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节系列征文(六)
生命相伴
在罗湖医院门诊的五楼,有一个科室,有别于住院部,接待的患者接受完治疗就可以回家;又不同于门诊,接待的患者每周固定来医院报到,风雨无阻。但这样的科室却安安静静很少有人关注。
也有着这样一群人,每天静静进入,又悄然离开……
他们就是血透患者,依靠连续性血透治疗来缓解症状维持生命的一个特殊患者群体;而我们,就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血透室护士,一年365天没有节假日随时随地陪伴他们。
特殊的科室,特殊的病患群体,赋予了我们特殊的使命,那就是生命相伴。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我已经参加护理工作已有16余年,回望过去,我见过患者面对病痛的无奈,各种悲欢离合,感受过患者信任的目光,也遇到过“蛮不讲理”的患者,但我坚定不移的热爱着这份职业。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血液透析,认为那只不过是靠机器给患者提供治疗,其实不然。
作为一名血透护士,我们要比普通临床科室更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透析患者的体外循环管路中,有近300毫升的血液以平均250ml/min的速度不停的在外循环四小时,而专科的血透管路有很多个接头、压力探测器、侧孔。
如果我们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患者血液的丢失,让原本就存在贫血的患者雪上加霜,亦或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另外透析前使用抗凝剂也存在很大的风险,用多用少都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机器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数值,需要实时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变化,警惕一些透析并发症的发生,因为在透析中很多异常情况的发生速度非常迅猛,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会严重到无法挽回。
所以血透专科护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临床护理知识,过硬的专科操作技术,还要具备强大的应急反应能力,能迅速反应、判断、处理发生的各种应急情况,印证那句“快、狠、准”。
有这样一句话“只要患者的血液一分钟没回到体内,我们的心就一分钟不能放下”就深刻体现了血透室工作特殊性。
作为一名血透护士,要更有爱心、耐心和同情心。
我们血透室含纳了全院患者各年龄层,从12岁到90岁,他们有的花样年华,原本有着大好青春未来,有的正值壮年正待拼搏奋进,有的迟暮以至期盼安详晚年,但都遭受了血液透析并耐以生存,他们心中充满怨气和恐惧。
疾病的痛苦、经济的压力、心理的负担,害怕世人异样的眼光,让他们变得抑郁焦虑、愤世嫉俗,很多时候绝望的患者把这种愤怒不满都发泄在我们护士身上,恶言相语,拒绝透析、甚至自杀,面对这些种种,我们理解他们内心的不安,努力帮助他们树立面对疾病的信心。
通过我们专业的指导,耐心的讲解、心理的安抚慢慢地,我们成为了朋友、成为了家人,而不仅仅是护患关系了,我们会聊聊家常,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多了笑语欢声,少了污言碎语。
我们科是全院最早上班的科室,每天7点我们就开始日常的装管预冲,准备透析前的用物,7点半之前就会开门,让患者早点进入透析室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不会让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们等待太久,而有些患者没有家属陪伴,我们就是他们的家人,热饭递水不在话下。
记得曾有位失明的马来西亚的患者,请的陪护也不称职,刚来透析时情绪低落,总是生怕给我们添麻烦,不好意思寻求帮助,有时候透析过程中不舒服也自己悄悄忍着。
作为他的责任护士,主动跟他聊天,倾听他的心声,鼓励他与其他肾友交流,慢慢的,他变得开朗,每每看到他轻松自如的跟大家谈笑风生时就觉得很感动,马来西亚前他曾说“我走过很多国家,接触过很多人,你们罗湖医院血透室的医护人员是我最喜欢的一群人,你们不知道我每天在家居然是盼着来医院透析的日子,因为跟你们在一起我真的很开心”,至今这句话犹在耳边。
作为一名血透护士,我们确是不称职的,不是一个好母亲、好妻子、好女儿。
血透室承担着全院的急危重症体外循环救治工作,24小时保持电话通畅,全年无休,科室工作量大而人员不够,常常完成白天正常安排的透析工作外,还要兼顾晚上的急诊救治工作。
无论是狂风暴雨、严寒酷暑,还是深夜睡梦中,哪怕身体抱恙只要电话响起,接到急诊通知,就必须第一时间奔赴救命现场。
经常的加班加点让我们不能像其他母亲一样守候在生病儿子的身边;不能及时的给疲惫的丈夫递上一杯热茶;亦不能给年迈的父母晚年的陪伴,多少个除夕夜没吃过团年饭、多久没陪儿子好好堆个积木、多久没有陪二老晒晒太阳,唠唠嗑………
我,无言以对,只能说工作太忙,为人子女、妻子和母亲亏欠家人实在太多,但是我知道我是一名好护士,一名深受病人爱戴、护士姐妹依赖、护士长信任的好护士。
丰碑无语,行胜于言,回顾从护的这么多年来,当年的我从小女孩已为人母,而相伴的透析患者或金榜题名、或事业有成、亦或遗憾道别。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打着与生命赛跑的持久仗,每天都演绎着辛苦和平凡。
血透室的护士们,承担着不同于其他护理岗位的职责和义务。
他们高度的责任心,博大的爱心、优质热诚的服务,精湛的专科护理技能不为人知,但她们也不求回报一如既往的守护着这一群特殊的透析患者,与他们的生命相伴。
作者:血透室 杨静
护士节头图制作、护士工作照拍摄:宣传策划组 刘玉文
编辑:罗医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