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棒!”
“你做得真好!”
“你真厉害!”
这是我们在孩子做了“不错”的事后,脱口而出的表扬。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越多表扬,孩子会越优秀。但心理学家的研究,恰恰和我们相反。
「表扬」,会阻碍孩子成功。
「表扬」之后,孩子可能会有功利心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动机”。动机就是指促进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这个人内心的一种倾向性,无论外界环境如何,他想要干成一件事,就一定会冲破阻碍去完成;外在动机,是指一些外界的环境的刺激,如父母的鼓励、老师的表扬、奖品等等,它们会促进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
说得通俗一点,例如,当孩子玩玩具时,他有内在动机,他的内在动机多半是处于好奇,所以想去探索多种玩法。
不过,他玩这种玩具也可能有外在动机,例如,只有当他玩这个玩具时,你会微笑并表扬他,“你真棒”“你真乖”“你真听话”,当孩子玩其他玩具时,表情变得严肃一点,并且拒绝陪他玩,这样,孩子就可能为了获得你的微笑或避免你的“严肃表情”,而选择玩这个玩具。
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都可以促进孩子的“行为”。但是,如果父母给孩子的外在动机太多,就会侵蚀他的内在动机。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童话故事:
巨人修建了一所漂亮的花园,孩子每天都会翻墙去巨人的花园玩,巨人为此伤透了头脑,尽管他驱赶过无数次,但孩子依然来到他的花园,把花园弄得非常乱。
有一天,巨人决定给每个来玩的孩子发10枚金币,他亲切地告诉孩子,只要你们来玩,我就给每个人发10枚金币。
小朋友一听,来花园玩还能获得金币,于是玩得更开心了。
第二天,巨人发了9枚金币,第三天,第四天……每一天都比前一天的金币更少。
最后,巨人对孩子们“遗憾”地说,金币已经发完了,现在没有金币了,欢迎你们继续来玩。
结果,小朋友们说,没有金币,我当然不会来玩了。最后,巨人的花园,又恢复了平静。
你看,当巨人把孩子因“趣味”来玩的内在动机,变为只为金币才来玩的外在动机后,一旦撤回这个金币,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消退来花园玩的行为。
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当他们每次出现你期待的行为时,我们不断表扬他们,他们会为了得到我们的赞同而不断重复此类型行为,如果我们不再表扬时,他们便觉得自己的行为毫无意义。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收拾玩具后,你夸他“真棒”“真是个爱干净的好宝宝”,那么孩子会为了得到你的表扬,重复这样的行为。
但是,你的“真棒”可能慢慢就没有那么有用了,或某一天你突然不想“表扬”孩子时,你认为孩子还会乖乖收拾玩具吗?
没有内在动机,只有外在动机,孩子不会把这些行为当做自己的习惯。
比「表扬」更好的方式是「赞赏」
如果不能“表扬孩子”,那么当孩子出现我们期待的行为时,我们该作何表示呢?难道是“毫无表情”吗?
当然不是,我们可以通过“赞赏”来增强孩子内在的动机。
那什么是赞赏呢?
就是当孩子出现你期待的行为时,你对孩子产生了由衷的欣赏。这种欣赏不是自上而下的“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理解和欣赏。
你赞赏的话语中要包含以下内容:
①描述你看到的场景
②描述你的感受
③把孩子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应用到生活当中就是,当孩子把玩具收起来后,你可以这样赞赏他:
“我看到你玩过玩具,就把玩具收起来了(描述你看到的场景)。我特别感动,我的宝宝长大了,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了(描述你的感受)。你真是个有责任心的孩子(把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在,当孩子做出某种令你期待的行为时,还可以用来赞赏他的“作品”。
再比如,当你2岁的宝宝,用你买的颜料涂鸦了一幅画,他非常兴奋地拿给你,但你不知道画的是什么,可你又不想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也不想过度表扬,这时你就可以说:
“在这幅画里,我看到了很多点点,还有线条,还有一些你小手掌印(描述你看到的场景),我特别开心,我的宝宝用了这么多色彩画画,还有这么多形状(描述你的感受),你真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把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当你经常用这种方法赞赏孩子时,你会慢慢发现,他会学着赞赏自己。
当你走进他的玩具屋,发出感叹:
“哇,我看到这间房间好干净啊。”
“对啊,因为我是个爱收拾,负责任的孩子。”
只要孩子有了这样的内在动机,即使大人不在旁边,孩子也能学着把屋子收拾干净,因为他就是如此“定义”自己的。
当孩子如此“定义”自己后,如果有人,今天因某事表扬他,明天又因某事批评他,那么孩子也不会轻易地沮丧,因为孩子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的所有“赞赏”的行为,都会增加孩子内心的力量,帮助孩子渡过未来的挫折。
让「赞赏」成为一种习惯
当然,我们要学习这种赞赏方法,需要一些时间。
有时候,我们还是会脱口而出,你真棒!你真优秀!这时候,不要犹豫,不要露出不肯定或是后悔的表情,我们只需继续描述你看到的场景,加以赞赏就好。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也不要太教条化,最重要的是真的发自内心,用心的在赞赏孩子。
当你对着2岁的孩子说:“你会收拾玩具,我很感动。”小朋友会觉得很开心。但如果对着十几岁的孩子,也说这样的话,孩子可能会认为你在“讽刺”他。
其实,要想学会真正赞赏孩子,需要你真正静下心来,看到孩子,理解孩子,达到共情。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开始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般的赞赏我们可爱的宝贝们吧。
参考资料|(滑动查看)
1.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179-191
2.艾尔菲科恩,无条件养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8,24-25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