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赞美老师的话-关于老师,家长有些话是千万不能当着孩子说的

赞美老师的话-关于老师,家长有些话是千万不能当着孩子说的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19 02:54:54
阅读: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孔子开启了平民教育,老师这个群体本着教书育人、答疑解惑的精神,一直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尊重。


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家长和老师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1. 一方面,激烈的就业和生存压力迫使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高考上名牌大学,最终在进入社会时可以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压力也不可避免地传导到了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对老师的教学质量的期盼,有期盼自然就有失望和矛盾。
  2. 另一方面,教师收入水平普遍不算太高,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为了提升家庭生活质量和保障自家孩子的教育投入,一部分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和自身专长提供市场化的教育服务,这本可以理解。但是,常言说得好“树大有枯枝”,有些从业乱象也的确让家长们以偏概全,从而产生了对教师这个群体的微辞。

因此,家校关系变得越来越敏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也正像深秋那一地黄叶那样变得斑斑驳驳,不再统一和纯粹。有些家长会不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语,有意识或者不经意间表达对老师的看法甚至不满,却忽视了对孩子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孩子面前说些否定老师的话,会对孩子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分享一个实例:


曾经去一个朋友家做客,在吃饭聊天时,谈到孩子学习时,这位朋友列举了孩子数学老师的一些事例,想说明这位老师教学水平不高、缺乏耐心的问题。看着她的孩子就在旁边边吃边听着,我想阻止却又觉得太过于直接,只好岔开了话题。事后我也婉转地劝解过,似乎没太引起重视。


果然,那学期末她的孩子的数学成绩在三门功课中垫底,她这才意识到平时不经意间的对老师的言语,给孩子的潜意识里留下了消极的影响,消磨了孩子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她立刻行动起来,和老师加强沟通和协同,请老师多关注和鼓励孩子在校表现,另外一方面也开始在孩子面前慢慢地赞扬和肯定数学老师,树立数学老师的威信,孩子也逐渐的恢复了对数学老师的喜爱和对数学的热情。


在心理学中有个“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因此,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的是非,比如教学水平差、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等,这相当于降低了孩子心目中老师的威信,孩子也会因此对这位老师产生偏见,对其教学内容的正确性产生怀疑。


中国有句成语“爱屋及乌”讲的也是类似的道理,如果孩子受家长有意无意的影响,对老师这个人都不崇拜不喜欢,这势必影响孩子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成绩。



那么,当孩子回家后抱怨一些老师的问题,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
  • 当遇到教学水平不足的老师

相信有部分家长遇到过这种情况,孩子回家后作业很多不会做,反馈的情况是上课听不懂,吸收慢。那么家长首先不要急躁、更不能立即责怪孩子上课没认真听讲。如果的确是由于老师教学水平问题(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身上),家长一定要避免在孩子面前抱怨老师。


有句话叫做:“亲其师,信其言。”只有尊重和信服这位老师,孩子才能从内心深处有动力去接受老师的教导和影响。


家长这时不妨这样引导孩子:“老师教学的进度是为了适应全班级平均水平的,老师课上教的是知识,一定要仔细听。除此之外,如果我们不满足于此,我们就需要在预习、复习和课外练习上努力,超越班级平均水平,争取达到班级前列。好不好?”


  • 当孩子抱怨老师太过严厉,害怕老师

按照情绪管理的方法,家长首先应该感受孩子的想法,对老师严厉得让孩子有畏惧感表示出同理心,避免对立情绪,为下一步引导做准备。


然后,家长就可以教导孩子“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的道理,建立孩子对老师的严格态度的认可和尊重,同时再引导孩子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和老师配合,将老师的严厉看做鞭策,向着高徒的方向努力。


  • 当遇到脾气暴躁、欠缺耐心和方法的老师

当孩子反馈在学校遭到老师的语言暴力(现在老师敢体罚的微乎其微了)、不公平待遇等情况,家长切勿立即暴跳如雷,去找老师或学校为孩子讨回公道。这种做法只会激化和升级矛盾,对孩子今后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有害无利。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和孩子好好谈谈,真实反映老师的言行情况。如果事件中,孩子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家长应该明确指出,不能包庇袒护。否则只会培养孩子推诿、无责任心的人格。


当事件中老师也有处理不妥的时候,家长应避免在微信或QQ群里直接责问老师,而应该私下与老师通过微信或者当面沟通的方式,进行客观和坦诚的交流,首先承认孩子做的不到的地方,体谅老师的难处和辛苦,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站在老师的角度用情感去沟通才有可能妥善的化解矛盾、建立友善的关系。


  • 当孩子反映得不到老师的关注

有时候孩子回家会反馈说,我认真听讲,也积极举手,可老师就是不请我回答问题,而且总是这样。很多家长会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敷衍过去了事。其实,这真是保持和激发孩子学习主动性的好机会。家长们可以与老师多交流,表现对老师教学的配合和重视,老师自然也会多关注你的孩子。


家长千万别低估了孩子对老师关注和鼓励的需求,这对于提升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有着莫大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根据“皮格玛利翁效应”,老师们得到了心理暗示,并将自已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和鼓励,以致做出相应的努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老师失望,从而使学习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因此,家长也不妨可以借用老师的名义去表扬孩子的进步。


比如说告诉孩子:“今天老师给我微信了,说你最近字写得端正多了,进步很大。”“家长会后,老师特地和我单独聊了,表扬了你最近上课听讲非常认真,也开始举手发言了。”


孩子听到后,肯定会激起这位老师的感激,大起认真学习、回报老师的感恩之情。上课时老师一个眼神都会被孩子理解为信任和鼓励,这门课的学习动力自然高涨,把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达到了家长和老师所期望的结果。



如果喜欢本文,请关注“师说中小学教育”,收获更多亲子教育的分享。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