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赞美护士的诗词-3位顶级的豪放派词人,为我们留下了3首最美的明月词

赞美护士的诗词-3位顶级的豪放派词人,为我们留下了3首最美的明月词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27 13:14:54
阅读:

月,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常歌咏的对象之一。关于月的诗词作品,简直数不胜数,我们随手便能想出许许多多咏月的诗词。从三国时期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到唐代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到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写月的诗词奇多,也奇佳。月,似乎是永远也歌咏不完的话题。


到了宋朝,词成为文人最常采用的抒情方式,而明月到了宋词的背景下,又出现了无限生机,出现了无数优美绝佳的作品。这里介绍三首豪放派词人的三首绝美的明月词。


豪放,是宋词中的一大流派,是相对于婉约而言的。豪放和婉约是人为划分的,豪放派的词人未必没有婉约的柔情,而婉约的代表可能也有豪放的气概,不以是分优劣。豪放如稼轩,也有“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的柔情;婉约如易安,亦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霸气。


然而,就我个人而言,更喜欢篇豪放的词作,大气、清朗,读完心胸为之一爽!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中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我亦为之绝倒。


豪放派的词人,我们最熟悉也是最常提的,有两个:一是苏轼,一是辛弃疾。这两位著名的词作家,其作品之丰富,内容之博大,相信只要是喜爱诗词的人,都能吟诵上一两首他们的作品,对于他们的生平,也多少了解一二。所以,我相信不用我多言。


豪放派的词人中还有一位大家,叫张孝祥。我想多提两嘴。张孝祥,字安国,乌江人氏,号于湖居士。张孝祥能文能诗,也擅长书法,尤其写得最好的,是他的词。张孝祥的词风,类似于苏轼、辛弃疾,都大气沉郁,豪壮典丽。此为背景,亦为交代语。完毕。


下面进入享受绝美艺术的时刻。


1.苏东坡的明月——《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的知名度,即便是宋代,也已经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小说、评书、民间常多引用。比如,在《水浒传》中,张都监中秋时在鸳鸯楼设宴,邀请武松,并让玉兰唱一首应景的曲子,玉兰所唱,便是这首苏学士的水调词。


词前有小序,序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虽然交代的明白,但这首词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早已经超越了怀念亲人的范畴。


苏轼的这首词,将东坡式的浪漫主义思想展现到了极致,从人间到天上,从时间到空间,从兄弟之情升华到人生感悟,实在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地步。尤其是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高度凝练的笔触概括了人间之至情,令人称绝。


胡仔曾经在《渔隐丛话后集》中评价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诚然,东坡的这首词不仅是中秋咏月词中的上上佳作,在整个宋词中也是翘楚。


2.张孝祥的孤月——《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这首词写于乾道二年,距离张孝祥英年早逝仅剩三年,当然,他不会预料到自己的结局。此时的张孝祥因为谗言而被降职,在北归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值夜晚,作者在一叶扁舟中,看到浩浩江面,看到皎月当空,对比自己的孑然一身,内心怎能不起波澜,于是挥毫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明月词。


张孝祥的这首词,由洞庭湖面而联想到宇宙人生,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实在是文学上的至高“妙境”!如果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借明月而对人间的真情进行歌颂的话,那么张孝祥这首词就是借明月来赞美人世间的高风亮节!


所以晚清名儒王闿运曾经评价这首词说:“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尤有尘心”。


3.辛弃疾的问月——《木兰花慢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这首词的词前,也有一个小序,序言:“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交代的也十分清楚明白,这是模仿我国大诗人屈原的《天问》而写的词。


屈原的《天问》,整篇下来洋洋洒洒几乎全是质问,一共问了高达一百七十个多个问题,辛弃疾这首词,由于格律字数的限制,不可能像屈原的《天问》一样问的那么多,但是读下来几乎全篇都是问句,构思奇特,想象奇诡。


辛弃疾的这首咏月词,算得上是一种“另类”,你看他这词,不是思乡,不是怀人,更不是凭阑吊古,而是以极其浪漫的神话故事结合自己的无穷想象力,对大自然的造物之妙进行了质问。所以这首词独具一格,打破了历代咏月的常规,极具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因而成为千古绝唱!在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方面,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堪称咏月词的双壁!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