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一个苦寒的季节,在古诗中也常表现得很悲凉,而王维的这首《山中》,却让冬天有了春天般的感觉,十分耐人寻味。
山中
王维(唐)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真正的艺术家,往往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出美来。”
这首诗中,本是很平常的景色,但王维将它描绘得十分生动。
前两句是说,由于冬天降水逐渐稀少,荆溪中也露出了嶙峋的石头,天气寒冷了,树上也只有稀稀拉拉的红叶了。这两句重点在颜色,作者并未点明季节,但通过一“红”一“白”两种颜色,让人很清楚是冬季。
最妙的是后两句。意思是说,山中本来是没有雨的,但让人感觉衣服被“空翠”打湿了。
这里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说山中的雾气将树叶润湿,所以在树下感觉衣服也湿了,这样解释也可以,但没有将“空翠”的意境传达出来。
另一种理解说,天气寒冷,只有松柏等四季常青的树木还充满绿意,山中的常青树到了冬天仍然蓊蓊郁郁,感觉衣服都被这满眼的绿色打湿了。
这样理解,诗歌就具有了梦幻般的意境。
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诗云:“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唐代诗人张旭《山中留客》一诗中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表达的都是第一种意境,是露水、云雾将人的衣服润湿。而王维则展示的是一种幻觉,让诗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首短短的五绝中就可见一斑。王维本身就是一个画家,他非常善于将画的意境融入到诗中。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孕育了独有的美学观念,在中国画中,表现为崇尚写意、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等特点。尤其是山水画,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美学理念。
美学大师宗白华认为,艺术的境界就是要能化实境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中国人崇尚自然,但在艺术中又会对自然加以创造,融入人的情感,使得中国的诗歌和绘画表现出极大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