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厂看仓库,当然爸爸的学问也没了用处。所以,也只有到过年写春联的时候,爸爸才有机会展示一下他从小练就的毛笔字。不仅那个时候,即使到了现在,家里每年贴的春联,也是爸爸自己写的。
一
不久前幼子的一场病,耽误不少事儿。
其中一个就是幼儿园的联欢会。本来,在这个联欢会上幼子还在一个节目中扮演宇航员,很帅气地宣布“一切准备就绪,等待发射”。
可是,一场肺炎,同时又带来了额窦炎、蝶窦炎、腮窦炎,CT片子上,幼子鼻子周围都堵死了,每天只能用嘴出气儿。
至今,幼子还要每日汤药、喷雾、洗鼻子。这样的日子,据大夫说,至少要坚持一个半月。
幼子的联欢会上,还有一个节目,就是展示并朗读自制的春联。
幼儿园的孩子,基本不会写字,认的字也有限,当然这自制春联就得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叫亲子活动。
为了让孩子更容易读出自己的春联,我给他编了一个超简单的春联,希望他能读下来,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上联是:一来二去三十将近
下联是:五方六月七九开头
横批是:四亭八当
二
上联说现在,不知不觉中,三九已过,我们离新年已经很近了,铁路的春运已经开始,回家过年的人潮已经开始涌动;
下联说未来,过了年,就要打春了,“七九河开、八九燕来”是古老的民谚,开河,就是春来了。而五方六月,则意味着季节由枯枝抽绿的春天开头,已经进入繁花似锦的夏季了;
横批是祝愿,祝愿新的一年四平八稳、亭亭当当。
这个对联里面,只有“亭”与“将”是儿子在幼儿园里没有学过的。
对联编出来,写在白板上,一遍一遍地教儿子读,又用字块拼出来,让儿子认。希望他在联欢会演出的时候不怯场,大大方方的表达出来。
三
虽然春联写得不咋地,可老杜这写春联的手艺却是家传。老杜的父亲、爷爷干这个都是专业级的。
文革中,老杜的爷爷被下放到农村当小队会计,过年前自己要买很多红纸,因为屯子里很多人都来求对联,有的人是自己拿了红纸来,有的人就空手来要。
因为有个儿子在县城挣工资,每月给爷爷奶奶钱,所以,爷爷是屯子里少有的能看到钱的富裕户。
那年月,好多农民一年忙到头,不但没有收入,还欠生产队的钱。这有个俗名儿叫“胀肚”。
四
爷爷家是里外屋,外屋是灶台和柴禾堆,里屋是南北炕。南炕烧火住人,北炕不起火,放粮食及各种杂物,相当于储藏室,上面用麻袋或布单子盖上。
每到写春联的时候,爷爷要把方方的炕桌摆在炕沿边儿,自己站在地上,把从供销社买回来的大张红纸裁成春联宽窄一条条,每条再折成七八个方块字大小。
然后磨墨,润毛笔,把裁好的红纸打开铺平,开始在每一个条幅上写“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或“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或“五湖四海皆春色,芙蓉国里尽朝晖”等。
写好了,就一条一条摊在炕上晾干,任由上门来求对联的乡邻拿走。
在知识分子成为臭老九的时代,爷爷的学问也只有每年的这个时候才能派上点儿用场。
五
老杜的爸爸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文革中也被赶出教育系统,到工厂当了仓库保管员。
爸爸裤腰带上挂着硕大的一串钥匙,能打开啤酒厂巨大的仓库(相对于小学生老杜)里所有的锁头。
在工厂看仓库,当然爸爸的学问也没了用处。所以,也只有到过年写春联的时候,爸爸才有机会展示一下他从小练就的毛笔字。不仅那个时候,即使到了现在,家里每年贴的春联,也是爸爸自己写的。
多少年来,从住平房到住楼房,尤其是爸爸文革后归队当了教授,住在大学家属区,凡是懂毛笔字的人从爸爸家门口经过,对这一手毛笔字无不夸赞。
六
写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只可惜伴随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号角成长起来的红小兵老杜,无论是爷爷的古文功底还是爸爸的毛笔字,都没有学到。
等到如今须发斑白,虽知书到用时方恨少,却已经青春一去不回头。只好把自己的遗憾当做教训,天天起大早陪幼子去学国学诵读,希望能够帮他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当然了,如果他长大之后不喜欢,我也不会强求,就像我对他的哥哥做的一样,尊重他的选择。
但如果他选择传统文化,那么,这基础,可就有大用了。
在传统的中国人家庭里,凡是有能力让子弟读书的,基本都是从五六岁开始学习国学诵读。先从喊出来开始,然后慢慢的加码,慢慢的讲解、理解。
只可惜一百年的社会动荡,美丽新世界还很遥远,数典而忘其祖,把老祖宗的家学先忘没了。
不发牢骚,快过年了,祝朋友们家家门上都贴个有创意的春联吧。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