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
注释:
[庐山] 在江西省北部,屹立在长江和鄱阳湖之间。
[跃上葱茏四百旋]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这里指山顶。庐山登山公路,建成于1953年,全长35公里,盘旋约400转。
[九派] 这里的九派指江西境内向东北流注鄱阳湖而入长江的河流。《十三经注疏》本《尚书·禹贡》“九江”注:“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明李攀龙《怀明卿》:“豫章(今南昌)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
[三吴] 古代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的某些地区,具体说法不一。这里泛指长江下游。
[陶令] 陶潜(365--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东晋诗人,曾经做过彭泽县令,故称陶令。据《南史·陶潜传》记载,他曾经登过庐山。他辞官后归耕之地,离庐山也不远。
[桃花源] 陶潜曾作《桃花源记》,文中说秦时有些人逃到一个偏僻宁静的“桃花源”避乱,从此与世隔绝,过着和平的劳动生活。直到晋朝才有一个武陵(湖南常德)的渔人因迷路偶然找到这个美丽幸福的奇境。
赏析:
首联着重写庐山所处的地势、庐山的雄伟与壮丽以及登山的情景。从景观说,首句着重写庐山的山势、雄姿,第二句着重写庐山的奇险秀美。从行踪说,首句写迅速到达庐山脚下,第二句着重写迅速登山,实际上也就是行踪的自然延伸。“飞”和“跃”二字都属于富有表现力的炼字,形象、生动。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在山上开辟了登山公路,1953年8月通车,全长35公里,多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约有400个转弯,所以诗中说“四百旋”。“葱茏”一词的本义是形容草木青翠茂盛,这里是用来代指庐山山顶,意谓山上林木苍翠蓬勃,景象秀丽多姿。毛泽东登山的时间,正是庐山草木旺盛之时,以此美景特色代指,不仅形象地写出了他的真切观感,而且使诗味倍增。
颔联是写登高远望。这里的“看”,是用“冷眼”“看”的,“冷眼”表现出一种既冷静、冷峻又轻视、蔑视的复杂神情。“看世界”由原稿的“观世界”改来,“看”不仅更有动感,而且更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向洋,即面向海外,面向五洲四海,面向世界。毛泽东这里的目光,是专门蔑视世界上的反华势力居心险恶的表演的。而当他把视野收缩回国内,所见到的是一种“热风吹雨洒江天”的景象。无疑,他是欣赏、歌颂这种景象的。“热风吹雨”原稿为“热肤挥汗”,从原稿可以明确理解到,毛泽东要写的是劳动热情、劳动干劲和热气腾腾的劳动景象的。劳动英雄们以高度的热情在田园和工地劳动,因而挥汗成雨。这是称赞中国人民从美好愿望出发而激起的建设新社会的热情的诗句。
颈联继续写登高远眺,所不同的是驾着想象的翅膀沿着大江上下游远眺。此联主要写在庐山顶峰上俯览到的长江的壮观景象,西望长江上游,远及有黄鹤楼名胜古迹的武汉三镇;据说在月明风清之夜,登上庐山最高的汉阳峰遥望,可见汉阳一带通明的灯火。“黄鹤”一说指名胜黄鹤楼,一说指唐诗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的“黄鹤”,一说代指武汉三镇,由于崔颢诗中写有“白云”“黄鹤”,因此武汉三镇被称为“白云黄鹤的地方”。远看白云笼罩,水天相连,因此武汉三镇仿佛飘浮于其上。西望上游之后,接着东眺下游,下游浪涛滚滚,一泻千里,直下“三吴”。毛泽东自己对“九派”和“三吴”作过解释,他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见《毛泽东书信选集·致钟学坤》,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诗中的“九派”、“三吴”的具体所指,毛泽东已亲自点明“不必深究”,泛指的是长江下游。颈联主要是写在庐山之巅所俯览到的一派万里长江奔腾不息的壮观图景。长江由西而东,经武汉直下三吴,注入大海;大江上下,云烟浩渺,浪涛滚滚,气象万千。毛泽东正是用此种磅礴、壮伟、奔腾的气势,喻写新中国新社会的建设事业无论如何,都将如江涛汹涌,奔腾向前。
尾联直译过来就是:不知陶令去何处,桃花源里可以耕田了?它以追忆历史人物陶潜收结。陶潜,即陶渊明,他41岁那年做过87天的彭泽令,故后人称之为“陶令”。他曾在庐山脚下的陇亩中劳作过,弃官归隐后,长期“躬耕自资”,直至在贫病中死去。他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他的理想,幻想了一个人人劳动、物产丰盛、和乐相处、安居乐业、没有压迫掠夺、异常古朴舒适的小农经济社会。毛泽东此诗未定稿的尾联原为:“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意谓陶渊明当年“辞官不就,不为五斗米折腰”,本意在于忆述陶渊明不满官场现实的历史掌故,赞许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诗的改定稿的尾联重在评价陶渊明虚构的空想社会而借以礼赞新中国的新社会现实。
全诗紧扣诗题“登庐山”来写,概写登山过程和抒写登山后的所见所思所感,由到达庐山脚下,到登上山顶,到登高远眺,到联想与庐山有关的历史掌故;由想到陶渊明及其幻想的乐园,再回到眼前现实,从而通过这样的描写,寄寓了情思,歌颂了新中国的新社会现实,并对反华势力表示极大的蔑视,表达了自己高度乐观的形势观。全诗把登山、写景、用典融于一体,把磅礴、壮阔、气势、幽默融于一体,总体格调显得雄伟豪迈。
参考:
1.臧克家编著,《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蔡清富编著,《毛泽东诗词大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