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美国好莱坞大片,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所讲述的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及其塑造的丰厚饱满的人物,而更主要的则是因为那些经典大片所揭示的深刻思想内涵和所呈现的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以及这种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与完美交融。
《勇敢的心》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十几年来,我会时常欣赏一遍,每每沉浸其中,每每沉醉其中,每每沉思其中。由于近日心境的缘故,加之连续多日的忙碌疲乏而需放松排解,昨晚在网上又看了一遍,觉得应写下一些观感。
这是一部悲壮的融合战争与爱情的英雄传奇史诗巨片,在1996年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化妆等五项大奖。观看这部影片,了解英国历史的朋友就会联想起13世纪末苏格兰民族独立运动的那段峥嵘岁月,影片即是根据此间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故事主人公威廉·华莱士就是这场轰轰烈烈起义运动的一位杰出领袖,是英国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一个英雄人物。
当嘹亮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奏响时,我们看到镜头掠过藏青色的起伏连绵的山峦,白色的雾霭从小河上升起又散开,镜头向眼前不断地拉近,树林间出现了人和马的影子......画外音此时响起:“我将为你们讲述威廉·华莱士的故事,英国的历史学家们会说我在说谎,但历史是由处死英雄的人写的……
13世纪末叶,英国本土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部分,一直战乱不断,动荡不宁。苏格兰王不得民心,各地时有暴动事件发生。为镇压民众暴动,便向英格兰王爱德华一世求助。长期以来一直觊觎苏格兰广袤土地的爱德华一世顺势接管了苏格兰。之后,以更为严厉的高压政策和残暴手段控制政局。苏格兰人不但要忍受高额的赋税,还要受到人格上的侮辱:每当新娘出嫁时,初夜权属于英格兰总督。这些暴政,激起了有着“珍视自由和爱情”传统信仰的苏格兰人的无比愤怒,纷纷拿起武器,与英格兰人抗争。
华莱士的父亲就领导了其中一次与英格兰人的抗争,结果可想而知,年幼的华莱士看到了被马车驮回的父亲和哥哥那满是刀伤与鲜血的遗体。他在父亲坟前忧伤,小伙伴茉伦在众人离去时又奔回来,给了他一朵蓟花。此后,华莱士与当牧师的叔父一起生活。他们离开故乡,游历欧洲。他的叔父是个智者,他比死去的兄长更理解抗争的目的和意义。他告诉华莱士,在学会用武器前,必须先学会用脑。华莱士从亲人身上继承了宝贵的东西:理智和勇气,并伴随着他寻找生命的自由。
长大成人的华莱士返回故里,此时的苏格兰仍处于暴君爱德华的残酷统治之下。华莱士回到家乡是希望能过上平静安定的生活。儿时伙伴茉伦而今已长成为一个美丽的大姑娘,两人自然而然发展了恋情,并且为了逃避英王赐予英格兰贵族享有的女子初夜权,在一个月白风清的晚上由牧师主持秘密成婚。隔日,茉伦因遭到英军士兵的调戏而反抗,打伤了几名英格兰士兵。英军长官为了引华莱士出现而杀害了她。失去爱妻的华莱士揭竿起义,其他苏格兰人也纷纷响应,华莱士最后也以妻子遇害的手法报复了那个英军长官。
华莱士很快就与村民组成了起义军队,并且陆续征召响应的义士。他们先是闯入当地英格兰的贵族城堡内,并且将城堡烧毁。随着华莱士的事迹传开,越来越多的民众响应起义,而华莱士的军队也是势如破竹,先后赢得了多场战役,斯特林格桥之役打破了步兵胜不了骑兵的迷信,攻下了英格兰重要城市约克城。英王爱德华一世察觉事态严重,亲自率领更强的军队对付华莱士,双方在福尔柯克交战。华莱士遭到联合的苏格兰贵族背叛,此役战败。之后,华莱士采取躲藏游击战术对抗英格兰人,并且对于背叛的两位苏格兰贵族采取报复行动。
为了拉拢和劝诱华莱士,爱德华一世派王子妃伊莎贝拉公主作为特使与华莱士会面。在多次接触中,公主倾倒于华莱士为自由为爱情而战斗的精神,不顾个人身份和名誉向华莱士倾吐真情,两人相互欣赏,相互理解。因为爱,地位显赫的王子妃与大逆不道的“叛国者”竟然奇迹般结合了,伊莎贝拉甚至还怀上了华莱士的骨肉。
苏格兰贵族要求与华莱士会面,华莱士相信贵族首领罗伯特·布鲁斯而独自赴会,但不料被布鲁斯的父亲以及其他贵族出卖,华莱士被抓住了,而布鲁斯也正式与父亲决裂。华莱士受到英格兰行政官审判,只要华莱士承认叛国罪就可以减轻罪刑,然而华莱士不从,因为他从未归顺英格兰。
在审判广场上,华莱士遭受各种折磨仍不肯屈服。此时,围观的伦敦民众被华莱士的勇气所感动,纷纷大喊审判长开恩。在斩首前,华莱士用尽最后一口气高呼:“自由!”恍惚间,他似乎看到了爱妻茉伦在人群中向他微笑......随着利斧砍下,紧握在华莱士手中当年茉伦赠予的爱情信物——一方丝巾从高空缓缓飘落.....
此时,苏格兰风笛再次响起,我们在嘹亮悠扬的声音中能够感受到哀婉悲壮的情绪。苏格兰风笛象征着自由与爱的精神,华莱士就是自由与爱的化身。当华莱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高呼那声“自由”时,唤醒的不仅仅是苏格兰民众,唤醒的更是整个英伦人民心中的自由。在片尾,我们欣慰地看到,罗伯特·布鲁斯等苏格兰贵族继承着英雄华莱士的未了事业,继续投身到抗击英格兰人的战斗中......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观看这部巨片,我又一次想起了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著名诗歌,因为它是那么恰切地诠释了影片的思想内涵。
不仅如此,影片的艺术魅力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多次呈现的苏格兰山脉、森林、城堡和村庄,尤其是自始至终回响于全程的风笛音乐,让我们时常沉浸在浓郁的苏格兰风情之中;苏格兰民众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呼号,金戈铁马、撕杀争战的场景,让我们在深深的震撼中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主人公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及其缠绵爱恋的情景,让我们在感动中品味着温馨与美好的滋味。
我不是专业影评人士,对该片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难以作出全面而准确的解读。除了上述整体观感之外,有一点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这部电影配乐的匠心独运——苏格兰传统乐器——风笛音乐的运用,对影片表达主题思想,不仅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而且更是发挥了音乐语言那无可替代的诠释作用。
嘹亮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声,在苏格兰高地的群山与峡谷间回响,一切依然如往日的宁静,星星点点散落的牧人小屋,和谐的点缀着翠绿的大地,在这里人们似乎可以忘记世间的罪恶和丑陋,只有和平、温馨、自由的家园……我以为,这应是影片中风笛音乐所要表达的主题。
观看这部影片,萦绕于耳畔的始终是那挥之不去的风笛音乐。电影一开始,风笛声便如潮水般向我们耳边涌来;在华莱士父亲与哥哥的葬礼上,风笛诉说着悲愤与哀伤;当华莱士见到茉伦时,风笛欢快而甜美,倾诉着有情人心中的爱恋;在茉伦被害华莱士复仇时,如泣如诉的风笛声催人泪下;当华莱士率部与英格兰人作战时,激昂的风笛音乐让我们感受到苏格兰人的英勇不屈;在影片结尾,当画外音告知斩首后的华莱士的身体被分成几块悬挂于英伦几地,苏格兰人为之感召再次团结起来抗击英格兰人时,悲伤而激昂的风笛声在瑟风中回荡,它是为自由而献身的英雄的挽歌,同时也是英勇不屈的苏格兰人的战歌。
据称,这部电影公映后也受到一些非议,说是与史实有所偏差。我不这样看,还是那句话,艺术的真实高于生活的真实。同时,影片所传达出的苏格兰人民追求“自由与爱”的精神,永远是全人类心中高高飘扬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