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 春秋晚期)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白话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作者介绍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收录于《左传》,《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
左丘明约生于周敬王十八年(约前502年),约卒于周惠王元年(约公元前422年),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肥城石横镇东衡鱼村)人。左丘明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散文家 、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 (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对左丘明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忠于历史,秉笔直书是史家的天职,正是这种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铸就了左丘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博得了当世和后世几千年人们广泛赞扬,留下了万古流芳的美名。
《烛之武退秦师》作品历史背景和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加上可以去“捞上一把”,实质这战争与秦国几乎没有关系,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穆公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穆公。
《烛之武退秦师》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干钧一发之际,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突变呢?关键在于烛之武所说的两点针对了秦的切身利益。首先,灭郑于秦有害无益。秦对郑鞭长莫及,若以郑为东道主,就为秦称霸提供了住、食等种种方便,更何况“亡郑以陪邻”,这对秦有什么好处呢?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晋有野心,对此秦本有戒心,烛之武列举了秦伯曾亲身领略过的事实,再进行科学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晋是大敌。烛之武用语不多,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郑伯和烛之武。在这次精彩的说退秦师中,烛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现出来。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从军事角度看,《烛之武退秦师》是非常著名的通过谈判说服、消弭战争、争取和平的成功范例。这些成功的实践都是在通过谈判消弭战端、争取和平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而谈判说服的成功又强化了这些思想的影响力。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伏笔照应,组织严密;波澜起伏,生动活泼;详略得当,说理透彻。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都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在说理这个主题上,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动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
烛之武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小小的养马官,年已七十岁了,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足见其义、勇。
说服秦伯时,烛之武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烛之武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老骥伏枥、智勇双全的爱国志士烛之武,虽然在历史上的天空中转瞬即逝,但永远留在了后世人的心中!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烛之武退秦师议论文论点_烛之武退秦师一句一译教材书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 春秋晚期)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
-
烛之武退秦师故事新编_烛之武退秦师故事情节梳理
春秋时期,一些中等诸侯国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往往需要依附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比如齐国,晋国,楚国。可是大国的实力此消彼长,这些中等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左右为难。 晋楚城濮之
-
烛之武退秦师郑伯_烛之武退秦师师其
今天的主角是秦、晋、郑这三个诸侯国。晋国是春秋四强之一,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的时候,路过郑国。郑文公对他非常不屑,重耳因此记恨。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重耳继位之后率军攻打郑国
-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故事_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成语吗
走为上计,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这句话,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其实
-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故事_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出自哪本书
【题解】 走为上,指在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这句话,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
-
梨花落,杏花开,桃花谢,春已归_梨花风起正什么游子寻春半出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是南宋诗人吴维信在清明时节所作的一首描写当时人们清明春游踏青的诗词,取名叫《苏堤清明即事》。 这首诗
-
必修五的文言文篇目_必修一到必修五特殊句式
1文言词语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中意动和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展示课本的典型例句: 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 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
-
一目重瞳的历史人物_历史上重瞳子人物
现在如果一个人眼睛中有两个黑眼珠子肯定是被认为是妖怪或者残疾,要去医院做手术割掉了吧(虽然我并不知道现在有没有这种技术)。其实中国历史上就出现多个双瞳四目之人,而且这些
-
项羽有双瞳孔吗_历史上有双瞳人的人物有谁
【原创声明】:晓梦阁只做原创内容,晓梦阁出文必属精品,禁止盗用违者必究。 文/晓梦阁主 双瞳,古代相术认为双瞳是一种吉相,象征着吉利和富贵,往往是帝王的象征!双瞳就是指人的
-
史记三家分晋_晋文公什么之战退避三舍
公元前455年深秋,一支全副武装的军队正在急行,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口号从山西南部奔向太原,准备干一件大事:抢钱、抢粮、抢女人。 晋国总理智瑶面带微笑,对旁边的两位副总理
-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答案_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知识汇总
文言实词(二) 高中常考的古今异义词 一、古今异义单音节词 1.凶 今义:不幸的(形容死亡、灾难等现象)。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例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_松什么童子,言师采药去
作者:郝加献 (一)大学者王立群没有解释清楚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是唐朝诗人贾岛那首著名的《寻隐者不遇》。笔者近来欣赏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