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载笑载言-曾寤堂:七夕,其实是一个很悲摧的节日

载笑载言-曾寤堂:七夕,其实是一个很悲摧的节日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05 22:18:07
阅读:

一稔期一宵,此期良可嘉。


西方情人节、正月元宵节、传统七夕节,正在一次又一次地伤害着单身狗们。当全世界都在享受着爱情狂欢时,肯定没人想过求单身狗们的心理阴影面积。


今年的七夕又要来了,空气中已经弥漫着日益强烈的荷尔蒙气息,情侣们迫不急待地准备释放这个秋天中唯一的粉色记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啊。


做为负能量十足的单身狗,小编决定冒天下之大不韪,扒一扒温情脉脉的七夕的另一面,给广大情侣们添添堵。


一、物情人事恐相违


最初的时候,七夕和情人节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牵牛、织女,最早出现在作于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一诗: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此时的牛郎、织女尚未人神化,只是被记载的星象名称而已。到了汉初,《淮南子》一书中已经有了“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记载,其后还产生了牛郎织女的文学形象。比如班固的《西都赋》和张衡的《西京赋》,都记载了长安西郊昆明池边设有牛郎、织女石像。而东汉《古诗十九首》,则对两者相爱而不能团聚的传说做了一个初步交代: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到了后来,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为牛庆生、晒书晒衣、拜织女、拜魁星等习俗应时而生,两人的爱情故事也日趋完备。


故事是这样的:王母娘娘的女儿,也就是织女,有一天嫌天上的澡堂子没有野趣,特意来人间洗澡。刚巧牛郎路过,抬头一瞅——哇噻,美眉!织女回头一看——哇噻,帅哥!两人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赶紧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如果只是一夜情也就算了,他俩还好死不死的结婚生娃了,这下可惹恼王母娘娘了。门不当户不对的,一个放牛汉敢来撩我的女儿,你有房吗?有车吗?有工作吗?结婚这么大的事还不告诉我,当我是咸菜萝卜一根葱么?于是大发雷霆,将两人强行分开,一个呆河东,一个呆河西。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这可苦了两人的孩子。有一天,王母娘娘人品爆发,决定格外开恩让他俩每年可以见上一面,并把时间定在七月初七,于是就有了鹊桥之会。


听完后,你还觉得甜蜜吗?明明很凄美嘛,两个肾上腺素发达的青年男女,因家长反对而分开,一年才许见一次,而且还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你想想,两个人得呱啦一下别来之事吧?得呱啦一下柴米油盐吧?得哄一下小牛郎小织女吧?哪里还会有私密空间呢?


评评理儿,这个能算情人节吗?你心目中的情人节会是这样?


但,这还不是最残酷的。1975年时,湖北云梦县睡虎地M11墓出土了战国晚期竹简《日书》甲种,将牛郎织女间的真相血淋淋地揭开了,对七夕抱有美好幻想的情侣们而言,绝对是当头一棒啊,因为竹简中有两条是这样的记载: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甲种 一五五正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甲种 三背壹


这竹简属于卜筮书籍,是古人为趋吉避凶而用来选择日期的。上面的记载,意在表明戊申、己酉时娶妻是不吉利的,因为这是牵牛娶织女的日子。可见,此时两人的故事早已传开,而且两人最终并没有在一起。第一条说,戊申、己酉之时,牵牛想娶织女,但没有结果,(织女)三次抛弃(牛郎);第二条又说,戊申、己酉之时,牵牛想娶织女,但没有结果,不出三年,(织女)抛弃(牛郎)跑了。撇开前面的爱情故事不谈,其实这个记载更合常情。你想一想,在盛行抢婚的古代,人家小妹纸出来洗个澡,被你一个放牛汉抢了,人家不逃才怪。故在日者(古时以占候卜筮为业的人)眼中,这绝对是娶妻不利的征兆啊。


因此,温情脉脉的表面一旦揭开,露出的肯定是血淋淋的骸骨。


七夕七夕,并不如意。


二、长生殿上一悲歌


白居易的《长恨歌》,国人估计都是耳熟能详的。其中的“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说杨玉坏在临别之时,殷勤地向唐玄宗重寄新词,词中的誓言只有两人知道。当年的七月七日,在夜半无人的长生殿中,两人海誓山盟——在天愿为比翼之鸟,在地愿为连理之枝。即使天长地久会有尽头,但这样的生死遗恨绝对没有尽期。自古以来,掺杂了爱情的国恨家仇,更容易被后人敷衍成各种文学作品。


画作有吴友如的《长生殿七夕图》和徐操的《七夕密誓》;


诗词文章呢,自白氏一出,后人的作品更是举不胜举;


现在仅提一下元代白朴的剧本《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全剧四折外加一个楔子。第一折中,唐明皇和杨贵妃在长生殿庆赏七夕,他赐贵妃七宝金钗和百花钿盒以表深情。随后两人闲步瑶阶,共赏秋凉月景,因感于牛女情长,于是对天盟誓“愿世世永为夫妇”。不妨看看从中摘录的几句内容,可以想见当时两人的缱绻恩爱。


(正末云)妃子,朕与卿尽今生偕老,百年以后世世永为夫妇,神明鉴护者!


(旦云)谁是盟证?


(正末唱)【赚煞尾】长如一双钿盒盛,休似两股金钗另,愿世世姻缘注定。在天呵做鸳鸯比并,在地呵做连理枝生。月澄澄银汉无声,说尽千秋万古情。咱各办着志诚,你道谁为显证,有今夜度天河相见女牛星。


可惜,好景不长。猿惊兔脱那得追,地裂山崩天将毁。在随后的第二折中,讲到两人特意在沉香亭下设宴,恰好进贡的荔枝送到,贵妃乘着酒兴在翠盘上表演了“霓裳羽衣舞”。一曲霓裳舞未终,安禄山的叛军已经攻进长安,左丞相李林甫力劝明皇幸蜀避兵。而第三、四折则说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逼明皇赐死杨妃。乱后,明皇退为太上皇,日日哭祭杨妃画像。一夕梦与杨妃团聚,被夜雨惊醒,徒增明皇心中之郁闷。


记得某个作家说过:“诺言的诺字和誓言的誓字都是有口无心的。”而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说得更直白:“誓言是约束不了情人的。”


甜蜜蜜的嘴,晃悠悠的腿。男人的誓言,哪怕是贵如天子,一到大难临头,仍然是先保自己。七夕时,若有人“枕前发尽干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请你别信。


最可悲的是,这对高端人口在七夕时一happy,把伟大的盛唐给弄残了。


七夕七夕,毁彼社稷。


三、词帝何堪此夕亡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961年继位,975年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978年(太平兴国三年)七夕,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虽谋国无方,但治文有道。旧臣徐铉撰《吴王陇西公墓志铭》称:“酷好文辞,多所述作。一游一豫,必以颂宣。载笑载言,不忘经义。洞晓音律,精别雅郑;穷先王制作之意,审风俗淳薄之原,为文论之,以续《乐记》。所著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味其文、知其道矣。至于弧矢之善,笔札之工,天纵多能,必造精绝。”可说是极为称赞了。其他人更不吝赞辞,郑文宝说他“以著述勤于政事,至于书画皆尽精妙”,龙衮说他“自少俊迈,喜肄儒学,工诗,能属文,晓悟音律。姿仪风雅,举止儒措,宛若士人”,陈彭年说他“幼而好古,为文有汉魏风”,余怀说他是“风流才子,误作人主,至有入宋牵机之恨,其所作之词,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沈谦则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后主疏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南面王”,郭麐更是写诗惋惜——“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可见,做为南唐的末代君主,做为词坛的一代名家,都注定是个不同凡俗的存在。就是他的莫名而死,也成为了历史上引人注目的一桩悬案。


宋朝王銍《默记》卷上载:


徐铉归朝,为左散骑常侍,迁给事中。太宗一日问:“曾见李煜否?”铉对以:“臣安敢私见之。”上曰:“卿第往,但言朕令卿往相见可矣。”铉遂径往其居,望门下马,但一老卒守门。徐言:“愿见太尉。”卒言:“有旨不得与人接,岂可见也。”铉云:“我乃奉旨来见。”老卒往报,徐入立庭下久之。老卒遂入取旧椅子相对。铉遥望见,谓卒曰:“但正衙一椅足矣。”顷间,李主纱帽道服而出。铉方拜,而李主遽下阶引其手以上。铉告辞宾主之礼,主曰:“今日岂有此礼?”徐引椅少偏乃敢坐。后主相持大哭,及坐默不言。忽长吁叹曰:“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铉既去,乃有旨再对,询后主何言。铉不敢隐,遂有秦王赐牵机药之事。牵机药者,服之前却数十回,头足相就如牵机状也。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事情是这样的:太平兴国三年七夕,“词帝”李煜的生日。做了这么多年的阶下囚,李煜决定暂时放下国恨家仇,在小范围内搞个party,邀请家人聚一聚乐一乐。


那一天,没有牛郎织女,只有略显憔悴的李煜,依旧漂亮的小周。一杯一啜,暂忘南国荣光;且舞且歌,珍重他乡岁月。此时夫复何求,只愿时光静好。


但事情坏在酒酣耳热之际,李煜故态萌发,他召来府中的歌妓,命令她们演唱自己的得意近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换成今天来说,他的故国之思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一个亡了国的君主,却没有做亡国奴的意识,注定他是悲剧的。没一会儿,他借词怀念故国的事儿就传到了宋太宗耳中,宋太宗马上赐他牵机药。于是,一代“词帝”就这样稀里胡涂地挂了,他的小周后也过得郁郁寡欢,不久亦随之而去。


七夕七夕,有人伤逝。


四、赤日旱天长乞雨


总有不信邪的人,他(她)们会死死地认定七夕是情人节。


那我就顺你们的意,谈谈这一天的天气。


嗯,七夕正是三伏开始之时,其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当天地如火炉,两人汗糊糊时,估计是“抱一抱,嫌炎燠”、“亲一亲,粘双唇”了吧?更别提“啪一啪,掉层痂”了。这时就算有了“地利”“人和”,其奈“天时”何?!


关于七夕酷热,可不是我瞎编的,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诗词。


宋代王之道《七夕苦旱望雨》:“田禾吐白将就槁,野草垂黄几欲燃。来日天孙嫁河鼓,洗车今喜有夤缘。”


说的是什么呢?在七夕这天,王童鞋受不了干旱,期待来一场大雨。他说,田中的禾苗晒白了,即将枯槁;野地的草儿晒黄了,几欲燃烧。来日织女(即天孙)嫁给牛郎(即河鼓),用雨水洗车时,肯定会庆幸现在拥有的这份敬惕之缘分。


宋代张镃《七夕》:“秋近疏飙未转凉,彩盘珠阁巳传觞。佳期天上频逢节,却老人间未有方。蟾魄嫩明情缱绻,鹊河斜界色沧浪。瓜盘华锦空儿剧,祷旱于今仰圣皇。”


也是歌咏七夕的。说秋天来了,风很稀疏,天气没有转凉。华丽的楼阁中,侍女们端着彩盘,已经为座中的人递上了酒杯。天上佳期,频逢此节,人间却没有办法避免衰老。月亮初出,十分明亮,情意缱绻;喜鹊一线,斜入银河,颜色青苍。放瓜的盘子、华美的丝锦,这一切都像儿戏一样,故祈祷旱灾之事,唯有仰赖圣明的皇帝了。


宋末杨公远《次宋省斋七夕雨》:“织女河边渡鹊桥,风吹仙袂举飘飘。洗车一夜滂沱雨,图得人间起旱苗。”


七夕时下雨,作者次宋省斋的韵写了这首诗。说织女在银河边渡过鹊桥,大风吹来,仙袂飘飘而起。这一晚,滂沱大雨冲洗着车子,希望能让人间的旱苗复苏。


明朝谢迁《七夕立秋》:“七夕人间值立秋,斗杓回指火西流。乍闻细雨随风至,顿觉炎埃匝地浮。老我忧怀忘就枕,何人乞巧竞登楼。天公肯借银河水,一洗闾阎旱暵愁。”


弘治年间,谢迁与刘健、李东阳有“天下三贤相”之称。不愧是贤相,他的这首诗中一扫儿女之情,充满了对民间疾苦的关心。说七夕到了,人间恰值立秋之时,斗柄回指(谓斗柄西指,秋季来临。《冠子•环流篇》:“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大火西偏(大火,简称火,即心宿。《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即指夏历七月,兆示秋季来临)。忽然听到细雨随风而来,马上感觉暑热(即炎埃)遍地浮起。这一切变老的我充满忧思,忘了睡觉,什么人为了乞巧,还在竞相登楼呢?幸喜老天愿意借出银河之水,一洗民间对旱热的愁虑。


清末郑元昭《鹊桥仙•七夕》:“庭槐悭绿,墙蕉赠瘦,鸠妇楼头相语。旱天尤觉日如年,苦盼到、蟾明秋宇。 瓶中佳卉,盘中佳果,今夕双星欢聚。天孙毕竟有慈肠,下一阵、潇潇凉雨。”


这首词说,庭中的槐树少了绿色,墙边的芭蕉也瘦了,雌鸠在楼头鸣叫着。干旱的时候尤其感觉度日如年,苦苦地盼来,月光照亮天空;瓶中插着佳卉,盘中摆着佳果,今天晚上牛郎、织女两星欢乐的聚会了。做为天帝的子孙,他们毕竟有着善良的心肠,特意下了一阵凉快的毛毛细雨。不温不火的词句,仍然透露出对干旱的厌烦心理。


气象条件是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气象条件及其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情绪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据说,这种“气象情绪效应”已经引起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和医学专家的高度重视。研究表明,有利的气象条件可使人们情绪高涨、心情舒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不利的气象条件则使人情绪低落、心胸憋闷、懒惰无力,甚至会导致心理及精神病态和行为异常,比如高温、高湿、阴雨及一些异常天气事件。


七夕七夕,酷热无敌。


五、疾病乘虚亹亹侵


翻开历代诗词集,你会发现,原来七夕这一天还是疾病高发期。


这个,就有一点尴尬了。好比小两口你侬我侬时,正想亲一口,结果却一直收到这样的提示:接吻是传染疾病的高危行为。然后详细地告诉你,人类的口腔中“寄居”着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的细菌,虽然有些是无害的,但更多的是“作乱”的致病菌。只要接了吻,细菌会从一方的口腔中“迁居”到另一方,接吻时间越长、次数越多,双方口腔中菌群的一致性也会越高,从而引发感冒、SARS、结核等呼吸道疾病;咽炎、胃病等消化道疾病;梅毒等血液、体液传播疾病。这个时候,是不是一腔激情马上被扑灭了?


嗯嗯,下面小编带你看看前人的七夕患病史。


唐朝郑愿《七夕卧病》:“玉露三秋早,反河七夕初。不应须卧疾,为曝腹中书。”


郑愿在七夕这天生病了,然后很文艺范地说:秋天的早上满是晶莹如玉的露水,七夕之初牛郎织女返回了银河。我不是等着因病躺下,而是为了曝晒腹中的书籍。


宋朝杨万里《病中七夕》:“良辰美景底须来,苦恼如山正满怀。蝉度清歌侑溪柳,花吹黄雪洒官槐。新秋风物俱堪赏,久病心情自不佳。说与儿童休乞巧,老夫守拙尚多乖。”


杨万里是江湖诗派大佬,平时挺乐观的,但偶尔也会颓废,比如生病时会说,满怀的苦恼正堆积如山,这良辰美景又何必来呢?溪边的柳树佐助着蝉儿谱写清歌,官道上的槐树飘洒着花朵,像吹起了黄色的雪。初秋的景物都值得欣赏,但久病的心情自然不好。于是不免又感慨,像俺清贫自守仍多谬误,你们这些小屁孩子就别乞巧了。


宋朝郭祥正《谢倪敦复惠酒》:“江雨今朝霁,柴门爽气高。病馀逢七夕,书至得双醪。饮德知无尽,论心敢惮劳。凤团分赐茗,持以报诗豪。”


倪敦复给作者送酒,他虽然还在病中,但还是写诗表示感谢。久居江边,下了很久的雨,今天终于晴了,清爽的空气高高地来到了柴门。病后遇到七夕,信至获得双坛浊酒。蒙受你的德泽,我知道是没有穷尽的;倾心交谈,又岂敢害怕劳累。我家中珍藏了一份好茶,这可是贡品凤团啊,我准备分享一下,用来报答你这位诗中豪杰。


明朝王世贞《七夕病中》二首:“病骨萧然一叶秋,疏帘不卷绛河幽。茶瓜酒果从无分,不起人天两地愁。”“邻家乞巧候天孙,月转参横不掩门。拙癖病来逾自爱,卧陪孤影度黄昏。”


从“病骨萧然”、“拙癖病来”可以看出,王公子当时不好受。你想想,在一叶知秋的萧条环境里,他强撑着病骨,虽然窗帘没卷,但还是可以看到清冷的银河。从来不在七夕摆放茶瓜酒果之类的,这样就不会兴起人间天上两地睽违的愁思。再看邻家,他们开着门乞巧,等候织女到来,一直到月亮转向、参宿打横(指天快亮)的时候。一些笨拙的癖好,一到生病自己反而更加珍惜,我卧在床上,陪着孤单的身影度过黄昏。


清代丁善仪《金错刀•辛卯七夕,又昭表妹招诸女伴作乞巧,会小病未往,赋此奉柬》:“云影淡,露华凉。虫声如雨漏初长。寻盟有约邀新月,乞巧无缘炷晚香。 陈钿盒,奠琼浆。一灯摇梦费思量。遥知语笑情方惬,都向天孙问七襄。”


丁善仪,是道光年间的女词人。1831年(即辛卯)的七夕,她的表妹又昭邀请众多女伴一起乞巧,恰好作者小病,没法参加,便写了一首词寄给对方。词中所写都是七夕晚上的景色,特别优美,如云影疏淡,露水清凉,虫声如雨,漏声悠长等。虽然你约我一起等候新月,可惜我没法在今晚烧香乞巧。你们应该摆上钿盒了吧?应该供上琼浆了吧?因为太过费心思量,我都快睡着了,只有一盏灯光在摇晃着。我虽然没来,但远远地就知道你们肯定正在有说有笑,都向织女卜问织绵之数,心情一定十分惬意。


清末民国黄节《七夕园坐归途同栽甫》:“雨后明河澹欲流,病馀不觉已初秋。万鸦顿尽成寥廓,众女争怜托蹇修。巧胜向人终奈懒,夜凉如水可无游。车行渐乱归时语,稍惜宵眠且自休。”


作者黄节和刘栽甫(广东台山人)是同道好友。七夕这天,两人在公园小坐,又一起返回,当时正是雨后,银河淡淡,如欲流动,作者正值病后,没感觉到已是初秋。四周群鸦忽然消失,显得十分廖廓,而众女为了获得怜爱,都委托了媒人(即蹇修)。无奈太懒,最终没了向人争巧求胜的想法,又因晚上清凉如水,也可以不再游玩了。坐车回去时,渐渐打乱了话语,除了稍微觉得睡晚了以外,也算是自得闲逸吧。


相关的诗词,可说是连篇累牍,上面只是选取了几篇罢了。


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生命故,两者皆可抛。


七夕七夕,小命珍惜。


大家不难看出,上面的五个小节中,既有小概率事件,也有大概率事件,但对七夕这个传统节日来说,只是九牛之一毛而已。大家应该知道,其他频发的苦痛哀愁,偶发的摔跌倒扭,肯定是数不胜数,只是小编才力所及,加上篇幅所限,不宜太过罗列。


如果这还阻挡不了情侣们过七夕的脚步,小编建议单身狗们啃好自己的狗粮,让他们浪去吧。当然,单身狗们还可以卖玫瑰卖套套。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