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开始相互战争。齐国和鲁国相邻,都处在山东境内,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
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躲过鲁国的截杀,率先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不甘心,趁着齐桓公刚刚上位立足未稳,发兵攻打齐国,这便是乾时之战。
战争以鲁军战败而告终,愿赌服输,鲁国只得承认齐桓公的君主之位,并且交出了管仲。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坐稳君位后,或因为当时兼并成风,或为了报复一箭之仇,他倾全国之力,令鲍叔牙为主将征讨鲁国,打算一战定乾坤。
鲁庄公也不是庸君,从齐鲁历年的交战中就知道,齐桓公必然会再次攻来。
因此在乾时之战失败后,便一直加强军队的训练,并且扩宽了曲阜以北的洙水,用地势之险作为屏障来保护都城曲阜的安全。
出乎鲁庄公意料之外的是,这一次战争规模是以前的数倍,很显然,齐国想要彻底灭掉鲁国。
作为防守的一方,鲁国整体实力又比齐国弱,鲁庄公没有太好的办法,于是发动了全国总动员。
鲁庄公昭告,“只要有退敌之策者,不论身份地位高低,必定重赏”,一时间许多人献计献策,曹刿便是其中之一。
鲁庄公认为曹刿的计策有用,当场兑现承诺,拜曹刿为鲁军主将,全权负责抵御齐军事宜,这便是赫赫有名的“长勺之战”,名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出自于此。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对齐国调整争霸战略方针有很大的影响,此战之后数年,齐鲁息兵言和。
虽然这场战争颇有象征意义,已经记载于史册,但是细节方面相当模糊,许多问题都没有交代清楚。
比如作为鲁军主将的曹刿,明明只是曲阜郊区的普通村夫,鲁庄公为什么要拜他为主将,这完全不符合当时社会国情?
其实问题很简单,曹刿不是简单的农夫,他的社会地位并不低。
对于曹刿的文献记载,《左传》有这样一段话: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有两个关键词可以看出曹刿的身份,一个是“乡人”,一个是“肉食者鄙”。
这里的“乡人”并非野夫,而是“国人”的一部分,国人一般指的是卿族、士族和平民,绝对不包括奴隶。
在生产力落后的春秋初期,吃肉是贵族才拥有的特权,曹刿却鄙视这群人,可见他的地位并不低,至少是一位贵族。
既然曹刿有贵族身份,就算是最低等级的贵族,在政治地位上和卿大夫都是一样的,在特殊情况下,能够被火线提拔,在历史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比如管仲,身为周穆王的后代,父亲管庄曾为齐国大夫,可是家道中衰,导致管仲生活相当贫困。
为了谋生,管仲游历过许多地方,接触各式各样的人,他做过社会低微的商人,可惜亏得血本无归,也当过兵,却临阵脱逃。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遇到齐桓公,立刻蜕变成龙,成为名传千古的一代贤相。
比如晋国卿大夫郤芮,他是晋惠公时期的重臣,曾经试图想政变谋害晋文公,结果事败被杀。
郤缺作为嫡长子受到牵连,被贬到郊外以种地为生,身份从高高在上的公子哥变成乡野村夫。
数年后的一天,郤缺与妻子在田地里吃饭,恩爱的场景让路过的晋国重臣胥臣看到,认为他是有德君子,于是向晋文公推荐。
结果晋文公任命他为下军丈夫,后来升为上军元帅,为官数十年,历经文公、襄公、灵公、成公四朝,开创了晋国一大世族郤氏。
追溯曹刿的身份,他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后裔,虽然后来家道中落,却依然是贵族身份。
周朝有五层等级,一为周天子,二为诸侯,三为卿大夫,四位士,五为平民,奴隶不属于国人行列。
曹刿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后裔,虽然家道中落,但“士”的身份永远会存在,因此便有“一遇风云便化龙”的前提。
如果曹刿的身份只是平民,就不会懂得那么高深的知识,而鲁庄公也不会接见他。
(参考文献:《左传》)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_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开始相互战争。齐国和鲁国相邻,都处在山东境内,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 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躲过鲁国的截杀,率先回到齐国即位,
-
以为东道主的东道主_东道主原来的意思
一般人们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称为东道主。 后“东道主”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朋友相聚,来了客人,主人常自称为“东道主”,客人说主人“你是东道主”等。 “东道主
-
东道主一词出于何处_东道主的由来
“东道主”一词,最早见于左丘明的《左传》一书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的烛之武对秦穆公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说:让郑国独立
-
东道主出自哪一个典故_
王封臣评书讲国学系列 中国好典故 典故:东道主 出处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於晋,且贰於楚也。佚之狐言於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
《烛之武退秦师》全文多少字_烛之武退秦师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
-
古文观止卷六原文及翻译_古文观止在线阅读注释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
-
烛之武退秦师一句一译及注释_烛之武退秦师翻译简洁
《烛之武退秦师》 【字音】 氾(fán)水 缒(zhuì) 阙(quē)秦 逢(páng)孙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给、供
-
烛之武退秦师是必背课文吗_烛之武退秦师名句默写重点
烛之武退秦师 先秦: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
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_烛之武退秦师为什么能成功
古代文学作品选 Vol.386 作品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
-
烛之武退秦师议论文论点_烛之武退秦师一句一译教材书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 春秋晚期)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
-
三纲一词最早出现在哪本书中_纲分为哪些
对“三纲五常”,自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就被看成了落后的东西,甚至毒害,被认为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制工具。 尽管三纲五常中的确包含一些专制因素,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包含了中国
-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意思_许多成语源于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故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你对以下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了解多少呢? 1.一鼓作气 【释义】 一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