极少佳者。范晞文说的就是柳宗元的这首《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非常独特的五言绝句,它押仄声韵,它的韵脚是绝、灭、雪,都是入声字。入声字发声短促,会造成一种逼仄的效果。但入声字放在今天的普通话里,已经听不出来了。一般来说,五言绝句是绝句中的玲珑短篇,意境悠远,而用仄声韵,很是罕见。但用好了,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么,柳宗元想要起到一种什么效果呢?或者说柳宗元的这首押仄声韵的小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和情怀呢?
有这样一种解读:柳宗元是在制造一种冷峻、逼仄的效果,透着无尽的寒意,所以说表达的情感是悲凉的,甚至是绝望的。继而又认为这还是一首藏头诗,取每句的第一个字,那就是千、万、孤、独——千万孤独,孤独也就罢了,再加上千万,千山的鸟飞绝,万径的人踪灭,在这种全无生机的背景下,孤独就会被无限放大,孤独感会愈发加强,而那深深痛苦就隐含在这深深的孤独中。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柳宗元的人生轨迹,这种解释也说得通。
柳宗元的这首《江雪》作于元和二年,即公元807年。唐顺宗永贞元年,王伾、王叔文领导了“永贞革新”,柳宗元、刘禹锡都积极参与。但这场锐意进取的改革仅持续了半年,就在宦官集团和保守派的反扑下失败了。唐顺宗被迫禅位,改革派受到清算和迫害,纷纷遭谪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就是今天的湖南省永州的零陵,当时一个极其荒蛮之地。柳宗元是罪官,到了永州之后,甚至没有住处,只得寄居在一所破庙中。半年后,柳宗元的母亲因环境恶劣,缺医少药而病逝,这对柳宗元的打击特别大,他陷入苦闷与孤愤中。第二年,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寂寥无望的柳宗元写下这首千古传颂的《江雪》。
由此得出,柳宗元的这首诗,毫无疑问的体现了他的孤独与苦闷,所以他才用了以仄声入韵的方式,写就了这首名作。
柳宗元的这首《江雪》就是在写孤寂无望的情感吗?
永州地处湘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十七、八度,全年无霜期达三百天以上,那个地方能下让鸟飞绝,人踪灭的大雪是很罕见的,所以这是一种写意,而非写实。柳宗元就是要营造出一种凄清的环境,那么,柳宗元营造出此环境后,就是要表达寒冷下的孤愤吗?那独钓江雪的孤舟蓑翁,是否是柳宗元的自喻呢?千山万径,生机灭绝,在天地之间,只突出一个人物,一个灵魂,这个灵魂是属于那个渔翁吗?
渔翁在古代文学中是一个有特殊寄寓的意象。无论屈原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还是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也如李煜的“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再到王世祯的“一人独钓一江秋”等,历代文人都把渔翁赋予了清高孤傲的形象,想来柳宗元也不例外。
柳宗元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灵魂寄托在一个近乎封闭的环境里,寄托在渔翁的身上呢?
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著名的名门望族。我们还记得那个成语“河东狮吼”吧?苏东坡的朋友陈季常本是个侠士,唯一的弱点就是怕老婆,所谓“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陈季常为什么这么怕老婆呢?因为他老婆出自河东柳氏,娘家背景深厚,门庭显赫。柳宗元的母亲也出于“五姓七家”的范阳卢氏,再加上他少年名扬天下。这样的出身,这样的才华,年青时的柳宗元就怀有凌云壮志。二十出头便高中进士,一路意气风发,后来就激昂振奋地成了“永贞革新”的骨干人物。
“二王八司马”事件后,柳宗元谪贬永州,而且一贬就是十年。初到永州,柳宗元确实心情孤愤到了极点。但第二年,柳宗元便从这种痛苦迷茫中走出,与永州的山山水水融为一体,让自己的灵魂与山水沟通交流,真正体会了山水自然之美,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开辟了中国山水游记的新篇章,中国文学也从此迎来了山水游记的盛世。那《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等,多年都是中学语文课本必选的重要篇章。
苍茫的天地间,一片洁白,一片寂静,飞鸟绝迹,人烟不见,唯有那个渔翁,他不怕雪大,不怕寒冷,专心地钓鱼。渔翁的形体是孤独的,但性格确实孤傲的,甚至有些凛凛然不可侵犯。他钓的是鱼吗?或者说,他钓的仅仅是鱼吗?
在漫天大雪中,一叶扁舟,一个渔翁,他独立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在一片凄清寒冷中,突显出一个鲜活伟岸的灵魂,那个独钓寒江的渔翁正是柳宗元重新找回的自我,重新找回的干净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