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有很多方法,根据本人的经验,我就讲“十句话”:一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炒);二是把握规律讲方法;三是努力做个思想家;四是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五是细节决定成败;六是吹尽狂沙始到金。七是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八是在创新中领会领导意图。九是学会模块化写作。十是好文章离不开折腾。
一、天下文章一大抄(炒)
这里所提倡的“抄”是指借鉴和模仿。写文章、搞材料不能搞“抄袭”,而“抄、炒”材料正是写好文章的真功夫所在。“天下文章是一家,你借我来我借他”。“寻章摘句老雕虫”,抄立意、抄结构、抄材料、抄语言、抄文风,学习别人的点子,创新自己的路子。既要认真总结运用现有的好材料,又要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好经验,变大家的智慧为自己的智慧。
写文章不能简单地当文字匠
大师和工匠,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这里只讲一个善抄善炒或者说借鉴的诗句。
大家熟悉的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套用李白的诗句“东风已绿瀛洲草”,而李白又是套用丘为的“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丘为又套用常建的 “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他们都用好用活了“绿”字,因为袭引了其中最关键、最神韵的一个字,因此,一个比一个精彩。为什么只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得到最高评价呢?俗话说,同样用石头做的雕像,得到的评价却完全不同。此“绿”不同那“绿”也,“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非常流畅。这一点其他的语句就明显不足,感觉总是有些工匠气。另外,春风/江南简单常见,但是经过诗人的组合,特别是加了个对创造意境更加重要的词“又”字,寄托了深厚的思乡情绪,能轻易地引起人的共鸣。正所谓“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句”。
还有,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是化用了鲍照的“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白头吟);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是化用了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欲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化用石曼卿的“月如无恨月长圆”;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醉花阴)是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饮酒)。
创新文字组合就是“炒”
鲁迅:我家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
曾国藩: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
酒色财气的四种不同内涵。
“抄、炒”的“三个模仿”
模仿写作方法。模仿互联网上、报刊杂志上“各地同行”以及高层领导权威讲话、单位原有材料中的写作和表现手法,同样选题、同样要求,看人家如何组织材料,特别是注意其材料的思想高度。
模仿文章结构。搞一个材料,很容易产生结构混乱,哪个先讲哪个后讲,特别是较大的材料如总结、调研、工作报告等,一定要科学性安排文章结构。可以模仿网上文章,也可模仿单位原有材料,在创新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
模仿语言风格。搞材料非常重要的一点就要科学地“适应领导”,适应其思维特征、性格特点、语言习惯,掌握现任领导的语言风格,从而体现领导个性、展示领导风采。
模仿要注意三点
一要敢于揣摩。为领导写讲话稿挑战与机遇并存,要相信自己,敢于揣摩,敢写、善写。要以正确心态对待搞材料工作。写文章、搞材料的人能够深受领导赏识,是因为有思想、有吃苦精神,特别是能把领导的思路贯彻到底,而且长时间与领导一起,不仅能够学到、揣摩出领导的思想、精神,而且可以引领领导思维。
二要敢于仿写。仿写不能“照抄”,要善于借用、仿拟,不能照搬他人作品的语言形式,要把他人的作品融化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有自己独特的创造。特别重要的是要敢于仿写,善于模仿大领导的文章,模仿名家名作,引用名言名句。
三要不怕丢脸。要正确对待领导和同事修改自己的文章。要放下“面子”,将自己的初稿和领导修改稿反复对比反思,不断总结提高,对于一些集体推稿的机会,更不能放过。
二、把握规律讲方法
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很重要的东西。什么东西都存在着规律。
大家看看《易经》有好处,因为易经都是讲规律性的东西。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就是规律。水倒在地上会流,是规律;两个筷子夹菜时一个不动一个动才能夹到东西,是规律;走路要一条脚先行另一条脚后行是规律,不然两脚并行是僵尸;嘴上说的是阳,心里想的是阴。老是心里行事的,俗称“阴谋家”;白天是阳,晚上是阴。规律:白天精神要好,晚上要睡好觉。如果越到晚上越阳,就是违反规律,白天文明不精神,晚上精神不文明,这种人,活不长。
“写作规律”是引导你快乐写作的法宝。
不把握规律搞材料不仅苦,而且搞不出好材料。
做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可循,搞材料也一样,它和农民耕田种地一样,和工人搞建筑一样。农民耕田犁地、工人设计绘制图纸,我们思考材料、拟写提纲;农民播种、工人购置原料,我们收集资料;农民除草施肥、工人施工建筑,我们组稿写作;农民添肥灭虫、工人装饰装修,我们润色加工;农民采收、工人竣工,我们完稿上报。
这就是规律,这就是方法。如果有件事情你不想做,你一定能找到借口;如果有件事情你想做,那么你一定能找到方法!
怎样去把握写作规律?
情景模拟,换位思考。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时间,站在领导的角度、站在单位的高度,特别要以世界性、全球化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谋划工作,这里要强调把握好“一二三”写作规律。
写活一个“实”字,把我们实实在在要干的事情写活,不要平铺直叙,而要写到波澜起伏。
回答“两个问题”,即要做什么,怎么做?目标、要求要明确,指令、任务也要明确。
做到“三要三不要”,要讲真话、不要讲假话。说话三条底线:一是力图讲真话,二是不能讲真话时则保持沉默,三是不得不说假话时不伤害他人;要写短文、不写长文;要讲短句、不讲长句。特别是机关公文,讲求“短”,就是思想要高度凝练。句子少于8个字,很容易读,11个字,容易读,14个字,比较容易读,17个字,还读得下去,21个字,难读,25个字,读不下去;讲求“实”,就是措施要务实管用;讲求“新”,就是文风要朴实清新。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说明最深刻的道理,用最简单的事例说明最复杂的问题。”领导的讲话,不仅让所有干部听得明白,而且要让老百姓都能理解。
三、努力做个思想家
世间一切触手可及的东西,无一不是思考的产物。任何东西的发明和创造都必须经过思考的大门,而且世界上没有一种力量可以战胜思考力。亿万财富不是存在银行里,而是产生在人的思想里。
写文章的人肯定是个爱思考善思考的人,应该努力做个思想家。很多写文章的文学家、理论家都是思想家,如孔子、荀子、庄子、司马迁、韩愈等等。
写文章的人一定要有深刻的思想。
深刻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感悟,对大千世界万种风情的独特表白。以深刻的思想发现世界,以深刻的理性感受世界,以深刻的感性认知世界,以深刻的感悟来表达世界。
高度决定影响力。
大家知道的两个人,周树人和周作人,鲁迅的文章大家者读,强迫地读,周作人的很多人没听说过,为什么,文章思想高度的差别。周作人和鲁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周作人写过很多文章,比鲁迅还多,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苦口甘口》、《过去的工作》、《知堂文集》,诗集《过去的生命》,小说集《孤儿记》,论文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著《欧洲文学史》,文学史料集《鲁迅的故乡》、《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
而大家记住的是,鲁迅的文章,《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三味书屋》、《药》、《论雷锋塔的倒掉》等等,深入研究的人还知道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
鲁迅文章的思想高度,为他争来了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称号。
文字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境界
一篇好文章首先要有好思想。“文如其人、文以载道”,意思就是说写文章要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写文章的人是跑在领导思想前面的人。我们经常讲,7个音符谱写千古绝唱、2000文字写尽万千华章,关键还是看水平、看思想。
学会思考对于写东西的人来是工作中的“灵魂、核心”,思维的穿透力往往决定你的写作水平。什么事情经过了写文章人的大脑都是不一样的,这主要是他能够看到事件的本质。写文章人的,看到地上有一张烂报纸,或者是包腥鱼干的报纸,只要有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都会马上拿起来;写文章的人,天天看书看报,上网阅读。一旦发现有重大政策出台,或者有领导重要讲话,马上思考,马上收集相关材料,特别重要的是,立即和自己部门、单位对接。
在这里讲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就是慧能禅师靠四句的偕语而成为六祖的事。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想找个继承人,当时大弟子神秀大师最有机会。弘忍想了个办法,就是要众弟子畿(ji)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神秀写了“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大家认为一个“好”,两个字“很好”,三个字“非常好”。火头僧—慧能,这个不识字的文盲,比神秀厉害,他央求别人写了四句话列在神秀的畿子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这说明了什么?思想呀、思考呀。
要思考力更要执行力
思考力是万力之源,执行力是万力之本。
每个成功者都是爱思考的人,每个成功者都是善行动的人,只有用思想引爆行动,才能打开成功的大门。如果说思考力是成功之钥,那么行动力就是成功之锁。
仔细想来,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哲人(philosopher),每天无时不刻的在琢磨,琢磨发财,琢磨利害,琢磨未来,琢磨过去……可惜最终几人能够行动呢?无数的念头就像秋日里落叶坠落河面激起的涟漪,转瞬平息,无数的平息过后又是反复的涟漪,过了N久以后,哲人就成了老人了……
有了想法,特别是有了成熟的思想,马上要行动。执行力的核心是“做”和“干”,就是要把决定了的事情变成具体的行动,有效地完成目标任务。
四、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
学习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追求,是人生境界、也是重要使命。为了对接思路,尤其需要加强学习,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拓展学习阵地,开发学习潜能。
学习有多重要?没有遇到残酷的竞争,没有危及到一个人的命运、甚至生命,你不会觉得学习的重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是有深意的。大家可以发现,凡是想天天向上而不愿意好好学习的人,都活得很累,甚至死得很惨。
学习关键要做到“博、思、悟”
“博”就是要博学,博览群书,善于博采众长,善于变大家的智慧为自己的智慧。现在,教授越来越多,教书的越来越少;博士越来越多,博学的越来越少;恋爱的越来越多,恋学的越来越少;钻营的越来越多,钻研的越来越少。
“思”就是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于思考,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善于跳出本地看本地,跳出“框框”看问题。
“悟”就是要善于总结、善于分析、善于悟出规律。处处留心皆学问,信息时代要多读书、多看报、多上网,静心思考,悟出做人做事的规律和真谛。
读书对写作非常重要
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从事行政文章写作来说,对许多行业的知识并不要求你知道得多深,但要求许多行业、许多领域都必须知道一些。也就是常说的,不求做专家,但求做杂家。
五、细节决定成败
小事不可小看,细节彰显魅力。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世间上不论什么事,从最根本的角度来说,都是由一些细节构成的,在今天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
先考考大家,你能知矿泉水瓶盖有多少个齿?
中央电视台《财富》节目曾考过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娃哈哈矿泉水的瓶口有几圈螺纹?矿泉水的瓶身有几道螺纹?瓶盖上有几个齿吗?宗庆后全部回答正确:4圈8道18个齿。细节决定成败。事无巨细,任何事情都关注的人会找不到方向吗?任何事情都关注的人能够清清楚楚地了解自己该怎样从平凡走向成功,因为他对通往成功路上的细节了如指掌。
小小的痔疮毁掉了滑铁卢战争。
1515年6月18日,法军于比利时滑铁卢惨败于英普军,此次战也是拿破仑最后一战,拿破仑帝国从此陨落,而导致法军此次战败的重要原因竟然是痔疮!因为患有痔疮,拿破仑坐立难安,更别说御马亲征了,由于不能亲自到达战场督战,法军战斗力锐减,直接影响了整个战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痔疮使欧洲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也就是说细节决定了成败。
为什么材料过不了关?
因为不懂得细节的重要性。有时文章结构不好,或者文中提气话不行,或者中间一些垫句、结句不好,都会使审稿都心情不好,从而枪毙材料。有些领导,一看到你稿件上有错别字,如提前释放,把前进的前写成钱财的钱,把秉公执法的公写成功劳的功,肯定像吃了蟑螂一样,马上把稿件丢给你。还有,一些细节,如“田家炳总共捐资10多亿元”,“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科学发展更要跨越发展”等等,都讲得通,但深入地想一下,肯定有问题。学活得好好的田家炳,怎能用总共呢?应为“至目前为止”或用“先后”、“已经”;怎样去阐述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或者说客家文化是全世界客家人有心灵家园。“科学发展更要跨越发展”是表述层次错了,哪个概念更大、更广?肯定要先说跨越发展,再说科学发展。
写文章的一些原则、要素,就像大家春节时敬祖公一样,一定要有“三牲”、香烛、鞭炮一样,一样也少不得。如抬头话,以什么什么为指导,在什么什么领导下,实施什么什么战略,力争到什么什么时间实现什么什么等。
写文章、搞材料要“全而精”。
全,就是要站位高、全面而系统,特别要注重细节。精,就是要写到位、出精品。
注意三个细节
要先拟定写作提纲。大家都吃过“猪肚煲鸡”,提纲就好比是猪肚,鸡就好比是内文,两样都重要,不然就没有美味可言。要知道,领导是代表集体去讲话,只有写作提纲领导同意后再写作,最好是领导有具体的指示。
要注重语言细节。一方面语言要准确,要做到观点事实准确,引用数据、人名、地点、时间、数字无误,要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要保证引文准确,特别是各级文件和党内经典著作论述要与原文无误;另一方面语言处理要得当,对敏感问题注意把握。
要注重讲话材料的可操作性。写文章切忌空洞乏味,你就用再好的美文,也没有办法提升材料的质量。如果不注意细节,材料只讲“为什么”、“是什么”,而没说“怎么办”,没有操作性,大家也就无法办。通常,“为什么”、“是什么”理性色彩较浓,“怎么办”就需要联系实际.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推敲观点、提炼思想方面下一些功夫,还要以更多的精力研究提出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开展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这样,讲话材料就比较实在管用,针对性、指导性就要强一些。
六、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逐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意思是,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恶流一样使人无法脱身,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下沉。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
写文章就像“淘金沙”一样
王梦奎先生在《文章写作杂谈》中说了这么一段话:古人论兵法,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说法,写文章也是这样。很难说清楚文章写作的奥妙,也不能靠读“文章作法”之类的东西把文章写好。往往有这样的情形:虽然学习了理论知识,对于实际情况有所了解,也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但总像窗户纸一样,隔着一层,看不清里面的究竟;一旦捅破了,就会豁然开朗,“通”了。
如何达到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说,能够明白世间的事,这就是学问,能够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就做好了一篇好文章。一个人若果能达到这点,那干什么事自然会胸有成竹,如鱼得水,落笔如神。
要达到这种境界,不仅要靠勤学苦练,更要以淘金者的状态,不断收集材料,不断思考,潜心琢磨各种文章的奥妙。
一要养成持之以恒学习积累习惯。“功夫在平时、闲在不闲间。”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文章的写作,并不是从接受任务这一刻才开始的,此前的一系列日常工作都属于酝酿准备阶段,平时学习积累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学习积累关键在于坚持,坚持学习要有个正确的心态,要化被动忍耐式坚持为积极主动式坚持心态;要掌握正确学习积累方法,特别要学会熟练利用网络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二是要养成定期反思的写作习惯。“知之尚需用之,思之犹应为之”。要通过反思,及时总结、记录自己的成功之处,把写作中的独到、创新、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不断加以充实、改进和总结,作为指导下次写作的经验,使以后的工作更趋于完善;要通过反思,从每次写作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通过客观分析事由,并在下次的写作工作中加以调整和改进,不至于再犯同样的错误;要勇于再次实践,善于将反省的思考、收获付诸再次写作的实践,实现“为写作而反思,在写作中反思,用反思指导写作”。
七、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俗话说,表面上缺的是金钱,本质上缺的是观念,命运里缺的是选择,骨子里缺的是勇气,肚子里缺的是知识,事业上缺的是毅力,行动上缺的是改变。在家里看到的永远是家,走出去看到的才是世界。把钱放在眼前,看到的永远是钱,把钱放在有用的地方,看到的是金钱的世界。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财富,而是缺少发现财富的眼光
怎样去发现材料?先举个例子。以前,我们称自己是“山中山、穷中穷”,配套的措施是“等靠要”。现在,我们发现了自己的美、自己的金矿,提出了“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上天赐给我们的致富源泉,要建设广东的“香格里拉”。
发达地区缺少的就是欠发达地区的优势
梅州虽然穷了点,但以后不会穷。因为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穷富是相互转化的。要怎样才能由穷到富?就要“发现”。发达地区所缺少的,就是我们欠发达地区的优势。发达地区没有什么?蓝天、白云、生态,以及平安的环境。我们发现了自己的金矿,就要善于科学开发,就要充分发挥山水人文资源优势,有效转化山高水长路远的劣势,善于借助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强势,努力把梅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宜居宜业、平安和谐的富庶山城、美丽新城、文化名城、国际慢城。
写文章非常需要“发现”的眼光
对女孩子的赞扬:小学水平—你不是漂亮,而是太漂亮了;中学水平的—你一闭眼的样子真美死人了;(一闭眼就会想起你,你也就有机会了);大学水平—你的耳垂真是美妙绝伦。(她捂耳朵就会想你,她的耳朵有多红,她就有多爱你。
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当记者时到一个山村采访,同行的记者看到这个山村和其他地方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早早上床睡觉准备明天走人。但范敬宜没有睡,而是走家串户了解情况。他了解到这个山村以前是个很出名的村,不仅穷得叮当响,而且因村民赌博闻名,还有不少小偷小摸经常在晚上作案,这个村的晚上以前几乎没有平静过。改革开放后,村里落实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办了工厂,搞起了副业。农民有了收入,生活走上了小康,不再赌博,也没有出现过偷盗现象。于是,细心的范敬宜写出了《这里的夜晚静悄悄》的新闻,后来获得全国好新闻二等奖。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范敬宜去农村了解“夏锄”情况。去了两天以后发现,上午10点来钟的时候,田野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而在承包以前当时的报道都是“红旗招展,人欢马叫”。实际上那时大家磨洋工,不出活,反正是吃“大锅饭”,“干不干,一毛半”,一天就挣一毛五的工分。 为什么现在地里没有人了呢?在承包以前,人们都是八九点才出工,而现在包产到户了,人们早上四点就出工,等天大亮时已经收工回家了。以前认为带来活力是“红旗飘飘,人山人海”,而现在却正相反。如果不了解大局,不了解以前的状况,不去思考,就抓不住这个有时代特点的好新闻。范敬宜就此写了一篇四五百字的短新闻《田野静悄悄,地静苗情好》,并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八、在创新中领会领导意图
领会上头,摸清下头,两头一碰,才有写头。能否领会好领导意图,是决定讲话稿写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怎样才能真正领会领导的意图,就要像孙悟空一样,钻到领导肚子里去,想领导所想,甚至想领导还未想到之想。
三分匠人,七分主人
受命于谁,文章思维和特征服从于谁,这是讲话稿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要注意“秉承领导旨意、忘记自我”,不能断章取义、随心所欲,另起炉灶,更不能固执已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领导,将自我风格融入到领导的讲话中去。
多收集领导想法和关心的问题
领导想法更多是从平时即兴讲话、脱稿讲话、文件批示、各种接待、批评表扬、近期工作中关注的“兴奋点”中收集,特别是对一些工作和问题的新思路、新看法,要不失时机用笔记本记下来。要主动参加领导可能讲话的会议,参与领导参加的活动,了解领导思考的热点问题,掌握领导的活动意向和动态。
不断完善领导想法和思路
一方面要准确无误明确领导意图。有时领导只出大题目,交代主要意图,说几个重点,至于材料中的具体问题说的不多。碰到这种情况,要主动找领导请示,当面征询领导对一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看法和有关解决措施,特别对于领导强调的写作方式、结构、重点等问题,要记在本上,切忌惟惟诺诺、不懂装懂,放弃深入了解领导意图良机,搞错方向。另一方面要不断深化完善领导的意图。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难,因为解决问题是技术性的,而提出问题则是革命性的。因此,要在提出问题上多下功夫,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多想方法。
牢牢把握不同领导风格
要研究不同领导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习惯,有的喜欢从上到下讲形势、面面俱到,有的喜欢分析实在的问题、提要求;有的喜欢引用领袖名言、古诗词、数据、例子,有的喜爱长句、讲对称、语言生动,有的喜欢朴实无华;有的喜欢“今天会议到此结束”,有的喜欢“关于贯彻今天会议,我再强调几点”。因此,平时要从网上大量学习收集储备与本级领导风格相似讲话稿,要多听不同领导讲话,明确特点,使讲话稿尽量贴近领导风格,做到“同频共振”。
九、学会模块化写作
“模块化写作”是搞材料的撒手锏。如果你掌握了规模化的机械化生产文章,那你就会快乐写作,幸福工作。
哪些材料可列为模块化写作的?如市情概览、经济社会情况,等等。
要懂得文章的格式套路
写文章、搞材料的人非常需要拥有搞材料的“固定模式”。如工作报告几乎都离不开五要素,一是主题,也就是目标;二是战略;三是举措;四是保障;五是要求。贯彻大会也一样,先传达大会主要内容;然后提出贯彻部署,一是深刻领会大会精神实质;二是以大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实际做好本单位工作;三是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提高党建水平。也就是一传达二领导意义三部署工作四提供保障。
建立“四大”素材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有自己写作的素材仓库。搞材料的人“如蜂采花酿成蜜”。一要建立上级精神素材库;二要建立本级情况素材库;三要建立外地工作经验素材库;四要建立机关写作素材库。要求搞材料的人注意收集上级讲话精神、上级出台的政策措施;要对本级社情民意,特别是领导讲话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储备;要像“二月春风似剪刀”一样,从外地资料、从网上下载,积累与写作有关材料、名家名言、典型例子、数据数字、古今中外精辟议论、思想观点。
十、好文章离不开折腾
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成功者经常是这两种人:折磨别人的人和被别人折磨的人。写文章、搞材料是这两种人的综合体。
好文章需要不断的折磨、折腾。每折磨折腾一次,材料就上一个层次,表述就更到位更精准,提法就更科学更有操作性。这符合“否定之否定”的原理,动力来自摇摆,火车之所以向前奔跑,是因为火车唱着“肯定、否定、肯定、否定”的歌谣一路前行。
文章越改越精
“行百里者半九十”,好文章是经历多次折腾修改出来的,必须精雕细刻、一丝不苟。对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表述、每一段层次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不厌其烦、字斟句酌,力求改出规范、改出思想、改出精彩,打磨更多领导满意、群众好评的文稿精品。
要有咬文嚼字的本事
写文章的人是对文字非常敏感的人,谋篇布局犹如行军打仗一样,这句放哪里,这段放哪里,有板有眼、有根有据,非常合理、精准,如何去阐述观点,强化措施,突出保障,非常到位、可行。而且这还远远不止,还要咬文嚼字,字句斟酌、精雕细刻,“搞文字”像玩珠宝。写文章还得讲究点章法,讲究谋篇布局,讲究文通字顺,最终达到“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的程度。
写完之后大声朗诵一遍
文章经过有效的“折腾”成形后,就要大声朗诵一遍,通过大声朗诵就可以发现文章中的缺点和不足,大凡读起来结结巴巴的地方,肯定是写的不通顺的地方,也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还可以在朗读中发现文章什么地方写得不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唐代大诗人贾岛与韩愈反复“推敲”出来的名句妙言,到底是用“僧推月下门”,还是用“僧敲月下门”呢?诗人拿不定主意,并边走边做推敲状,正好被韩愈撞见,经韩愈指点,确定用“僧敲月下门”,给后世留下了文章反复修改的千古佳话。鲁迅也曾指出,“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孙犁在《芸斋琐谈(七则)》中说,“越到老年,我越相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可见,好文章确实是折腾出来的。
同志们,“十句话”是无法把“搞材料”的方方面面说完的道尽的,也不是什么秘诀,但我真诚希望大家都养成一个习惯,就是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找出自己需要加强的地方,对症下药,不断修炼,自然就会成为写文章、搞材料的行家里手。
请记住:“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人”,只要我们执著,只要我们懂得方法,我们就能成为文章高手,就能快乐地写作,幸福地工作!
作者:罗金良 (梅州日报社社长,高级政工师) 原文出处:罗氏金玉良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