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中有一个故事:一个燕国寿陵的少年来到邯郸,学邯郸人走路,结果没学会人家的姿势,还把自己的姿势忘了,只好爬着回国。
自古以来,邯郸人对这个故事都很看重,喜欢到处讲。到后来,其他地方的人也开始讲,比如诗仙李白就说:“东施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大长邯郸人的志气。不过,邯郸人不仅喜欢讲,还在邯郸城北的沁河上建了一座“学步桥”。这座桥初建于何时,没有明确说法,只知道一开始是木桥,到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改建成了石桥。根据《邯郸县志》的记载,这座石桥宽9米,长32米,两侧的栏板上刻了许多画,多是历史故事,望柱上雕着神兽,栩栩如生。据说“学步桥”号称“邯郸古八景”之一。
我小时候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感觉非常自豪,虽然我的老家大名县离邯郸城还有一百里,但总归属于邯郸吧。自豪之余,当然还要嘲笑那燕国少年太愚蠢,居然爬着回家了。于是老师抓住机会,展开谆谆教导:同学们,“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学习不能生搬硬套……那时,我对这个启示毫无兴趣,只是得出了一个结论:邯郸人走路很美。
可是怀疑渐渐产生了:走路能有多美呢?都是双腿直立行走,除了走猫步的模特,大多数人不都一样嘛。再说,寿陵离邯郸多远?爬回去需要多长时间?恐怕没等爬出邯郸城,那少年就被笑死了。
但庄子不管这些,他天马行空,神游万仞八极,有时高深莫测,有时荒唐不羁,谁知道那故事是不是他编的?事实上,我觉得就是他编的,他有这个爱好——北冥的鱼,南冥的鸟,其大不知几千里也,当然不是真的。
难道“邯郸学步”果真子虚乌有?不见得吧,有学者说。他们四处翻查,终于找到了一点说辞:那远道而来的燕国少年,不是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而是在学他们的一种舞步。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北方赵地女子“鼓鸣瑟,跕屣,游媚富贵,入后宫,遍诸侯”——她们弹琴跳舞,妖冶作态,取媚富贵之家,遍及诸侯后宫。在这里,司马迁显然是在指责赵地女子轻佻,并进而批评当地民风不好。但里面也透露出一个信息:赵国女子在各诸侯国比较受欢迎,美貌自然是必须的(据说战国时,邯郸是个出美女的地方),但她们所跳的舞蹈应该也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这种舞蹈即是“跕屣”。“跕”,脚尖着地轻行;“屣”,无跟的鞋子。这种舞蹈具体怎么跳,没有确实记载,但有专家解释说,跟现在的芭蕾舞有相似之处。
既然跳这种舞蹈能换来好生活,当然会形成一种潮流。于是久而久之,邯郸女子日常走路的姿势也带有了一种舞步的感觉。而且古人长衣长袖,更添几分婀娜。战国时代,赵国一度十分强盛,想必会有不少外国人来到邯郸,购物、求学、做生意,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其中难免有人想学邯郸美女们的优雅舞步。
想学这种舞步的自然是女人,但庄子不管这些,他听说了这种事,觉得有用,就顺手拿来,改动一下,夸张一点,于是故事的主人公变成了燕国少年……再夸张一点,让他爬回去得了……
当我费尽心机帮助专家们把这个论证过程理顺,并且让自己也开始有一点相信的时候,忽然觉得很无趣。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解释古代,在很多时候是错的。而且,似乎也没有任何证据推翻庄子的说法。话说回来,推翻了又能怎样?还不如保留年少时的一点美好想象。
庄子一定笑了。
本文图片及文字均由作者郑岳先生提供,授权每日原创发布。更多精美原创文章阅读,请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每日原创(yuejichuan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