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有关生命的名言-六句箴言,道明生命的至高境界

有关生命的名言-六句箴言,道明生命的至高境界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1-29 21:56:12
阅读:
最新资讯《有关生命的名言-六句箴言,道明生命的至高境界》主要内容是六句箴言,道明生命的至高境界-有关生命的名言,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01】


腹有诗书气自华


原典: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北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释义:


《和董传留别》是苏轼离开凤翔时写给新科进士董传的一首留别诗。苏轼在凤翔府任判官时,与董传私交甚笃。董传虽家境贫寒,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朴素的衣着掩不住他积极进取的精神风骨,故苏轼以“腹有诗书气自华”赞之。


“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传世名句,一个“自”字,强调了高雅不凡的气质源于书香熏染。“气”不仅指读书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是指在面对人生失意和窘迫时所表现出的豁达态度。读书不仅可以长知识,还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气质高雅。曾国藩对儿子曾纪泽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北宋诗人黄庭坚则从反面加以论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英国哲学家培根这样阐述读书与人的性格气质的关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0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原典: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释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名言,世人多以为出自诸葛亮。其实,早在西汉初年,这句话就记载在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中。原句为:“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语浅而意深,富有哲理,采用逻辑学中的“双重否定”方法,强调“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现在的“淡泊”“宁静”,正是为了日后的“致远”。通过学习明志,宁静修炼,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以轰轰烈烈干出一番大事业。


三百多年后,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用了这句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同‘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罗贯中所撰《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二顾茅庐,看到诸葛草庐中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此处以肯定句式取代了否定之否定句式,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理念广为流传。


【0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原典: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春秋】孔子《论语·雍也》


释义: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而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在这里,孔子讲了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其中“知之”是学习的较低境界,相当于“要我学”;“好之”是学习的较高境界,相当于“我要学”;“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相当于“我爱学”。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学习效果往往是不一样的,这固然有自身资质不同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态度问题。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入脑入心、灵活运用。


关于学习,孔子还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鼓励学生要勤勉好学,并乐于向学问或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可见,好学、乐学始终是孔子强调的学习的要素。


【04】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原典:


在上者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东汉】荀悦《申鉴·俗嫌》


释义:


《申鉴》是东汉末年思想家荀悦的政治、哲学论著。《后汉书》本传说,荀悦志在匡辅汉献帝,因曹操揽政,“谋无所用,乃作《申鉴》”。意在重申历史经验教训,以供领导者借鉴。全书包括《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五篇。其中《俗嫌》主要批评世俗盛行的卜筮、禁忌、祈请、神仙方术、谶纬等宗教迷信。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是对“在上者”的劝告。意思是,不接受虚妄的言论,不信从虚浮的技艺,不采用华而不实的名称,不兴作伪诈的事业。作者以简洁明确的语言,将四个否定副词和动词联合使用,组成了整齐的排比句式,说明领导者应采取的正确立场,态度坚定,毫不含糊。荀悦进而提出“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认为说话必须产生实际效果,方法必须要有标准和法则,名声必须与事实相符,做事必须有结果来证实。其实,这些不仅仅适用于“在上者”。每个人都应当杜绝“虚言”、“浮术”、“华名”和“伪事”。


【05】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原典: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善学邯郸,莫失故步。善求仙方,不为药误。我有禅灯,独照独知。不取亦取,虽师勿师。


——【清】袁枚《续诗品·尚识》


释义:


《续诗品》是清代诗论家袁枚仿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作,用四言韵文写就,简括了诗歌创作的过程、方法、修养、技巧等具体经验体会,即所谓创作的“苦心”。在《续诗品》序言中,袁枚交代了自己的写作缘由:“余爱司空表圣《诗品》,而惜其只标妙境,未写苦心,为若干首续之。”


“尚识”,就是以见识为高,见识为重。《续诗品·尚识》总结了诗歌创作中学问、才能、学识、目标之间的关系,指出其重点应为学识。为此,袁枚打了这样的比方:“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箭镞:箭头。鹄:射箭的目标,箭靶子。意思是,学问像弓弩,才能如箭头,学识引导箭头射出,才会命中靶心。无论阅读别人的作品,还是自己从事创作,学识的高低与深浅,都会直接影响到欣赏水平或创作效果。所以,增加学识,提高眼界,才能使用好学问之弩,让才能之镞一箭中鹄。


【06】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原典:


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


——《邓析子·转辞》


释义:


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的快车也难追上。


中国人历来讲究,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曾留下商鞅南门立木等很多有关诚信的故事。周显王十三年、秦孝公二年起,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他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然而,在新法推行之初,整个秦国竟然无人相信。商鞅便派人在国都市场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并通告: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立即奖赏十镒黄金。当场仍然没有人相信,他便把奖赏增加至五倍。于是,有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扛起木头走到北门,果然得到奖赏。由此变法取信于民,史称“徙木立信”。1400多年后的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便是借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来说严守自己诺言比百两黄金还珍重。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