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诗词文化仿佛是能将可看可听到的任何事物入句,不论是花鸟鱼虫、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还是风花雪月、雾霭流岚、雨露烟霞。而其中关于雨的诗句真的是枚不胜数,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梨花一枝春带雨”,不同诗人对于雨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考。今天收集了五首关于夜雨的经典诗词,且来看一下这些诗人笔下的夜雨。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之愁的诗,很多人都说李商隐的作品太多过于艰涩,难以意会,比如他的《无题》“锦瑟无端五十弦”。而这首诗却是李商隐比较朴素自然、隽秀精炼、耐人寻味的一首七言绝句。
作者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起句,来描写作者客旅异乡无法归去的境况。紧接着“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句看似写景,而实质上是用那淅淅沥沥,仿似无穷无尽的秋雨来烘托因为“未有期”的羁旅之愁。可以说是非常的含蓄,却意境满满,这就是古诗词追求的含蓄之美,“言未尽而意已尽”。第三句作者感叹:“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共烛夜话,这是作者的感慨,也是作者的愿望。此时此刻,作者思归之心是如此的急切。而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回去要好好跟你讲一下今夜今时,这巴山雨夜的我的内心感触。
短短四句,作者以一顿一转的方式,使整篇跌宕起伏,含蓄中却蕴含着无限深意。很多人认为此首诗是诗人写给自己妻子的,但是经过考证,再次之前其妻已去世,也可能是寄给友人的诗。
《水仙子·夜雨_》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在诗词中,很多时候雨和梧桐、芭蕉总是相辅相成的蕴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忧愁。徐再思是元代散曲名人,他的作品总是缠绵悱恻,清新秀丽。
这首词,也是写羁旅之愁的作品。起句作者用“梧叶”、“夜雨”“芭蕉”来渲染了作者伤感的情绪。这位客居在外的游子,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听着那数不尽的雨声,一种萧瑟落寞的氛围里诗人午夜梦回,再难入眠。那桌上的烛花未剪残棋未收,让作者联系到自己的境况也正如前人一样,羁旅之身备受冷落。这里用了一个记载前人的典故,《新唐书·马周传》记载的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却受客家冷遇。所以后人多用旅居新丰表达羁旅客愁、备受冷落的情怀,而并不一定真的是旅居新丰。这一句道出了全曲的意旨。此时此刻这十年的游宦生涯让作者惆怅万千,更想到那江南老家的父母,无限愁闷,涌上心头。
所谓的离愁别绪,在这夜雨之中,全部一拥而上。年华渐老时潦倒他乡,沧桑落魄时回望故乡亲人,“都上心头”似乎说尽了作者的无力与无成,文已尽而意有余。
《虞美人·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同样是听雨,这首宋词描绘了三种年龄段不同地点所听到雨声的不同感受。少年在“歌楼”、壮年在“客船”、暮年于“僧庐”,不同的时间空间的跳跃和融合,让这首词浑然一体,跌宕起伏。描绘每个年龄段的用句虽然不多,可为我们营造的艺术氛围和容量,却是浓厚的。
少年时听雨的地方是歌楼,那时候年少轻狂,纵情于笙箫歌舞,作者用“歌楼”、“红烛”、“罗帐”来渲染了那段醉迷金纸逐笑,年少轻狂生涯。
壮年时听雨的地方是客船,这个时候的作者已为生活奔波而羁旅异乡,此时的心境逐渐成熟,却也多了几分的孤独和忧愁,就如那失了群的大雁。风雨中的大雁颠沛流离就像羁旅的人,于千万种离愁中为生活而奔走。
暮年时的作者与僧庐听雨,此时此刻作者双鬓斑驳,对于生活中的风风雨雨逐渐已是司空见惯、大策大悟。任它夜雨凄凉,点点滴滴下到天明,作者心如止水看似不起半点波澜,可是真是如此吗?如果不是彻夜未眠,又怎知夜雨是“点滴到天明”呢?这之中蕴含着“欲说还休”的一种情结,虽是人生百态已看尽,仍然无法做到真正的超脱。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这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里的雨好像都有它们独自的属性,“春雨贵如油”,春天的雨大多是使人喜爱的。这首五律也正是描绘诗人杜甫对于春夜之雨来临的喜悦心情。
开篇便说,这夜雨好像是知道春的到来一样,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这夜雨的及时使人欢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雨好像是随着那春风一样悄悄的到来,它轻轻的滋润着万物,好使春天的花花草草滋养生长。在那田野的小路上黑嘿的云簇拥在一起,只有江中的渔火还在闪亮着。等到明天早上再看那被雨水滋养后的地方,那锦官城里一定是繁花似锦,分外好看吧!
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讲究。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字里行间仿佛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虽诗题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诗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实在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段时间这首《如梦令》被人唱火了,可也有网友在网上批判这首词逻辑不通,甚至不如“喊麦”。这真让人感叹:“没文化,真可怕!”殊不知李清照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这首词更是被“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全词的大意为:昨夜的雨淅淅沥沥,可风却狂吹不止。一觉醒来,余醉未消,向那侍女问道那外面的境况,她虽然说海棠花和昨天的一样,可却应知,这个时节的应是叶肥花稀的季节了。
正是因昨夜那样天气,让词人联想到窗外的场景应该是残红满地,可侍女的回答却截然相反,“知否?知否?”作者连用两问,也像是自言自语,料定那海棠花定时凋零了一地,绿肥红稀。风雨无情,海棠花不可能长开不谢。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伤春之情,可谓语浅意深。词人感情细腻,更是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深层的感悟。
虽只是一首简短的小令,含蓄中蕴含了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对于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相当传神,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