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名句的诞生
去年元夜1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
完全读懂名句
1元夜:指上元节之夜,亦称元宵,即农历元月十五日。
记得去年的元宵灯节,花市灯火通明,光亮有如白昼。月儿悄悄攀上柳树枝头,与心爱的恋人相约黄昏之后。
到了今年的元宵灯节,圆月和花灯一如去年灿烂。只是去年的恋人如今何在,泪水忍不住弄湿了春衫衣袖。
名句的故事
《生查子》主在表达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感慨。上片回忆去年元宵的华丽灯景,并与心上人有一场赏灯之约;下片换言今年元宵,明月与花灯依旧动人,只是去年同赏花灯的恋人早已不在,眼前赏心悦目的灯景,令人更加触目伤情,不禁掩袖泪流。作者运用前后对比技巧,包括上、下片皆重复“元夜”、“灯”、“月”与“人”,以相同景物作为媒介,交互映衬,借以说明短短一年光景,相同的是元宵佳节、圆月与花灯,唯一骤变的只有人。其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点出两人去年元宵约会的地点时间,当时欢聚点滴还深存脑海,如今蓦然回首已是“不见去年人”,至于作者为何无法再见到心上人,词中全然不做说明,只徒留一份旧情难续的惆怅。
《生查子》的文字风格类似民间歌谣,浅显易懂,又不流于俚俗,此词也收录在南宋词人朱淑真《断肠词》里,历来研究者对于《生查子》作者到底是欧阳修或朱淑真,迄今仍争论不休。南宋曾慥编《乐府雅词》成书于高宗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是流传至今最早一部宋人辑宋词的总集,曾慥在北、南宋皆任过官职,在《乐府雅词》自序写道“当时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今悉删除”,显示他对欧阳修作品的慎选态度,在经过其考证详查,已把非欧阳修之作剔除书外。由于曾慥年代与欧阳修相去不远,又朱淑真的年代为南宋中期,此时《乐府雅词》早已面世,故曾慥将《生查子》收入欧阳修作品之列,是值得后人参考的重要依据。
历久弥新说名句
欧阳修《生查子》的背景为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自西汉武帝开始,即有举行元夜张灯仪式,当时目的主要是为了祭祀天地,其后元宵点灯逐渐褪下宗教面纱,演变成众所期待的民间嘉年华会。在中国传统保守社会里,女孩子平日不允许外出见人,但每逢元宵节,女子可以结伴出游,欣赏花树灯火,所以元宵赏灯,已成为数千年来未婚男女与心上人约会的绝佳借口,倘若尚无意中人,亦可在鼎沸人群里趁机寻觅心仪对象,因此,元宵节也被视为七夕之外另一个中国情人节。
历代诗文词作,不乏文人记录元宵的绚烂景貌,或写下与情人赏灯的心情。唐朝武后时期的宰相苏味道,其五言律诗《正月十五夜》首联“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描述元宵节满树结挂灯火,有如夜间绽放的银色花朵,原以铁锁管制的路桥,也开放民众通行,还被点缀成一座仿佛天上繁星搭起的桥梁。此乃诗人抱持游乐赏玩心态,写出大唐元宵夜景的荣华盛貌,其中“火树银花”也成为后人形容灯火通明、烟花灿烂的一句成语。
南宋才女朱淑真,经常被一派人马力保她才是《生查子》的正牌作者,如前所言,除《生查子》收在其词集之外,另被视为重要线索之一,是她曾作过一首与《生查子》主题相近的《元夜诗》,最末四句为“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待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大意是说,只愿拥有两人的暂时缱绻,未来或许就像月光般的朦胧也无妨。得以同赏花灯,哪有心思醉倒,只是明年未必能像今年得以相会。朱淑真堪称聪慧才女,婚姻路上遇人不淑,使她迫切渴望拥有相知爱情,就算无法相守一生也无所谓。朱淑真在《元夜诗》中隐然预知明年此时,一切都将走调不同,她只想紧紧抓住当下共赏花灯的幸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