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下这部电影,《上海堡垒》比想象中的要好,算是一部完成度还不错的科幻电影,而且其中有我偏爱的空战戏份。
不知有多少年没看过这样爽快的空战场面,而且是纯科幻范儿。电影特效水准值得肯定,最后30分钟的爽快,让观众带着一个相对积极的情绪走出电影院。
这就足够,我们长话短说,来进入正题
“科幻分为很多种”
这句话是原著作者江南说的。
这部电影之前不太能想象会是怎样,因为我看过原著。江南的同名小说《上海堡垒》,不能说不喜欢,有感于作者华丽细腻的文风,抛去了科幻元素,这就是一部青春爱情小说,只能说不是我的菜。
所以电影版传出消息之后,再加上这个主创阵容,心想,这不就“科幻版的《匆匆那年》”嘛?
而电影最终没有按照原著那么拍,淡化了原著的抒情路线,看完电影,联想起年初的《流浪地球》,同样有着经典名著作为基础,但二者的共同点空前一致:
开局一个名,其余全靠改编。
没错,《流浪地球》原著的散文化的故事也只是一部中篇小说,这样也决定了电影版“魔改”路线。《上海堡垒》与《流浪地球》在这方面的本质上是一样的,二者的类型化很高,但本片与《流浪地球》不同之处也在于此,都是成熟的类型化故事,二者却大相径庭。
《流浪地球》的故事模式跟偏向于灾难题材,比如《2012》和《后天》这样的作品,既定事件下的任务模式。而《上海堡垒》电影的成片效果,则更像一部战争片。
科幻战争电影,拍摄难度是很高的。
《上海堡垒》说白了就是一部人类抵御外星人入侵的电影,其中有着角色成长主线、有着几位角色的情感刻画、也有着战斗场面,更不要说还要向观众普及另起炉灶的世界体系了。
比起《流浪地球》这样的做任务式故事模式,相比之下,《上海堡垒》所涉及到的内容故事太“丰满”了,编排起来也更加困难的。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放眼全球科幻电影,这样原创世界观的未来战争,而且有着单独主角晋级主线的电影,凤毛麟角。(RPG游戏倒是很多)
除了一拍好几部的《星球大战》系列,其余知名作品,大概要数角色成长“开挂”的《星河战队》、让迪士尼血亏的《异星战场》、扑街大作《千星之城》了。可见,很少有电影工作者去碰这样的作品,拍砸是小事,亏本伤不起啊。
“科幻分为很多种”这句话没错,只不过刚刚起步的中国科幻电影,一上来就选择了一个难度极大的副本,这上哪说理去?
好在电影的工作者们明白观众想看什么。电影版《上海堡垒》沿用了原著的设定和故事体系,但在视觉呈现方面,走的是另一条路线。
日系科幻的唯美浪漫
原著作者江南可能是个日漫粉丝,至少看过很多日系科幻动画,因为原著《上海堡垒》的故事就很有日系科幻范儿。我看原著的时候,脑补出现的,就是贞本义行的画风。
江洋的人设,大致等于碇真嗣;林澜基本上是葛城美里。没错,如果EVA里碇真嗣和葛城美里产生情愫,大致就是《上海堡垒》里两位主角的形象。
而电影中“上海大炮”的设定,好似从大友克洋作品里的穿越过来的,而且在木城幸人的《铳梦》里也能找到影子。
日本科幻从战后在本土文化与欧美科幻夹缝中发展开始, 到早期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松本零士的《银河铁道999》乃至永井豪的《魔神Z》等作品定调,日系科幻无论是时间旅行、人工智能还是机甲大战,区别于美系大开大合的科幻风格,日本科幻风格自成一派的。
简单而言,除了我们都知道的题材偏好(人工智能、机甲等),日系科幻与美系科幻一个重要的区别:美系科幻的注重“开拓”,而日系科幻则是“精炼”。
说白了,日系科幻的开拓性不强,基本上体系会沿用现有西方科幻,但能给你玩出花样。比如人工智能题材,并没有走出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科幻体系,却能玩出《攻壳机动队》这样的神仙作品。
此外,以轻小说科幻和动漫为中心考虑的话,“幼态持续”(neoteny)也是日系科幻的特征。
“幼态持续”,是社会生物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大意是指动物的后代出生后受其父母的“监护”和养育,直至其独立谋生或自食其力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比如我们常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人就像永远长不大的小孩”等等相关,就是“幼态持续”的体现。
这个词语引申的文学作品中,大致就包括角色成长、对世界充满好奇、富于冒险精神,甚至童真、纯真等等元素。这样也决定了日系科幻“科技和浪漫融合”的特色,这些都是他们的祖传绝技。
各位回想一下看过的日系科幻动漫,基本都拥有此类关键要素。同样在《上海堡垒》的主角身上,也会找到同类特征。
主人公江洋就是这样的形象,很像EVA里的碇真嗣,温和、友善、被动,既不是勇敢的追求者,也不是乐于奉献的迷人角色,只不过在《上海堡垒》中,原著作者江南为其赋予了很多我们中国男性的含蓄特征。
兜圈子,玩暧昧,无关痛痒的互相调侃,总是这样,与好友和知己打情骂俏也不脸红,遇到真爱的人,反而内心酸涩,纵有千言万语,都难以启齿,是他一字字打下又一字字修改后的结局。
“每一个男人心底都有一只小野兽。”男人们都在等那只小野兽长大,长到足够大,足够有勇气对喜欢的女生说那三个字,足够有力量去表达深藏心底的虚荣和渴望,无奈和软弱。只可惜来不及说出口。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上海堡垒》像日系科幻的原因。除去电影中诸如机甲、上海大炮这些日系风格。作品中展示的“毁灭美学”下的唯美浪漫,也是独具特色。
而主角特征,拥有同类作品中角色“幼态持续”风格外,也有着我们熟悉的那份大男孩温柔。毕竟,在上海沉陆之前只是想听到林澜的声音来抚慰自己的内心,手机里不忍删除的短信都是林澜的名字…天幕坠落,世界沉沦,愿我们都还相信爱情。这样的细节,与其说很日漫,倒不如很东方式的浪漫。
但你以为《上海堡垒》就是一部日本动漫真人版的话,那就错了。虽然原著中一些烘托主题的元素不能丢掉,但前文说了,电影工作者很明白观众想要在电影中看到什么内容。
美式科幻的硬核空战
《上海堡垒》的整体故事,基本延续了原著小说言情苍白,人物简单扁平,内心独白多到絮叨等等特征,好在电影版避重就轻,更多地方交给了最能体现“科幻电影”这四个字的精髓的视效场面,而这部分内容,走的是更加主流的美式科幻风。
还记得当年《星球大战》中天马行空的外太空激战,也不要忘了《独立日》在星舰穹顶之下眼花缭乱的空战,如今这部《上海堡垒》可谓接过了前两者的衣钵。
电影中灰鹰小队驾驶着战机空战格斗、小队指挥无人机与外星捕食者蜂群式的缠斗,上海大炮击中星际战舰起火爆炸场面等等非常养眼,结尾江洋驾驶战机撞向德尔塔敌舰的镜头也显悲壮、360度环绕拍摄,战机在空中“散打”时的多角度呈现,视觉效果真的很炫。
我们有多久没有看到这么爽快的空战了?别说科幻空战,就连呈现写实类空战的电影都凤毛麟角,而《上海堡垒》却把这场发生在大气层内的空战场面,拍得绚丽且热血。
如果说空战场面提升了电影的热血值,那么地面人类军团与外星机甲的肉搏战,则是突出了爽快感,只是相对于空战肉搏和上海陆沉这样的宏观场面,陆战部队的战斗CG感重了一些,因为地面大战很有FPS射击游戏《光晕》的感觉,军队和外星捕食者的科幻感十足。
可以这样形容,本片的战争场面,好似电影《独立日》与游戏《光晕》的结合体,电影重金打造的特效场面,带给观众的感官愉悦,让这部电影有足够的底气。
别看《上海堡垒》在科幻风格和视觉场面上都有着熟悉的痕迹,但最起码美系硬核和日系唯美风在一部电影中完成了融合,走出了一条比较混搭的路线。
被隐藏的倾城之暧
中国人总是含蓄、深藏不露,在大义面前把个人情感深深藏起来。
电影《上海堡垒》为了视觉上的呈现,将爱情主线进行了降格,却也不能完全丢掉,毕竟原著小说主题就是爱情,日式科幻的唯美和浪漫,就是《超时空要塞》+《五星物语》的感觉。
电影中两位主角互动的并不多,这跟原著倒是很相似,江洋与林澜之间的暧昧,如同90度的水,将沸未沸,发着低烧,表外波澜不惊,内部却暗流汹涌。在一段时期内,或许会带来模糊朦胧的美感。
不过在战斗主线占据大量剧情空间时,该片的情感线索相对平淡,还是存在相应的尿点,但结尾处用原著中的“跨越13年的短信”的经典桥段来升华主题,再加上极具煽情的片尾曲响起后,在林澜视角下回溯二者的互动,对之前情节的一些补完。
这样的煽情结合结尾大战的悲壮和热血,使得电影情感主线并没有占据大量空间,却依然完成了任务。
还是卷首那句话,《上海堡垒》这部电影,抓住了应有的亮点,并将其放大,做到了“大戏精雕细琢,过场戏能过就过”的层面。科技+唯美,热血+悲壮,在最后30分钟全部释放,可以让观众带着一个相对积极的情绪走出电影院。
“好好睡,晚安。”
奔跑吧!少年
从年初的《流浪地球》,到暑期的《上海堡垒》,同为科幻片,两部题材各异、风格大相径庭的作品,让2019年“中国科幻元年”的名号还是值得拥有。
不可否认,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科幻来说,《上海堡垒》一上来就挑战难度很高的题材,电影一定有着一些不足之处,但亮点也不能忽视。角色单薄、剧情平淡等缺憾不能视而不见,但长达30分钟炫目热血的大战和结尾处升华的角色情感描写,可以弥补电影前期的不足。
支持中国科幻,并不只是一句口号,需要作品来支撑。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好的作品就要支持,对于那些不好的作品,我们也不能用一句“已经很努力了”,来作为掩盖问题的借口。
中国科幻,需要脚踏实地的摸索,真金白银的历练才会进步。
那就努力奔跑吧。
- 上一篇:又见花开作文-又见栀子花开
- 下一篇:又见花开作文-又见墙头草,花开在初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