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诗,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像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都写过不少,杜甫也写过很多的战争题材的诗歌。最早的战争诗是在《诗经》中出现的,并且《诗经》中存在大量的战争题材的诗歌,其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几种说法,但目前看来下面这种说法最合适。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整首诗气势冲天,慷慨激昂。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被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所吸引。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同时,语言还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让人想像到一幅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营造出一个激动人心的场景,让人身临其境,心潮澎湃。
诗共三章,每一章只有五字不同,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每一章的气势不断递进,不断发展,形成一股战斗的激情,不断冲击着你的内心,让你勇往直前。陈继揆《读诗臆补》:“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